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武侠元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s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水浒传》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说。《水浒传》通过描述以宋江为首的一系列梁山英雄人物闯荡江湖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北宋社会的真实情况,更展现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武术绝技,展现了北宋期间的武侠风采,展现了中国古代“以武乱禁”的任侠风格。本文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描述,彰显北宋习武者的性格差异。
  关键词:《水浒传》 武侠文化 梁山好汉
  《水浒传》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精彩的武侠小说。《水浒传》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线索,通过对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闯荡江湖的传奇的描绘,展现出身怀绝技的好汉们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武乱禁”的任侠风格。由于北宋时期频繁的战争,促使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武备,而宋朝军队实行的募兵制度在通过选募、武举考试等手段从民间选拔武艺人才时,也使得习武者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在战争的实践需要中也不断地改进与增加着北宋的兵器种类,使得军事武艺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的发展和民间娱乐要求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武术表演项目的发展。据《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等史料记载,在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已有了“角抵、使拳、舞研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乔相扑、射弩”等近十种之多的武术表演项目。出现在勾栏瓦舍之中的卖艺者,不仅是选拔军事人才中的后备力量,也推动了民间武术活动的普及,带起了民众对于武术活动的喜爱与武术人物的追捧。《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就是在北宋真实的尚武环境中产生的,只有在这种浓郁的武术氛围中,才有可能产生《水浒传》中众多武功高强的人物和武打技巧。正是由于这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武侠传奇,才构成了《水浒传》中的武侠元素,形成了《水浒传》的重要看点。
  一 好汉的超强武功
  《水浒传》是一部展现个人英雄主义的传奇小说,因此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中,非常注重表现个人的武术技能,以及个人对抗整个社会的传奇。所以,《水浒传》中有许多人的单打独斗的武术场面,其描写涉及到散打技巧与枪械对打技巧。
  《水浒传》最著名的散打技巧的描写是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景。在第二回里,施耐庵这样描写鲁智深的三拳散打:“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这三拳打下去时,可以看出鲁智深出拳狠而快捷,三拳都打在郑屠的要害之处,迅速地使郑屠丧失了反抗力,其结果就是“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又如第二十八回里,武松大显神威,一人独斗蒋门神全家,他先是“一手接住腰胯,一手把(蒋门神老婆的)冠儿捏做粉碎,揪住云髻,隔柜身子提将出来,望浑酒缸里只一丢”;紧接着又“提一个(酒保)过来,两手揪住,也望大酒缸里只一丢,桩在里面;又一个酒保奔来,提着头只一掠,也丢在酒缸里。” 在这种快捷而利落的散打中,武松显得轻松熟练,他的动作连贯,一拳一脚都准确到位,打得一群人都丧失了打斗能力。武松最精彩的身手出现在与蒋门神的打斗中:
  “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脸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
  这一连串的武术散打套路,非常专业也非常精彩,在作者的描绘中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充分体现出了打虎英雄武松的魅力。
  《水浒传》还涉及到许多武术器械,棍、棒、刀、枪样样俱全,比较著名的有青面兽杨志的刀、豹子头林冲的棒、金枪手徐宁的长枪、双鞭呼延灼的鞭等,因此书中就有了许多枪械对打的场面,以表现这些梁山好汉的高强身手。例如,第二回中有少华山的陈达与史进的一番对打:“史进也怒抡手中刀,骤坐下马,来战陈达。陈达也拍马挺枪来迎史进。两个交马……手中军器,枪刀来往,各防架隔遮拦。”在这场打斗中,史进用的是大刀,陈达用的是丈八点钢矛,二人是骑马格斗,武术再加上精彩的骑术,所以打斗的场面相当热烈,“一来一往,有如深水戏珠龙;一上一下,却似半岩争食虎。左盘右旋,好似张飞敌吕布,前回后转,浑如敬德战秦琼。”这是一场真正的枪械打拼,作者使用了非常在行的武术行话来描写这个场面,流露出古代武术的夺目光彩,“史进卖个破绽,让陈达把枪望心窝里搠来,史进却把腰一闪,陈达和枪攧入怀里来。史进轻舒猿臂,疑纽狼腰,只一挟,把陈达轻轻摘离了嵌花鞍”。又如,第九回里为了表现林冲的高强武艺,安排了一场洪教头与林教头的枪棒对打:“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山东大擂,河北夹枪。大擂棒似连根拔怪树,夹枪棒如遍地卷枯藤。”在这场硬碰硬的棍棒对搏中,两位武林高手林冲和洪教头使用的都是长棒,为了展示自己的武艺,洪教头也使出了最好的功夫与林教头决一死战,因此二人打的是“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般的激烈与精彩。几回对招之后,使那个“恨不的一口水吞了他(指林冲)”的洪教头,在林冲急风暴雨式的长棒招术下,变成了“羞颜满面”,彻底地被林冲的武艺所折服。
  二 好汉的抢眼装扮
  服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品位的具像表现,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外化形式。当一个习武之人出现在大家视野里时,人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他的衣着,感受到的是从衣着里透出的精神气质。因此,《水浒传》的这种对习武者服饰的描绘,有效地增加了习武者的精神内涵与感染力。《水浒传》不仅写了武林中人的武艺,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这些行侠仗义者的抢眼的装束。   例如,写史进的装束是“头带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顶上明黄缕带;身穿一领白丝两上领战袍;腰系一条五指梅红攒线搭;青白间道行缠绞脚,衬着踏山透土多耳麻鞋”;写陈达的装束为“头戴乾红凹面巾,身披裹金生铁甲,上穿一领红衲袄。脚穿一对吊墩靴,腰系七尺攒线答膊”;鲁智深的装束为:“头里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扭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正牌军索超的装束为“头戴一顶熟铜狮子盔,脑后斗大来一颗红缨;身披一副铁叶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前后两面青铜护心镜,上笼着一领绯红团花袍,上面垂两条绿绒缕颔带,下穿一双斜皮气跨靴”。
  在这种从头至脚的服饰描写中,可以看到《水浒传》好汉们无论穷富贵贱,他们的穿着都是非常有个性的。从上面的描写中可以总结出当时习武者(男性)的服饰规律为:都戴帽或扎头巾,而且有红缨作为帽饰,行动时帽缨飘飘,以显示其熠熠神采和活泼的动感;其服装的颜色以红、绿、黄、金色为主,这种鲜明的颜色最能显示英雄本色,最能抢人眼球,颇有跳跃感;好汉们的脚下一般都是轻便的软皮短靴或麻鞋,这种鞋子轻巧随形,既身手轻便,又行走利落不拖泥带水,充分显示了武行人的健壮与精干。
  三 好汉的性格差异
  武术界有句行话,叫做“有力使力无力使巧”,这说明武术技能是与习武者的身体条件紧密配合的。如果一个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话,他当然可以仰仗着自己的力气行走江湖,在搏斗中以蛮力占得上风;但如果一个人身体并不威猛,就不具备力量上的优势,所以只能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而取胜。所以在《水浒传》里,作者塑造了不同的武术特征的人物,以显示这种武术风格上的反差,同时也避免了人物塑造时的重复感,增强了小说的看点。
  从身体条件上来看,鲁智深显然是占尽优势的,他“生的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这半截塔似的身体,是一幅典型的壮汉形象。“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更是拳拳有力,可以三拳打死镇关西,还可以倒拔垂杨柳。与他同一性格的是黑旋风李逵,这李逵也是个人高马大的粗鲁汉子,他长得“黑熊般一身蛮肉,铁牛似得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凭借着这身蛮力,李逵“能使两把板斧,及会拳棒”,人称“李铁牛”。李逵与人对打时,使的都是蛮力,他只会用板斧或棍棒“横七竖八打人”,出手虽狠,却不会用技巧和心计。所以李逵遇到了浪里白条张顺时,二人的打斗就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从身材来看,张顺并没有李逵高大威猛,长的是“一身雪练也似白肉”,似乎并不强壮,所以让李逵颇不把张顺放在眼里,以为可以轻易地打败对手。而张顺采用的却是非常有心计的打斗方式,他先是“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来激怒李逵,又“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张顺心中明白,李逵一旦脱离了陆地,就没有办法使出他的一身蛮力,而张顺的优势恰在水上。于是张顺见诱骗李逵上船后,“只脚一蹬,那只渔船一似狂风飘败叶,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两个好汉在江里展开了一场搏斗,其结果“正是玉龙搅暗天边日,黑鬼掀开水底天”,李逵吃尽了在水底搏斗的苦头,被机灵的张顺捉弄得好苦。
  再如,一丈青与王矮虎对打的场面,充分显示出草莽英雄与正规武官的武艺之不同。扈家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原是“轮两口日月双刀,引着三五百庄客”的女匪头,身手不凡。清风山的山贼王矮虎,干着“贪财好色最强梁,放火杀人”的勾当,想必也是一身的好武艺,但王矮虎与一丈青对垒时,“一个双刀的熟闲,一个单枪的出众”,最终却是“被一丈青纵马赶上,把右手刀挂了,轻舒猿臂,将王矮虎提离雕鞍,活捉去了”。后来一丈青又与欧鹏、邓飞等人打斗,也都占在上风头上。这说明在草莽英雄之中,一丈青的武艺是高超的,所以可以称霸一方。而当武官出身的林冲一出手,情况马上转变了:“一丈青飞刀纵马,直奔林冲。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两个斗不到十合,林冲卖个破绽,放一丈青两口刀砍入来。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拢去,轻舒猿臂,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
  这种情景不仅说明林冲高超的武艺,更说明林冲作为《水浒传》中的军界武术人物的代表,其武艺受过正规的训练,一招一式都有着深厚的功力,故与浪荡江湖的草莽英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参考文献:
  [1]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版。
  [2]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 颜绍泸编:《竞技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施耐庵:《水浒传》,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陈庆伟,安阳工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就像人类在不断前进一样,历史也不会让我们看到终结的一天,那些曾经看似权威的权贵的精英式的审美标准和文学史观,也许会在某一天被完全颠覆成另一幅面貌的价值标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个包容差异、多元共存的历史眼光正在重新审视过去,再没有唯一的正宗的标杆来衡量所有的文学现象,就像《剑桥美国文学史》一样,它的权威性体现在更多的兼容并蓄的包容中却不失对于历史事实的准确表述。  关键词:美国文学史,
期刊
一 空间内部的政治经济关系  笔者将重点讨论甫跃辉作品中《动物园》、《丢失者》、《晚宴》、《饲鼠》、《苏州夜》、《巨象》、《亲爱的》、《走失在秋天的夜晚》等几篇“顾零洲”系列的城市小说。小说《晚宴》中有这样一处:  有一次她说,她要到这城市来。他反问道,你不就是这城市的人吗?怎么能说到这城市来?她笑说,我那儿是郊区啊。他说,那郊区不算这城市算哪儿?她说,不跟你说这个,说了你也不明白。(1)  空间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以象征的叙事方式、富含深意的内蕴笔法,分别塑造了艾米丽与祥林嫂这两位令人难忘的悲剧形象。本文通过比照解读两位女主人公和她们所经历的相似的心路历程,探寻造成艾米丽与祥林嫂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其中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艾米丽 祥林嫂 威廉·福克纳 鲁迅 悲剧命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作家威廉·福
期刊
摘要 本文基于对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社会背景及作者凯特·肖邦本人生活经验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了文中女主角自我意识觉醒的历史背景,揭示了美国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忽视及对女性精神上的束缚。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传达出的“自由和死亡的关系”这一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女性意识 凯特·肖邦 《一小时的故事》  引言  作为早期的女权主义作家,凯特·肖邦擅长描写乡土文化和民俗生活
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将戏剧手法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赋予小说不同的解释,在传统的现实主义追求统一的风格上融入了象征意义,并且开始采用多个层次的叙述手法,逐渐提升作品的形式化与内在,并使他的创新理论得到发展,最终使自己的创作成功走向了成熟。在他的中期创作阶段内,詹姆斯成功地创作出小说《螺丝在拧紧》,本文对这部杰出的小说进行详细的解读,分析詹姆斯是如何成功地从现实主义文学走向了现代主义文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舍伍德·安德森是第一位成熟的美国现代小说家。本文围绕其代表作《小镇畸人》塑造的一系列极具现代主义特征的怪诞人物形象,探讨安德森的小说创作手法。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 畸人 创作艺术 情节 象征 瞬间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是第一位成熟的美国现代小说家”。(董衡巽:31)威廉·福克纳将他奉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他体现了文坛后来者必将承袭的美国式
期刊
摘要 学术界对于瓦尔特·司各特的犹太观呈现两种观点:1、秉承反犹主义的传统;2、揭露反犹主义、提倡民族和解。本文基于小说叙事学相关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挖掘作品潜藏文本,判断隐含作者的思想倾向,并考察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联。通过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潜文本所体现出的司各特对犹太人的人道主义同情,及思想深处的反犹思维定势。  关键词:潜文本 隐含作者 犹太观  引言  学界关于小说《艾凡赫》中所体
期刊
摘要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相应创作出来的英国文学作品也是数不胜数,都堪称经典之作,但是,不论哪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异国情调的痕迹。很多西方学者都痴迷于“东方”,这里的东方不单单指的是东方的文化,还包括东方的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一切与东方有关的领域。本文以英国文学史为背景,讨论英国文学异国情调中东方形象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英国文学 异国情调 东方形象  一直以来,东
期刊
摘要 建立在语言符号系统之上的象征性秩序形成之前,自我曾是艺术本源的一部分,那由无限指向自由意志的符号所构成的初始艺术。象征性秩序实现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存在,却限制了心理的本源艺术性。现代作家在生活或阅读的某个场景遇见艺术的“罗格斯”,一个画面或文字式的意义符号,与自然的瞬时交流唤起本源性记忆,从而感知到隐藏着神秘快乐的模糊意义,一种“愉悦的启示”。为使其重现,或置身其中,作家便开始在语言与风格的自
期刊
摘要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戏剧舞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其戏剧作品以生动的世态人情的展示,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给英国戏剧舞台注入新的活力,带来了英国戏剧的复兴。本文从人物塑造、语言特点以及爱情婚姻观三个方面对王尔德的两部戏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探寻王尔德戏剧的思想内涵与创作风格。  关键词:《理想丈夫》 《不可儿戏》 人物塑造 语言特点 爱情婚姻观  奥斯卡·王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