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临时改变教学内容”之我见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真仔细地拜读了本刊第8期《一节值得商榷的公开课》一文,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再次在课堂中尝试了原文提出“前滚翻”教学的器材设置和保护帮助的改进策略,颇有收获,深感周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甚是佩服。
  常言道:发现问题是有水平的表现,能够正视问题是有勇气的表现,解决问题是有能力的表现。周老师在观摩课时能敏锐地发现上课教师在器材设置和保护帮助中存在不合理的细节问题,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是个有水平的教师;发现这些问题后,不遮掩,能正面指出问题,说明他的自信和勇气;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能提出应对策略并撰稿提示大家,不仅说明他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特别乐于帮助年轻教师。这些精神都值得年轻教师学习和借鉴。但是,对于文中提出的“商榷一”,笔者有些不同看法,想与周老师研讨。原文认为“教师临时改变教学内容是不可取的”,并分析造成临时改变教学内容的原因是“执教教师没有充分了解任教学校学生的学情,对该校学生的运动能力、技术水平没有较好地了解”,笔者认为该课执教教师临时改变教学内容是明智之举。
  从地区差异看,送教下乡的目的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它本身就意味着地区差异。从原文中不难看出跨区域的送教下乡、借班上课由于学校间距离远、教师之间不熟悉等客观原因,导致上课教师较难做到课前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水平,执教教师发现学生没有学习过“前滚翻”,为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受益,将难度大的“鱼跃前滚翻”改为难度较低的“前滚翻”是关注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差异的一种表现。
  从教学规律看,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自1981年以来与“鱼跃前滚翻”有关的文献,分析后发现鱼跃前滚翻的教学遵循前滚翻—远撑前滚翻—鱼跃前滚翻—拓展运用的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1]。可见掌握前滚翻技能是学习鱼跃前滚翻的基础和前提,执教教师发现学生没有学习过前滚翻,从而将鱼跃前滚翻改成前滚翻是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表现。
  从教师的教学心态(教学心态即通常所说的教学心情、教学心境)看,积极良好的教学心态能使教师精神振奋,促使教师的思维敏捷、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反之,消极不良的教学心态,则导致教师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影响教学艺术的发挥[2]。如果执教教师发现问题后还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鱼跃前滚翻教学,那么其教学心态一定偏向消极,因为教师会顾虑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安全等问题,导致无法保持自信从容的教学心态,将教材改成前滚翻,不仅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而且有利于教师产生积极良好的教学心态。
  从学生的学练安全看,鱼跃前滚翻是技巧教材难度较大的动作,约90%的学生初学鱼跃前滚翻动作时,存在本能的恐惧心理,往往因恐惧而趴在垫子上,或用面部撞地,导致面部挫伤或鼻骨骨折,或撑地时两臂僵硬,造成腕关节挫伤等现象[3]。原文中的上课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安全,才临时改变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负责任的表现。
  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改变教学内容是任课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是明智之举”。同时,送教下乡活动更好地开展,让更多乡村教师受益,笔者有2点建议。
  建议1:采用“菜单式”送教下乡方式。传统的送教下乡活动主题一般由主管部门确定,常常不能完全考虑乡村学校的现实需求和教师的心理期盼,活动方式不够灵活、内容比较单一。“菜单式”送教下乡方式,即由活动组织部门列出若干个主题清单并发放给基层学校,基层学校根据自己的现实需求或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并反馈给活动组织部门,然后由活动组织部门针对基层学校所选主题进行精心准备,并按时组织的一种教研活动。采用“菜单式”送教下乡方式实现了送教教师提前知晓基层学校教师的需求,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而且能较好地避免原文中临时改变教学内容情况的发生。
  建议2:上课教师需提前撰写教学单元计划与课时计划。在没有采用“菜单式”送教下乡方式或因距离遥远而无法提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送教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备课时最好能将整个单元的课时计划备好,然后在了解学情后,根据所借班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选择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某一课时计划进行教学。如,原文中的执教教师课前将技巧单元分为第1课时前滚翻、第2课时远撑前滚翻、第3课时鱼跃前滚翻、第4课时鱼跃前滚翻组合动作等4个课时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分别撰写上述4节课的课时计划,并注重该4节课的连续性和场地与器材使用的普适性。那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学生没有学过前滚翻,就可以从容地改变原授课计划,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并能从容地展现教学技艺,让每名看课教师学有所得,而不会因改變教学内容导致与会教师感到茫然和不解。
  参考文献:
  [1]杨淑玲.浅谈教学心态[J].中小学教育,2000(1):72-73.
  [2]徐芳.中学体操教学中克服恐惧心理的教学技巧——以鱼跃前滚翻为例[J].考试周刊.2010,12(10):150-151.
  [3]郑可菊,王金福.菜单式送教下乡研培模式实施策略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2):85-90.
其他文献
体育教学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引导下,对学生进行运动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保障学生参与活动时的安全,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  一、运动规则缺失的原因  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否有序和有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遵守运动规则,需要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进行把握。安徽杨乐乐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将
教师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平凡的工作中给予学生除知识、技能之外更丰富的东西,攻克他们心中的强硬“壁垒”,引领他们共同成长。  那是笔者从教的第二年,一节初二年级的篮球课。在主要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组织男生分两个半场进行教学比赛,其他学生在场外观摩。突然,另外半场传来一阵惊呼并伴随着激烈的争吵声。赶过去一看,笔者的心瞬间揪了起来,原来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的杨、耿两名同学!在刚才比赛中抢篮板时,杨无
笔者有幸连续三届担任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的评委。参与此项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向体育同仁学习的机会,每当发现一篇又一篇好案例的时候,笔者总会不由得产生一种敬仰崇拜之情。因为,教师们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倾注到了这一篇篇的教学案例之中,用他们真实的情感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好文章,是每一名作者留给读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好方法,是每一名作者留给读者走向荣誉殿堂的
一、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现行课程标準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增加学生练习兴趣和质量,提高速度练习的趣味性、多样性与科学性,在提高学生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速度训练既是体能训练的重点内容,也是身体训练的重要内容。由于速度是体育运动中重要的强度指标之一,所以速度训练对于学生掌握体育专业技能、发展体能及保持运动状态起着重要作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课标》)为指导,以《跨越式跳高》为载体,依据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要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自制跳高架、多样的教学手段与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以问题引导与方法叠加有效地促使学生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注重学生多元化评价的同时,通过挖掘跳跃项目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勇于挑战,培养勇敢
一、教师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1.课上教师的口误、示范失误等,如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遇到此情况时,教师应以自身的错误为例,应先坦诚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实事求是,同时,教育学生不要怕犯错,犯错后,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化解教师的窘境,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应对问题。  2.在课上经常发生被学生问倒的事情。教师以此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将未解决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下节课,请
案例:《传切配合练习方法》一课中,第1个练习为:传球跑练习,2名学生1组不停地进行绕身传球跑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执教教师强调学生侧身伸手要球的同时绕过同伴建立摆脱防守的概念,并提示传球学生要注意传球的时机和提前量,培养同伴之间的配合意识。第2个练习为:4名学生纵向传球跑练习,执教教师要求跑动纵切的学生先摆脱防守对手,防守强度由弱到强,提高摆脱切入的难度。整个练习中4名学生一直在不停地转换角色练习。
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仍然受到一些阻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巧妙化解由于学训引发的各种矛盾,对于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打造学校体育工作亮点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一、用工作证明——化解学校不重视的矛盾  有些学校领导和管理干部认为课余体
一、明晰体能组合练习导向  (一)体能组合练习的目标优化  设计体能组合练习首先要考虑发展哪些体能,即体能发展目标。针对不同项目所需要的体能,进行组合优化是发展不同项目体能的关键。如短跑起跑阶段的核心控制能力,需要以核心控制下上下肢协同综合能力。在进行短跑改进起跑阶段的核心力量练习时,可选用俯撑成“一”字形的平板支撑,结合俯撑单脚支撑另外一脚做向前抬腿练习,以达到起跑阶段核心控制稳定下的向前摆腿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爱心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份激情与执着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选择做一名幼儿教师。我在幼教岗位已工作三十多年,不忘初心,诠释师爱。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是通向孩子心灵深处的桥梁。为了践行爱与责任,我以言行成为孩子楷模,以担责抚慰孩子的心灵,以爱心托起教育责任,以真心换取爱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