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与人生的课堂“二重奏”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就像一个由无数个点构成的圆,生命中经历的所有事物都是圆的半径,指向并回归最中心的点,这也意味着所有事物的出处都是生命。对于美妙的音乐来说也是如此,它跟生命之间连着一根脐带,这根脐带是为生命输送养料的途径,也给音乐以激情、味道和不朽的灵魂。因此,当我们听到潺潺如流水般悦耳或锵锵如大山崩塌般壮烈的乐曲时,我们会自然联想到音乐的作者,联想到他或她的人生际遇。了解作者的人生,会让我们对音乐更多一层理解。音乐便是作者人生的影子,音乐与人生的“二曲重奏”会激发出音乐课堂的精彩。
  一、让音乐创作者在课堂“发言”
  伟大的人在去往天国的路上总会留下一些言语,这些言语往往令后人受益匪浅。它表现作者的艺术追求,彰显其作品的感情内涵与灵魂精神。它是人生历程中的悲欢离合,是衍生创作的心境。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设置平台让音乐创作者出来“发言”,让音乐联袂人生。可以说,音乐如同新生的胚芽,它能够孕育而出,凭借的不仅是人和——音乐家自身的才华,还需要天时地利。所谓的天时地利,便是音乐作品孕生的社会环境。仅有才华和饱满的热情并不能成就一个创作者,唯有与时代环境、人生际遇种种味道相结合,伟大的作品才能诞生并永垂不朽。简而言之,伟大的作品背后要有强大的人生,而人生又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整合。个体性偏重于作者独一无二的家庭生活赋予个人的人生经验,社会性强调的是作者在时代客观条件下关于人生价值的道德哲学性思考,这两者都是作者开始创作的动力因素,它赋予音乐作品深刻的价值。因此,音乐教师不能忽视对音乐创造者个体生活及所处时代境遇的介绍,要将音乐同人生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在学习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与作者的人生来丰满课堂教学的骨架,把握音乐作品蓄积的感情基调。利用多媒体将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状态、情感历程,以视频、图像、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残酷统治时期,整个社会笼罩着挥不去的阴霾,人们都在挣扎叫喊,绝望地在这一潭死水中滚爬。柴可夫斯基目睹这一切,深刻地感知这一切,他的内心充满了巨大的悲伤与愤慨。在时代的创痛下,在感情的引领中,柴可夫斯基创作了这部交响乐。学生在这种悲剧性的场面刺激下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劳动人民肩上的痛苦,更能体会创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苦闷。
  二、让音乐作品在课堂“发言”
  音乐是创作者委婉道出人生的媒介,它以抽象的、琢磨不定的形式抒发创作者的自我情感。人类现实世界是音乐成型的模板,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意”和“境”贯穿音乐始终。因此当我们瞑目附耳倾听音乐流出的刹那,脑海里会不自主地勾勒出一幅“境”,在“境”的引领下,又会按图索骥找到创作者安放在音乐中的“意”。意和境的交织使一个个闲散的音符塑成了整体,成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乐曲。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由于教学形式单一,并没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很难从流动的音符中搜寻到关于境和意的蛛丝马迹,音乐对他们来说苍白乏味,于是音乐被束之高阁,成为极少数人才懂的“高雅艺术”。那么,音乐教师如何才能破除音乐与学生之间的隔阂,让音乐作品在课堂“发言”,使学生看到音符中安放的境和意呢?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将与音乐感情基调相符的影像连并音乐一起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此一来,受影像牵引,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圣地,通过具象显现捕捉抽象的思想感情。在影音播放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关于意和境的阐述,探寻覆盖在音符之下的精彩。
  例如在赏析《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这首琵琶协奏曲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乐器运用:它以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融合西洋管弦乐队来演奏,是对社会主义现实的表现。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创作作品“开口”阐述创作的原型,即琵琶协奏曲本身承载的故事。这部作品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这一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主人公英雄无畏的精神形象在宽广的节奏及跌宕起伏的旋律中表现出来。在故事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感受音乐中的意境,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吴应炬作曲的动画片电影《草原小姐妹》以及电影主题曲。由此,学生会更加具体地感受该琵琶协奏曲的“意”和“境”,领悟音乐与人生的紧密相随。
  当然,仅仅一首乐曲并不能使学生形成在音乐中探寻人生的能力。教师要由此及彼,拓展课堂知识容量,让学生完成由量到质的内心飞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人生与音乐相互融合,探索关于创作者的情感心路历程,进一步思索音乐思想的内涵。
  (作者单位:江苏省周庄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其他文献
一、以讲读课文引导写说明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提供了一些有关老鼠的资料,要求学生自拟作文题,写一篇说明文。我考虑再三,决定让学生模仿刚学过的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写篇《向老鼠进攻》的说明文。  在作文课上我不动声色,先让学生复述《向沙漠进军》的课文内容。因是本学期所学过的课文,学生能很快复述出来。我对此作了充分肯定,并把《向沙漠进军》的结构提纲板书出
一、切合学校进行文化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向上,注重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切合,注重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映·彩”文化是宁都实验小学文化建设目标,“‘映·彩’文化多彩教育,相让相就相融相衬,多元共生和而不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打造阳光校园,映照精彩人生”,让“多彩教育,特色化生态化发展”是学校的办学目的。在文化先导的基础上,学校推出了以建构“瘦身课堂”和“特色课堂”为主体,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
本文以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根皮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该药材的质量标准及其黄酮的指纹图谱和化学成分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和完善其质量标准,并通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将所要讲解的数学教学内容与个人的数学思维进行结合,利用显示器向学生进行传达。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人与多媒体的直接交流,在操作多媒体的过程当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自由获得。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得好,对于学生的科技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中学数学课堂氛围的创造与教学成效的提高
版画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和其他美术门类如中国画、油画、雕塑遇到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面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临商品大潮与市场经济,版画创作者的心态如何调整、适应,如何
创新教学法在现在的高中教学改革中运用越来越多,其不但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手段,而且推进了教学方法创新,更重要的是使师生的高中数学思维得到改观。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怎么教,而是为了学生能学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单纯模仿和记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新一轮课改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和方式,实现主动学习探究。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以严谨的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而思维的工具正是语言,数学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把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传授给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师的言语自然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书本上“死”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堂教学是其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就物理教学而言,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体运动模型和物体运动过程尤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根据经验,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一次高三第一轮复习随堂听课的活动中,授课教师在复习动量中滑块模型时所举的一个下面的实例。  物理情景: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它要求学习者多说多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农村初中学生学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因此课堂氛围的好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任务的有效实施。农村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恰当地扮演好各种角色,严慈相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知识传播中做学生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在社会生活上做学生的朋友。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的状态,使学生通过英语课堂教育学会英语知识,学会为人
曾美华一、营造英语习得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纯粹传授知识给学生,忽略了对其听力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应只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还应成为学生情感的支持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学习结果的评估者。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营造一种合作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借助实物、手势、表情等组织教学,注意使用正常的语速、标准的语音语调、恰当的停顿,以便学生易于接受。除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