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apple1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戏剧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戏剧作品以生动的世态人情的展示,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给英国戏剧舞台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了英国戏剧的复兴。本文从人物塑造、语言特点以及爱情婚姻观三个方面对王尔德的两部戏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探寻王尔德戏剧的思想内涵与创作风格。
  关键词:《理想丈夫》 《不可儿戏》 人物塑造 语言特点 爱情婚姻观
  奥斯卡·王尔德,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童话家。他的作品在剧院演出后得到广大反响,是英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之一。王尔德的戏剧大多以反映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的上流社会生活为主,在王尔德的作品中,英国的上流社会充满虚伪和庸俗,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也是如此。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的是,王尔德并没有使用讽刺、尖刻的语言来展现对上流社会的不满,而是用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艺术营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在笑声中发人深省。
  《理想丈夫》一剧,王尔德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世人眼中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妻子心中的“理想丈夫”齐尔敦爵士。他因出众的才能和正直的品格,身居要职、地位显赫。同时,他也有着令人羡慕的婚姻,他的妻子出身高贵,齐尔敦更是其心目中的理想丈夫。然而,齐尔敦的完美形象却被薛太太手中掌握的,他的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摧毁,夫妻二人的婚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剧以完美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碰撞为主线,以喜剧的方式展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不可儿戏》主要讲述的是两位贵族小姐各自爱上了两位化名“任真”的贵公子,然而这个名为“任真”的人其实并不存在,只是男主人公为了方便吃喝玩乐而虚构的一个人物。所以,这两位贵公子为了赢得心爱人的芳心分别编出相同的谎言。随后,谎言被揭穿,两个人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故事虽然有点儿脱离现实,但却反映出当时的上流社会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本文将王尔德最负盛名的两部戏剧《理想丈夫》和《不可儿戏》进行对比。主要从人物形象,语言,以及剧中人物的爱情婚姻观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探讨王尔德独特的戏剧风格。
  一 人物形象的对比
  《理想丈夫》和《不可儿戏》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族公子、淑女名媛,连剧中的配角也拥有地位显赫的贵族头衔,经常活跃在上流社会中。例如,《理想丈夫》中的齐尔敦伯爵夫妇,高凌子爵,齐枚宝等无一不是上流社会人士。《不可儿戏》中的杰克、阿尔杰农、关多琳和塞西莉也都是家境殷实的贵族公子、小姐。王尔德正是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生动的再现了上流社会浮华、虚伪,同时又赞美了人性本质的真、善、美。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这两部戏剧都浓墨重彩地分别描述了一位玩世不恭,个性鲜明的花花公子形象。《理想丈夫》中的高凌子爵,虽不是剧中主角,却是整部剧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贯穿整部戏剧的始末。王尔德赋予高凌这一角色喜剧性的性格,他机智、风趣、能言善辩,时不时会冒出一些惊世骇俗的怪论,在父亲眼中他一无是处,但是,他正直、真实的一面在他不遗余力地帮助齐尔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来。高凌用他的聪明才智制服了恶毒的薛太太,并说服了有“道德洁癖”的齐夫人重新接受齐尔敦。就是这么一个不务正业的“伦敦第一闲人”却巧妙地化解了一次次的矛盾冲突。高凌子爵的纨绔子弟形象与外表正派、完美的主人公形成鲜明对比,也使人们认识到谁才是真正的“理想丈夫”。《不可儿戏》中则塑造了两位相似的花花公子形象作为主人公,杰克和阿尔杰农。杰克在塞西莉面前,展现的是一派谦谦君子的正直形象,到了城里,则变身成到处寻欢作乐的“任真”。这也恰恰讽刺了上流社会的道貌岸然和虚伪本性。最终,两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获得心爱人的原谅,戏剧得以圆满落幕。
  两部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十分地令人印象深刻。齐枚宝是《理想丈夫》一剧中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形象。她虽生活在上流社会,但却与一般上流社会的官太太们不同。相比于巴夫人与马太太的心口不一,齐枚宝彰显出其天真可爱而不做作的性格。齐枚宝也是这部剧中唯一真心赞美,支持高凌子爵的人。而高凌向齐枚宝求婚,更是展现了齐枚宝对财富与地位的不屑,她所追求的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同样在《不可儿戏》中,关多琳和塞西莉也被塑造成十分可爱纯真的女性形象。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塞西莉一个人与自己幻想中的“任真”订婚的一幕。“我受不了你全然不知道我这个人这一事实,就决心不管如何也要结束这件事情,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斗争,我在这颗可亲的老槐树下,答应嫁给你了。第二天我以你的名义买下了这枚小戒指,这只带着同心结的小手镯,我向你保证永远戴着它。”从她的话中,我们看出这个年轻的贵族千金对爱情的懵懂无知,而她纯真可爱的一面也完全地展现出来。她们出现在舞台上时,总能以其可爱的个性、风趣的谈吐给人带来愉快的笑声。
  二 语言特点对比
  王尔德的作品以语言生动、措辞巧妙著称。王尔德的戏剧语言尤为如此,语言简练、准确、俏皮,并富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中的名言警句更是为戏剧增色不少,让人读来趣味盎然。
  王尔德的《理想丈夫》1985年在伦敦首演,轰动一时。其中的妙语警句,无中生有,匪夷所思,反常偏偏合道,无理偏偏有趣,令人入耳难忘,更是众口竞传。这部喜剧中的精彩对白比比皆是,贯穿整部剧的始终。不论是男女主人公齐尔敦夫妇,高凌子爵和齐枚宝小姐,还是作为配角的贾大人、巴夫人等人,每个人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精彩对白。喜剧性的语言可以说是王尔德这部喜剧最亮眼的点缀。此外,剧中高凌父子的每一次对白都让人忍俊不禁,两个人的对话就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展现出两代人新旧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例如,贾大人一直想和儿子认真谈谈什么时候结婚,而高凌为了躲避这个问题,找的理由竟然是“今天不是我认真谈话的日子,在社交季节,父亲,我认真谈话的时间,只有每个月的第一个礼拜二,从四点到七点……现在已经过七点啦,父亲,而我的医生说,过了七点我就不可以跟人认真交谈。那样会害我说梦话。”而贾大人对儿子“不长进”的失望与不满则是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展现出来“你简直没有心肝,少爷,全无心肝”。父亲一板一眼的训斥与儿子吊儿郎当的回应营造了出色的喜剧效果。而高凌与齐枚宝之间的对白,更展示出两人相似的真性情,刻画出令人羡慕的一对璧人。   在《不可儿戏》中,王尔德继续将他驾驭语言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整部戏剧中,王尔德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其中最常用的便是双关语。在《不可儿戏》中,男主角的名字Ernest,它与earnest构成了谐音双关。通过谐音双关,王尔德赋予这一人名新的意义。了解英语文化的观众一听到Ernest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认真,诚实”等意义,因此,Ernest这一人名就巧妙地和“认真”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在《不可儿戏》中,王尔德经常利用语音或语义之间的联系,巧妙地使人物语言具有双重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字面意思并不是王尔德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暗含的意思才是其真意。除了运用双关语,《不可儿戏》中的对仗句在人物对话中也十分常见。对仗句往往说起来朗朗上口,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物本质更加突出。例如,在《不可儿戏》第一幕中,有这么一段话“You have invented a very useful younger brother called Ernest,in order that you Sep be able to come up to town as often as you like.I have invented an invaluable permanent invalid called Bunbury,in order that I Sep be able to go down into the country whenever I choose.”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仗十分工整,不仅演员说起来顺口,观众听起来也十分地顺耳。除此之外,王尔德在这两部戏剧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成语典故等修辞手法,观众对这些名言警句的赞美,证实了王尔德的语言魅力的独特之处。
  三 爱情婚姻观对比
  《理想丈夫》和《不可儿戏》讲述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夫妻家庭生活,以及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对比这两部戏剧,我们不难发现,王尔德展现了两种不同的婚姻爱情观,一种是代表维多利亚时期大多数上流社会的传统婚姻观,另一种则是个性张扬的非传统的爱情婚恋观。
  《理想丈夫》中,齐尔敦夫妇是典型的传统婚姻的代表。在外人眼中,齐尔敦夫妻是令人艳羡的模范夫妻。他们道德高尚,拥有幸福稳定的家庭生活,信守严格的道德标准。齐尔敦夫人一直视丈夫为自己的偶像,心目中的“理想丈夫”。由于薛太太的揭露,齐尔敦夫人发现了丈夫不光彩的过去,于是,夫妻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信任危机本来极易导致婚姻、家庭的破裂,然而,在关键时刻,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完整,齐尔敦夫人重新地对“理想丈夫”进行了定义,宽容地接纳丈夫曾经“不完美”的过去。玩世不恭的高凌子爵和率真可爱的齐枚宝则代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婚恋观。他们对上流社会维持表面幸福和谐或是以利益为目的的婚姻十分反感。他们向往的是以真爱为基础的家庭,或许会有争吵或不完美之处,但是却是最真实的婚姻生活。
  《不可儿戏》则是以两对未婚男女的爱情为主线,折射出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青年男女非传统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在该剧中,两位男主人公杰克和阿尔杰农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形象。杰克假借自己虚构出来的弟弟“任真”去城里寻欢作乐,阿尔杰农则假借探望自己虚构出来的病人到乡间玩乐。他们都热衷于玩世不恭的生活,认为婚姻是爱情的枷锁、生活的坟墓,十分不认同上流社会维持表面和谐的婚姻观。直到他们各自找到自己心爱的姑娘,才一改往日的玩世不恭,“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真爱,并最终获得谅解。他们的伴侣,关多琳和塞西莉则代表了上流社会贵族小姐们幼稚到可笑的理想的爱情婚姻观。关多琳和塞西莉同时爱上了名叫“任真”的人,与其说她们爱上了这个人,倒不如说她们爱上的是这个名字。她们将自己的婚姻基于一个好听的名字之上,仅仅是因为“任真”这个名字“叫人绝对放心,本身有一种韵味,动人心弦”,由此可以看出上流社会女孩对待爱情的肤浅与幼稚。好在当她们知道自己一心要嫁的对象并不叫“任真”时,她们不再注重姓名这类外在的东西,而是看到对方内在的品德和真挚的感情,她们的婚姻观也从最初的肤浅幼稚走向成熟。
  王尔德的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其喜剧风格独特,且通过喜剧的方式展现深刻的意义与丰厚的思想内涵。通过对《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王尔德在其作品中表达的对人性本真的赞美是一脉相承的,这些作品也彰显了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理解,这两部作品很好的展现了王尔德戏剧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尔德,余光中译:《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王尔德的两出喜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吴静:《谈王尔德〈不可儿戏〉中的爱情婚姻观》,《海外英语》,2012年第12期。
  [3] 吴金华:《试析奥斯卡·王尔德作品的语言特色》,《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4] 吴学平:《国外王尔德喜剧研究述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崔伟丽,石家庄学院讲师;封伟,石家庄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一 城市空间中的行动困境  甫跃辉短篇小说《动物园》讲述一对来沪的外来青年陷入爱情,但由于窗外临近上海动物园,双方因动物的味道而争吵,最终分道扬镳。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顾零洲、虞丽)之所以分手,不是来自外力的阻碍,导火索与其说是动物园的气味,不如说是某种内在的、无法具象描述的气息。  “淡漠”“陌生”“空荡荡”一类的词可视为本文的文眼,在两人的关系描述中,尽管热恋缱绻,“陌生人”一词前后共出现了五次
期刊
摘要 就像人类在不断前进一样,历史也不会让我们看到终结的一天,那些曾经看似权威的权贵的精英式的审美标准和文学史观,也许会在某一天被完全颠覆成另一幅面貌的价值标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个包容差异、多元共存的历史眼光正在重新审视过去,再没有唯一的正宗的标杆来衡量所有的文学现象,就像《剑桥美国文学史》一样,它的权威性体现在更多的兼容并蓄的包容中却不失对于历史事实的准确表述。  关键词:美国文学史,
期刊
一 空间内部的政治经济关系  笔者将重点讨论甫跃辉作品中《动物园》、《丢失者》、《晚宴》、《饲鼠》、《苏州夜》、《巨象》、《亲爱的》、《走失在秋天的夜晚》等几篇“顾零洲”系列的城市小说。小说《晚宴》中有这样一处:  有一次她说,她要到这城市来。他反问道,你不就是这城市的人吗?怎么能说到这城市来?她笑说,我那儿是郊区啊。他说,那郊区不算这城市算哪儿?她说,不跟你说这个,说了你也不明白。(1)  空间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以象征的叙事方式、富含深意的内蕴笔法,分别塑造了艾米丽与祥林嫂这两位令人难忘的悲剧形象。本文通过比照解读两位女主人公和她们所经历的相似的心路历程,探寻造成艾米丽与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其中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艾米丽 祥林嫂 威廉·福克纳 鲁迅 悲剧命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
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对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凯特·肖邦本人生活经验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了文中女主角自我意识觉醒的历史背景,揭示了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忽视及对女性精神上的束缚。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传达出的“自由和死亡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女性意识 凯特·肖邦 《一小时的故事》  引言  作为早期的女权主义作家,凯特·肖邦擅长描写乡土文化和民俗生活
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将戏剧手法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赋予小说不同的解释,在传统的现实主义追求统一的风格上融入了象征意义,并且开始采用多个层次的叙述手法,逐渐提升作品的形式化与内在,并使他的创新理论得到发展,最终使自己的创作成功走向了成熟。在他的中期创作阶段内,詹姆斯成功地创作出小说《螺丝在拧紧》,本文对这部杰出的小说进行详细的解读,分析詹姆斯是如何成功地从现实主义文学走向了现代主义文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舍伍德·安德森是第一位成熟的美国现代小说家。本文围绕其代表作《小镇畸人》塑造的一系列极具现代主义特征的怪诞人物形象,探讨安德森的小说创作手法。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 畸人 创作艺术 情节 象征 瞬间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是第一位成熟的美国现代小说家”。(董衡巽:31)威廉·福克纳将他奉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他体现了文坛后来者必将承袭的美国式
期刊
摘要 学术界对于瓦尔特·司各特的犹太观呈现两种观点:1、秉承反犹主义的传统;2、揭露反犹主义、提倡民族和解。本文基于小说叙事学相关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挖掘作品潜藏文本,判断隐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并考察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联。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潜文本所体现出的司各特对犹太人的人道主义同情,及思想深处的反犹思维定势。  关键词:潜文本 隐含作者 犹太观  引言  学界关于小说《艾凡赫》中所体
期刊
摘要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相应创作出来的英国文学作品也是数不胜数,都堪称经典之作,但是,不论哪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异国情调的痕迹。很多西方学者都痴迷于“东方”,这里的东方不单单指的是东方的文化,还包括东方的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一切与东方有关的领域。本文以英国文学史为背景,讨论英国文学异国情调中东方形象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英国文学 异国情调 东方形象  一直以来,东
期刊
摘要 建立在语言符号系统之上的象征性秩序形成之前,自我曾是艺术本源的一部分,那由无限指向自由意志的符号所构成的初始艺术。象征性秩序实现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存在,却限制了心理的本源艺术性。现代作家在生活或阅读的某个场景遇见艺术的“罗格斯”,一个画面或文字式的意义符号,与自然的瞬时交流唤起本源性记忆,从而感知到隐藏着神秘快乐的模糊意义,一种“愉悦的启示”。为使其重现,或置身其中,作家便开始在语言与风格的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