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绝望变成希望,用生命延续生命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段,器官捐献是解决器官移植问题最根本的方法,但是我国的器官捐献率非常低。为了研究人们对器官捐献认识和捐献器官率低的原因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对红十字会周连通部长的访谈,提出了改善我国器官捐献率低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器官捐献 思想观念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段,能重新点燃他们生活的希望。近年来,我国的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较快,肝、肾移植的效果己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的器官捐献率比较低。我国公民现阶段身后器官捐献率仅为0.6/100万人,远远低于美国(捐献率为34.38/100万人)、西班牙(捐献率为26.5/100万人)和欧盟(捐献率为17.8/100万人)等。我国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已经达到了100万,而真正能够完成移植的只有1万多人。供体短缺使很多器官衰竭病人在等待中无奈地逝去。要挽救更多器官衰竭病人的生命,提高器官捐献率已经成为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调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有关人士的访谈展开相关调查,分析人们对器官移植现状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阻碍我国器官捐献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1 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的对象、内容和过程
  本次“器官捐献:把绝望变成希望,用生命延续生命”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1~4题主要是调查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了解程度,5~9主要调查人们拒绝器官捐献的具体原因,最后三题分别调查人们对死囚捐献器官问题和国外器官捐献问题的观点以及器官捐献的意愿。问卷调查以纸质形式发放,调查对象是临沂市图书馆附近各类人群。此次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9份,回收率94.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
  1.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2.1 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
  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度的调查结果见表1。
  由器官捐献相关问题的认识度数据可以看出,对器官捐献有一定了解的人并不多(约占55%),而了解器官捐献具体程序(占6.1%)和政策(占6.1%)的人更少。说明,政府及相关机构对于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虽然人们知道“器官捐献”这件事,但清楚其中的权利、义务、程序和政策的人不多。这可能会导致一部分有器官捐献意愿的人,因不知道如何去做而放弃申请。同时,也会使一些意愿有所摇摆的潜在的捐献人群,因不了解程序或者嫌麻烦而放弃。
  1.2.2 拒绝捐献的原因
  对拒绝捐献的调查结果见表2。
  人们拒绝器官捐献的具体原因中,绝大多数人担心自己捐献的器官可能会遭到非法买卖(占调查人数的83.3%),这个原因远高于传统观念(24.2%)和对遗体遗容影响(23.3%)這2个原因的比例。这充分证实了人们对器官捐献和使用程序很不了解。其实器官捐献是有专门的监督系统与合理的分配系统,而且在不断完善。此外,诸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固有的儒家思想也是器官捐献的一大阻力。这也是国外器官捐献比中国更普及的原因之一。
  1.2.3 对别国器官捐献政策的看法
  对别国器官捐献政策看法的调查结果见表3。
  对别国器官捐献政策的看法中,支持以色列(占49%)和瑞典(42%)的器官捐献做法的比例远远超出支持西班牙(9%)。这说明,人们对器官捐献问题还是希望有自己的决定权,而且希望捐献人群能够在器官移植问题上享有一定的优先权。因此,给予器官捐献人群一定的相关权利会有助于提高人们捐献的热情。
  1.2.4 对死囚器官捐献的观点
  对死囚器官捐献观点的调查结果见表4。
  由于种种社会原因,我国的器官捐献率一直比较低。为了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的生命,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主要的器官来源是死囚。这件事引起了人们对死囚捐献器官意愿和人权保护的质疑。出于对人权方面的考虑,综合社会各界的意见,2010年国家卫纪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决定停止人体死囚器官捐献。但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仍有不少人对死囚捐献器官持赞同意见(约占调查人数的41%)。
  1.2.5 器官捐献意愿问题
  对器官捐献意愿问题的调查结果见表5。
  对于“是否愿意捐献器官”的问题,选择“愿意捐献”的人数非常多(占总人数的72%),说明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真正捐献的人却很少,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有意愿而没有去做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以此找到改善器官捐献困境的更具体的突破点。通过对周围一些人的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器官捐献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不知道怎么去捐献,或者是没有人主动提供此类服务和宣传,所以就没有做这件事的主动性。
  2 访谈内容及总结
  2.1 访谈过程及内容
  2016年8月15日,研究小组就器官移植问题采访了临沂市红十字会周连通部长。研究小组结合之前做的临沂市器官捐献问卷调查,向周部长提出了器官捐献现状和相关政策、程序等问题。周部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对我们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使我们对器官捐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周部长介绍了我国器官移植的一些基本状况。2010年,国家卫纪委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决定停止人体死囚器官捐献,并规定了公民逝世后进行器官捐献的相关程序。2011年底,我国的器官捐献活动在全国铺开,捐献数量约为7000例,居亚洲第一,但由于中国人口总数多,人均捐献率很低。目前国家在器官捐献方面设置了五个系统:中国红十字总会下属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负责的捐献登记系统、中国人体器官移植基金会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移植系统、移植数据登记系统和监督系统。器官捐献具体分为两个程序:登记程序和捐献程序。国家在器官捐献方面有着缜密的安排。器官分配均由卫纪委下属中国人体器官分配计算机系统完成,系统通过对待捐者状况的分析,自动生成被捐者,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增加了公平性。   以肾移植为例,临沂每年有条件并排队等待肾源的尿毒症患者约为3000人,但最后能通过肾移植延续生命的仅30余人。目前临沂市器官捐献方面的宣传工作,仅是在一些相关节日(如5月8日红十字日)发宣传单进行宣传,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公益广告宣传的方式则涉及很少。周部长强调今后红十字会将继续进行适度宣传,做好登记工作,服务好捐献者,同时加强捐献的透明度。
  2.2 访谈总结
  通过对周部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我国器官捐献的现状及发展过程,服务系统和捐献程序,也了解到临沂市近年来对器官移植做的各种具体宣传和服务工作。这给我们的活动提供很多的指导意见。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由于伦理、人口和认知等原因,我国的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仍然非常困难,需要做更多细致的工作去打破现在的困境。这使我们更加意识到该活动的重大意义。
  3 改善器官捐献困境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便捷的捐献渠道
  调查中,很多人有捐献意愿,但是对捐献程序很不了解。不少人就因为不知道到哪里去登记,或者感觉登记很麻烦而放弃。目前,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器官捐献体系比较完善。我国应借鉴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能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器官捐献接收站和网络体系,以及完善各种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形成科学、公正、高效、便捷的人体器官捐献体系,促进我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捐献环节的畅通也能使人们更加了解器官移植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3.2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丹麦早在1947年就率先制定了《人体组织摘取法》,美国也在1948年制定了《统一尸体提供法》。1968年,美国国家委员会在统一州法律中通过了特别委员会《统一组织捐献法》,规定由专门的器官获取组织负责收集和管理器官信息。我国在器官移植方面的法律法规起步较晚,至今尚没有一部完善的、系统的遗体捐赠法。调查问卷中也看出,很多人对捐献的器官去向有疑虑,不相信器官捐献机构,这与我国没有广为人知的明确的器官捐献法规也有一定关系。所以要尽快健全相关法规,为器官捐献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保障捐献者和受捐者的权利,让人们放心地进行器官捐献。
  3.3 建设便捷的器官运输和移植通道
  无论是器官捐献者的治疗,器官的采集、运输还是移植,都是在医院进行的。一旦有合适的捐献器官,是否能及时地运输、成功地移植,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所以应该建立便捷的器官采集、运输、配型和移植体系,使每一个被捐献的器官都能更好地起到救死扶伤的作用,不辜负捐献者美好的心愿。
  3.4 加强更精准的宣传
  现在,人们对器官捐献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从调查中可以得知,有器官捐献意愿的人非常多,但是实际捐献的人数比较少,这个和器官捐献知识宣传不到位有关。比如人们对捐献的具体制度、相应权利和程序不够了解,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申请捐献;一些人对捐献的器官去向有疑问,不相信器官捐献机构;一些关于器官捐献的负面报道或者不实报道使人们对器官捐献心有疑虑。所以我们不仅要通过手机、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加大宣傳力度,还要找准人们对器官捐献问题疑虑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作出解释,进行宣传,为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认识,更快地推进器官捐献的进程。
  生命都是可贵的,能在身后为他人延续生命的精神更是可贵。人们对器官移植并不惧怕,并且有着帮助他人的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对具体捐献程序和制度不清楚,对运作过程有疑虑,很多人因不了解而没有付诸行动。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细致继续研究深层次的原因,不断完善器官捐献的程序和政策,并广而告之,从而提高民众器官捐献的积极性,解决器官紧缺的难题。
其他文献
围绕“寻找身边的绿”这一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主题,开展了“有关青县城区段运河污染的调查与研究”,这是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一。    1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1.1 研究主题  寻找身边的绿。  1.2 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设计表格及资料汇总能力;使其懂得科学研
摘 要 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转基因的研究,对转基因动物获得的主要方法如显微原核注射法、逆转录病毒感染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等常用的方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转基因动物的鉴定方法,最后对转基因动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转基因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动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转基因动物是通过向受精卵
摘要:汉派文学以武汉为中心,是中国当代文学流派体系和作家地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池莉、方方均为该派的代表作家。“汉味”是她们写作的重要特色。同为新写实主义作家,池莉和方方在写作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同中有不同,探寻两人书写上的异同点,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对两位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本文选取池莉《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不谈爱情》《致无尽岁月》与方方的《万箭穿心》《出门寻死》《中北路空无一人》等为语料进
1 问题提出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如何把学生领进门,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染色体变异”是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是生物技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典例之一。同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细胞分裂、细胞工程、遗传的基本规律、植物体细胞杂交、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生物的进化等多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生物学概念多,而且难辨析易混淆,另一方面知识前后联系多,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摘要 通过对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了解了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通过对调查后数据的分析,总结了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两点反思:高中学生对生物课程标准普遍了解很少、生物教师要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学习方式 调查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摘要 就江苏地区使用的三本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演变进行  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 实验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继承 实验教学思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课程实施前后教材发生转变,江苏地区使用过三本教材。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3本教科书中发生变化,现比较如表1所示。  不难发现,3本教材中对实验原理呈现、实
在很多竞赛模拟试题中出现:分别使用TTC和红墨水(酸性大红G)染色法对有活力的种子进行染色,预期的结果应该是( )  A.两者都能使胚完全染色  B.前者能使胚完全染色,后者不能让胚染色  C.两者都不能使胚完全染色  D.后者能使胚完全染色,前者不能使胚染色  尽管此题是2010和2008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初赛理论试题,但是不难看出对种子的生命力及细胞死活的鉴定在中学生物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愈来愈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日益更新,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也日趋多样化。依托课标理念的引领,广大生物教师在重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课改的主旋律中还掺杂着不和谐的音符——无效教学行为,成为课改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课改这项系统而庞大工程的缔造者——教师需适时地审视自己与同事的教
摘要:“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历史学科是对浩瀚历史事件、人物认知的人文社会教育学科。通过中学历史课程的相关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核心素养,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