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图画,还原语文的生命图景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理解、倾听、倾诉、表达、表现,把学生的思想情怀、内心体验转化成语言文字的过程。我们把语言文字还原成“象”,换言之,也就是让语言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画。聚焦一幅幅“画”,也就还原了语文的生命图景,从而让这些画面、这些场景深入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词语 句子 篇章 图画思维 生命图景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内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各版本出现过的老课文,另一类是新加入的一些新课文。笔者认为,不管是新课文还是老课文,只要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细读文本,把握好目标,分析好学情,就能把课上得精彩。笔者综合以下几点,谈一谈利用图画思维解读文本,还原语文生命图景。
  一、把小小的标点读成一幅画
  我们引领学生接触一篇新课文的时候,如果不断地打破模式,有了创新,有了陌生化,那么会让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比如,标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陌生化”,它们也是会说话的,它们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默默地传达着自己的情感。我们来看一看笔者执教《桥》一课时的教学片段:
  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发现第2句中的前两个句号都变成了逗号。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读书就是需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
  生:我发现第一句中一个词语就组成一句话,这样的句子不多见。
  师:是的,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那么,逗号和句号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在朗读时,句号较之逗号停顿的时间稍微长一些。
  师:带着思考来读书,才叫真正的会学习。为什么这两处停顿的时间变长了呢?
  生:因为作者想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从天而降”。
  生2:我想到了“大雨如注”。
  生3:我仿佛看到整个世界顷刻间被这雨活活地压垮似的。
  生4:我仿佛听到了大雨撞击地面时的一声巨响。
  生5:我突然想到了陆游的“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这句诗。
  生6:我回想起来读过的一篇文章《大江保卫战》的开头: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
  我们读书,有了想象,那么一切也都有了。这小小的标点读成了一幅画,读出了大自然的图景,读出了小说的图画。
  二、把特别的词语读成一幅图
  《七律·长征》这首诗中“逶迤”和“磅礴”这两个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河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磅礴”就是形容其气势盛大,广大无边,一般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两个词呢?我们看一看笔者观摩到的一节有关这两个词的点拨。
  第一步,教师出示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并标红“逶迤”和“磅礴”。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词?”学生开始思考。在期待学生的回答期间,教师进行了第二步。教师说:“仔细观察这两个词的偏旁(教师单独出示这两个词,红色标识了走之底和石字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五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乌蒙山?”学生开始蠢蠢欲动。第三步,教师问:“谁能到黑板前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五岭和乌蒙山呢?”某学生上台画出了“五岭”和“乌蒙山”(见图1和图2)。
  看着这两幅简笔画,学生回答综上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五岭。”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森郁突兀的乌蒙山。”就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进行了最后一步教学。教师问:“同学们看,逶迤的五岭像什么?磅礴的乌蒙像什么?”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五岭和乌蒙山的图片。一个学生答道:“逶迤的五岭就像是一条长蛇盘旋在天地之间。”另一个学生答道:“磅礴的乌蒙山层峦叠嶂,就像是高耸入云的巨人屹立在天地之间。”还有学生说:“我觉得五岭的逶迤,就像是银丝落在了九天。而乌蒙山险峻得就像是火海,就像是刀尖。”最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们的中国汉字都是与实物有一定联系的,逶迤的走之底就代表着连绵起伏,而磅礴的石字旁就意味着险峻。”
   山峦,像银丝,像长蛇,像巨人,像刀尖,像火海,多么符合字形字意啊!学生通过观察字形,把有内蕴的词语读成一幅图,教师再激活想象,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这是什么?这就是激活学生的想象。
  三、把简短的一句话读成一段动画
  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可谓是经典之作,他的经典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细腻的笔墨,而在于他细致观察后的真情表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这简短的一句话里藏着什么呢?笔者带领学生针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展开了讨论。
  师:“好看得很”可以换个说法吗?
  生1:非常好看!
  生2:特别好看!
  生3:好看极了!
  生4:好看得不要不要的!(生笑)
  师:如果我们把“好看得很”换成你们刚才的说法,你觉得好不好呢?
  生:不好,如此文字就失去了它独有的色彩!
  师:能具体说说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生:这句话是一种生活化的表达,就像长辈夸赞我们的时候说,“这个孩子聪明得很”和“这个孩子很聪明”,听起来,前一个夸赞的真诚度更高一些。
  师:這是个很有价值的思考。
  生:我觉得不能换,因为“好看得很”既是在概述爬山虎叶子的美,又是叶圣陶老先生惊喜和感叹的情感迸发。
  师:叶老为何惊喜、感叹?再读读这一句,你看到了爬山虎叶子怎样的美?   生1:层层叠叠的叶子你掩着我,我掩着你,如同列队观看节目的孩童,争相翘首,却又排得整整齐齐。
  生2: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发亮,你搭在我的肩上,我躲在你的身下,配合得协调有序,就是不给阳光留一丝空隙。
  生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随风舞动,犹如西湖上漾起的一层又一层波纹。
  生4:一阵风拂过,叶子你挤我,我挤你,宛如溪流里夺食的游鱼。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段动画。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说——
  (生齐读)
  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话,学生却读出了不同的风景,读出了作者不同的感受,还读出了一段美丽的动画。经典就如同醇美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有趣。如果在经典中把握好语言独特的表达特点,那么独特的语言练习,就会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语言的种子,他们会在阅读和习作的时候留心并运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定会开花、结果。
  四、把长长的篇章读成一本“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另一个是“学习写书信”。从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可知,這个单元是“励志爱国篇”,我们如何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呢?笔者以为可以先俯瞰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中华不振”这个支点展开,把课文读成一本“书”。
  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
  生(齐):周恩来!
  师:数一数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个志向?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课题两侧分别板书:中华不振)
  生:3次。
  师:能结合课文在这3次“中华不振”的前面填上合适的动词吗?
  生1:听说、听见、耳闻中华不振。
  生2:看到、看见、目睹中华不振。
  生3:想象、感悟、体会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的板书,你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给我的板书装饰一下吗?(分别在2个“中华不振”的前面板书:耳闻、目睹)
  (其中一名学生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成了一本“书”,如图3)
  这样鲜活的一本“书”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浸润、沉潜在三个事件之中,思维瞬间被打开,于是有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结合这幅图能把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再说得清楚一些吗?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生:周恩来因为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所以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如果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再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吗?
  生:周恩来之所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了“中华不振”,目睹了“中华不振”。
  透过这本“书”,学生去想象“中华不振”的画面,如此,学生的愤怒之火被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被感染,本课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也将在这本“书”中绽放,这就是图画的力量。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理解、倾听、表达、表现,把学生的思想情怀、内心体验转化成语言文字的过程。“语言文字首先是一个象。”象,即形象、印象、意象,我们把语言文字还原成“象”,换言之,也就是让语言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画。聚焦一幅幅“画”,也就还原了语文的生命图景,从而让这些画面、这些场景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高修军.“图画转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
  注:本文系江苏省徐州市课题“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培养图画思维能力的实践性研究”(编号:G2007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京图书馆举办红色的足迹——南京图书馆藏珍贵革命文献展.展览遵循代表性、稀有性和趣味性三条原则,选取馆藏的三十七种珍贵文献进行展示.展
[摘 要] 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个体通过直觉思维可以直接抽象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良好的直觉思维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情境与幼儿发展状态,创造性地引导幼儿的学习进程,不断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和专业素养,从而有助于教师生成教学智慧。主题教研活动是培养教师直觉思维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着眼于教师直觉思维发展的整体性选择教研主题,以强化教师主体性为原则制定主题教研方案,以分层递进的方式设置主题教研
摘 要 为探索一种新的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论文通过研究“5G+全息投影”技术,收集“5G+全息投影”智慧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并与现有的阅读推广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图书馆可以通过构建基于“5G+全息投影”的智慧阅读推广模式,以有效解决当前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存在的空间资源紧缺、读者参与率低等问题。  关键词 5G 全息投影 智慧图书馆 智慧阅读  分类号 G252  DOI 10.16
摘 要 随着读者需求驱动采购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经费超支、馆藏结构失衡等问题引起业界关注,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文章通过探索机器学习方法在读者需求驱动采购中的应用,构建具体应用框架,并从读者、图书、模型三个角度对应用框架进行拓展和延伸,分别描述不同角度下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读者需求驱动采购的技术路线。研究表明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读者需求驱动采购,可以有效预测读者需求、图书触发采购概率
[摘 要] 幼儿涂鸦是未经成人雕琢和干扰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能够真实地体现幼儿的内在生命状态、身心发展水平和自我发展需要。幼儿园涂鸦课程的建构不是为了教幼儿如何涂鸦,而是借助涂鸦这一符号表达形式来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和提升幼儿的表现水平,促使幼儿在涂鸦过程中获得艺术、动作、情感、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涂鸦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和实践路径都应以幼儿为中心,凸显幼儿在涂鸦课程实践中的主体性
[摘 要] 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离职现象,挖掘离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基础,采用《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量表》《非在编幼儿园教师离职因素感知量表》对东部某省389名在职和109名离职的非在编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生成高离职倾向前因组态构型,分析高离职倾向成因和离职行为发生路径
编者按: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既受到自身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家庭的直接影响。家庭支持、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本期由河南大学岳亚平教授主持的“幼儿学习品质研究”专栏,不仅细致考察了家庭支持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影响,而且基于城乡对比的视角,深入探索了乡村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特点及其多重影响因素。如此全面地呈现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不同构面,
[摘 要] 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不仅受到气质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家长教养行为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本研究以139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小班时幼儿气质对中班时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并探究母亲自主支持和体罚行为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幼儿外倾性显著负向预测抑制控制,消极情绪显著负向预测调节能力和工作记忆,努力控制显著正向预测调节能力和工作记忆。母亲的自主支持可以缓解消极情绪对调节能力的消极作用,而母亲体
【摘 要】本文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等理论,从精准目标定位,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优化评价设计,施行以自主探究为中心的“学”;多元教学评价,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多维度的“评”三个方面,进行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含教、学、评三
摘 要 本文基于信息距离的文献个性化知识发现系统,首先基于文献领域本体对用户输入得到的概念扩展集进行修正处理,形成更符合用户兴趣的概念集合;其次,借助兴趣概念集合,将主题词和与其互相关联的知识匹配,实现用户层级的知识发现;最后,融入基于信息距离和信息层次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对锚定的未评分文献集合进行打分排序,采用Top-N算法,从中挖掘出更深度的知识关联,形成推荐列表,实现个性化的文献知识发现。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