中秋雨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8日,援藏以来的第二个中秋节。和援友们吃过晚饭,天已傍晚,开始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们。因为时差关系,这时的东北,天早已完全黑了下来,那大大的玉盘该跳出山脊,挂上树梢,把清光挥洒在家乡的大地上了。家人该也吃过晚饭,围坐在一起,共赏明月了吧。我在万里之外的西藏,这万家欢聚的节日,那份孤独不由袭上心头,心情立刻沉重起来。于是,带上这份对故乡的思念,从“吉林省援藏干部之家”出来,踱步走上街头,想赏一轮十五圆月,感受后藏特有的秋凉,排解心中思乡的苦闷。
  都说西藏的天气比较神奇,难道老天爷也知晓我的心绪吗?白天本是响晴的,怎么这会儿竟聚起了云,忽地阴暗起来,那云,把天压得很低,好像要和我亲近似的。中秋的后藏,杨树叶子已变黄飘落,现出秋的凄凉,加上这阴沉的天,让我无法与家人“千里共婵娟”。心,一下子冰凉到极点。可能是心理因素的干扰吧,抬头望一眼天空,缺氧的感觉立刻明显起来,双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步履明显放缓许多。本寄望于漫步街头,仰望明月,享受一份好的心情。怎奈云层越积越厚,见不到傍晚的红霞余晖,灰色的云彩泛着幽蓝,使人暗生一丝恐惧。西藏高原的天空总是变幻莫测,忽而炙热,让你有被烧灼融化的恐惧;忽而湛蓝,让你有被荡涤净化的恐惧;而这样的阴沉,又让你有被压抑逃遁的恐惧。乌云压顶,让人憋闷,挤掉了一切美好的心情,更平添许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伤感。缺氧所致体能的下降,加上中秋思乡的情,让我本可以一刻钟走完的路程,差不多半个小时才到达地委大院的家里。天越来越暗起来,像个胆小怕事的孩子,不声不息地悄然来伴我乡愁,演绎一出“八月十五云遮月”的剧目。
  刚进到家里不久,好像还没歇到让呼吸均匀,便感到有雨点拍打窗子,很响的声音。我竖耳细听,真的是雨,先是稀疏,不大工夫,竟大了起来,还配有几声响雷,狠狠地从天上倾倒下来,显现出独有的怒威。后藏的九月,雨季已经结束,连续多日的骄阳,让这急雨,顿时往空气里注入了重重的凉。窗外已是漆黑,我看不到雨丝。中秋的夜里见不到明月,本已是很失望,又赶上一场送寒的秋雨,更让人增添了许多烦恼与愁绪。
  屋子里,只我一个人,静静的休息,静静的听雨。不知怎的,忽然想起高尔基《海燕》里的那句经典:“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心情大悦起来。回想援藏以来,我笑迎挑战,一次次行走于高天厚土的云端;历经风雨,一次次爆发出援藏男儿的豪迈。这不就是深埋在心中四十多年的英雄情怀吗!珠峰、雅江、湿地、深沟,西藏的一切已牢牢刻入我的骨髓,成为一生挥之不去的精神寄托。那可亲可爱的藏胞,多少次让我心灵纯净,多少次让我落泪感动。我感受这世界有那么多淳朴,那么多大爱,那么多奉献,那么多执著。西藏啊!你给我的太多太多,而我能为你做的实在太少太少!
  “三年援藏行,一生西藏情。”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不过只有一千多个日夜,而血液里融入的是对西藏永远无法抛却的情感。这情感,是责任,更是热爱。我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河,爱这里的风情,爱这里生活的人。中秋的月啊!你告诉那家里的老母吧,儿已把这里看得和家里一样,这里的人也早把儿当成了亲人。我会把全部的力量贡献在这里,让西藏的成就因为援藏而更具光彩。中秋的月啊!我们共同祈祷吧,愿西藏民族更团结,经济更繁荣,社会更和谐,风景更独美。那样,我的藏族乡亲啊,会生活更安康,更幸福,更快乐,更美好。
  夜深了,雨停了。窗外安宁得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韩阳,吉林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
其他文献
摘要 学术界对于瓦尔特·司各特的犹太观呈现两种观点:1、秉承反犹主义的传统;2、揭露反犹主义、提倡民族和解。本文基于小说叙事学相关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挖掘作品潜藏文本,判断隐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并考察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联。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潜文本所体现出的司各特对犹太人的人道主义同情,及思想深处的反犹思维定势。  关键词:潜文本 隐含作者 犹太观  引言  学界关于小说《艾凡赫》中所体
期刊
摘要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相应创作出来的英国文学作品也是数不胜数,都堪称经典之作,但是,不论哪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异国情调的痕迹。很多西方学者都痴迷于“东方”,这里的东方不单单指的是东方的文化,还包括东方的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一切与东方有关的领域。本文以英国文学史为背景,讨论英国文学异国情调中东方形象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英国文学 异国情调 东方形象  一直以来,东
期刊
摘要 建立在语言符号系统之上的象征性秩序形成之前,自我曾是艺术本源的一部分,那由无限指向自由意志的符号所构成的初始艺术。象征性秩序实现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存在,却限制了心理的本源艺术性。现代作家在生活或阅读的某个场景遇见艺术的“罗格斯”,一个画面或文字式的意义符号,与自然的瞬时交流唤起本源性记忆,从而感知到隐藏着神秘快乐的模糊意义,一种“愉悦的启示”。为使其重现,或置身其中,作家便开始在语言与风格的自
期刊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戏剧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戏剧作品以生动的世态人情的展示,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给英国戏剧舞台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了英国戏剧的复兴。本文从人物塑造、语言特点以及爱情婚姻观三个方面对王尔德的两部戏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探寻王尔德戏剧的思想内涵与创作风格。  关键词:《理想丈夫》 《不可儿戏》 人物塑造 语言特点 爱情婚姻观  奥斯卡·王尔
期刊
摘要 《水浒传》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说。《水浒传》通过描述以宋江为首的一系列梁山英雄人物闯荡江湖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北宋社会的真实情况,更展现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武术绝技,展现了北宋期间的武侠风采,展现了中国古代“以武乱禁”的任侠风格。本文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描述,彰显北宋习武者的性格差异。  关键词:《水浒传》 武侠文化 梁山好汉  《水浒传》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说。
期刊
摘要 辽西地秧歌是东北秧歌的一种类型,属于中国民间最为常见的集体舞蹈。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翘表演的秧歌,俗称“地蹦子”,主要流传于抚顺、辽阳、沈阳一带。辽西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其秧歌表演中呈现出明显的华北大秧歌的特征。在这种南北交融的大背景下,辽西地秧歌这种下层民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样式,保存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辽西 地秧歌 美学价值  辽西地秧歌是东
期刊
摘要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作为美国文化主要传播方式之一的好莱坞电影不仅在全球市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影片中的强势文化也向各个接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意义和产生深远影响的好莱坞电影来探讨美国强势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电影 好莱坞 强势文化  电影作为文化产品中的一种,其具有特殊性,它包含的声音、影像和图画以及文字等元素与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目前
期刊
摘要 在电影进入彩色时代后,如何利用大荧幕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成为电影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而在目前电影商业化的大潮之下,能构建出强大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电影作品往往能够取得票房上的大丰收。在视觉效果中,色彩设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电影能够适应于情绪和观影需要的色彩设计不仅可以辅助剧情发展,而且能够依靠色彩形成独特的色彩语言,构成电影艺术性的组成元素。动画电影的受众人群较为特殊和局限,但是近年来出
期刊
摘要 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是当代文学生产的系列病症,这也使文学主体的问题再次成为文学界的一个热点。文学的主体性逐渐病态化,这使得文学的生产程序,尤其是文学的生产、文学的传播消费等关键点都需要厘清文学和传媒的关系。文学生产的主体逐渐多元化,文学的传播和文学的存在逐步被传媒媒介化,文学的消费呈现多样性。传媒化文学如何重塑文学的主体性,化解文学的“传媒化”病症,将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当
期刊
摘要 文学叙事是指利用语汇、结构和体裁等要素,通过主题建构、角色塑造和场景营造等手法,来讲述故事和阐明事理的过程。而对一些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认真分析后可以发现,每一个景观设计都是一段文学叙事,文学叙事中的要素和手法都能在景观设计上得到印证和体现。对这一特点进行研究,无疑能对当下的城市景观设计给予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文学叙事 景观设计 借鉴分析  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叙述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