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一出生,就开始了模仿学习的旅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之后是托幼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职前教育和成人教育等等。人的模仿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使得人类不断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迈进,不断的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1、教师要做学生模仿的表率。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特别是中小学生,教师要作学生模仿的表率,就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模仿形象。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模仿形象呢?我认为教师要作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服饰着装方面要体现出教师个性化的风度。对教师的着装要求是简洁流畅,大方得体,高雅端庄,入时而不超前。服装鲜明个性化是代表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教师通过服饰着装向学生传递着性格、爱好、修养和审美取向等因素。好的服饰着装能够代表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性格爱好,给学生留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印象。所以教师的服饰着装是不可以马虎的。
  教师的语言表达,板书字迹,行为手势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对教师上课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简洁;音调适中,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会让学生思维跟不上,过于慢会让学生的思维闲置,造成时间和思维空间上的浪费。对教师上课板书方面的要求是:教师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晰,字美观大方,字块的大小要适中,笔迹轻重要以看清楚为度,板书设计要合理、美观,板书内容的多少要根据授课内容的多少而定,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要尽量处理好课件的使用和教师课堂手写板书的关系。使用课件对教师来说是节省了不少用于板书的时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的安排好学生课堂上思考和课堂写练的时间。要把授课内容的量安排正好那是很难办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来作出适度的调整。
  2、教师要指导学生做一些模仿性的练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寻求创新。学生比照例题去解题是模仿,仿照范文去写作是模仿,按照教师的发音反复做发音练习是模仿,仿照字帖去习字是模仿,仿照实习教师的指导去加工零件是模仿。就是说,学生首先学会模仿,然后再创新,再发展。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模仿训练的心理教育。心理训练教育在保障模仿高难度项目的时候能否成功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在心理上战胜自我,然后再按照教师指导的要求去开展训练,这样就可以克服困难,完成高难度的训练任务。
  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最佳“样本”。让学生在模仿的时候的起点就高一些。这里的“高”是指描摹的样本好。学生要按照教师提供的目前认为最好的样本去做。照精品模仿就能够出接近于精品的“产品”,照次品描摹就会出次品,教师要注意样本的选择。照实习教师的规范的动作和操作程序去操作,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降低残次品率。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为模仿学习做好准备练习。学生去模仿操作,是其独立“工作”的开始。在独立“工作”开始前,要有教师指导下的模拟练习,这种模拟练习是保障学生模仿“工作”能够成功进行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只有做好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够很好的进行独立模仿学习。
  最后,要对学生的模仿能力进行合理的评估。评估的方式很多: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打分;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对模仿的成果进行评比,难度比较大的作品要组成评委进行多人次的合理评价。教师最好为评估提供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以使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体现出公平、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的注意事项:第一,模仿不是完全的抄袭,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过程。第二,对模仿学习基本要素的把握很重要。因为是模仿学习,所以在模仿的初始阶段就要按照模仿的基本要求去做,创新是在模仿熟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所以学习模仿的开始阶段不要生长急躁创新的心理,要先学习走,再学习跑。第三,学生的模仿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教师指导的模仿,学生容易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会,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在具有潜在危险性质学习项目中,教师的指导模拟实习就更显得重要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模拟学习,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保证学习操作上的安全性。
  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不断向他人模仿学习的过程。模仿学习、改革、创新是不断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遵循这个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模仿环境,要多给学生创造锻炼模仿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其他文献
汉承秦制,建立了十分严密的户籍制度,早在汉朝建立前,出身刀笔文吏,深知户籍重要性的箫何,在刘邦入关后,诸将纷纷争取金帛则物之时,萧何却独收秦的律令图书,“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之。沛公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使刘邦掌握了当时的户口状况,为后来汉代建立后户口统计奠定了基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首先做的事情之一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几何递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种观念纷至沓来,教师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应有哪些内涵?可用三重境界予以解读:望尽天涯——社会人的道德内涵;为伊憔悴——既为人师的道德内涵;  蓦然回首——超越教师的道德内涵 。    道德,在中国始于《荀子·劝学篇》,在西方源于拉丁文的morse,现代英语称之为morality。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背景,阐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讨论和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应用,并指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
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实际情况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和用人标准的相对稳定,社会评价一所学校仍然只看重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即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义务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也基本类同,进而导致师范院校的一些院系、学科也被迫改头换面。  在农村,大多数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本应成为儿童健康成长摇篮的语文课堂却仍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闪耀其应有的光彩,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教学脱离生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除非是上观摩课、研究课,平时很少有教师采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手段进行教学,往往都是采取“教生字——讲课文——作小
新课改实施的这几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使教师们有了更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更多了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但课改在实施中也碰撞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下面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淡化”和“偏颇”说说自己的思考。    在理论上,教师应认识到接受学习的重要性     对学习的分类是复杂而多样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有许多人认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扎实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兴趣策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在导学上,变教材为例材,变讲堂为学堂,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教师全面更新观念,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培养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我认为体育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要进行转变,改变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