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字牵引,百趣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k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获得了发展。因此,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换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善师生对话,使学生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教学的碰撞中身心得到发展。要使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所斩获,必须要遵守童真、童趣的年龄特征,通过改善外在教学资源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师生之间通过情感沟通,增进课堂交流,满足学生的认识发展需求。
  一、携趣设境,智激生疑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迎合儿童的认知心理,情境创设越来越重视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理,产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一)营造气氛,平添情趣
  情境创设的手段要依据文章的类型和内容而定。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描写了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针对文章的音乐题材,在营造教学氛围时,多采用音乐背景,营造一个音乐空间,便于学生沉浸于文本气氛中。尤其是该文章提到的《即使你远在他乡》和《革命练习曲》两首曲子,有助于学生了解肖邦、了解沙俄侵略波兰的历史背景,从情感上同情波兰人民深受的苦难。同时,视觉效果也不容忽视。制作肖邦生活照或生平照片,并插入二战背景下波兰人民的写实照片,可起到渲染课堂气氛,与音乐背景相映生辉的效果,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二)悬念预设,智激生疑
  仅仅营造外部氛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情境创设中,离不开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念不一定要以提问的方式来完成。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教师在导学时板书:“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样,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是谁说的名言?他会是怎样一个人呢?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出这番话的?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时,正好因势利导,先指出这句名言出自肖邦之口,再回答文章所处的历史背景——沙俄侵略波兰的十九世纪初,最后引出文章的题目“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发情牵心,深度探究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主线,是教学资源整合的核心。通过预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的阅读中,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站;接下来是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牵引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一)抓住一点,深挖主线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往往是故事推进的关键。挖掘人物形象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自主探究的过程。肖邦是众所周知的音乐家,学生们或许听过他的音乐,但对文中出现的两首曲子并不一定了解。在教学中,可从这点入手,延续预设中的问题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寻找《即使你远在他乡》和《革命练习曲》两首曲子分别是谁的作品,其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同时,教师板书学生的发言,总结归纳两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肖邦当时的情感状态;并以此进行对比,以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探究情感,勾勒框架
  人物情感是文章转折变化的关键。只有洞悉这些转折变化,才能勾勒出文章的框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用意。如文中两首曲子出现时,肖邦的情感出现了两次变化:《即使你远在他乡》作为送别曲,使肖邦“泪水溢满眼眶”;《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在得知起义失败后,在“悲愤欲绝”的情感中创作的。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讲述了肖邦在弥留之际恳求姐姐在他死后把他带回祖国。文章的情节在肖邦的三次情感变化中展开,每一次情感变化都将情节推向另一高潮。在勾勒文本框架时,可根据三次情感变化而进行,这样使学生的情感与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回归本原,体悟寓意
  勾勒全文框架、探寻情感变化是为最后的教学反思打基础的。阅读反思要从中得到一些体会、悟出一些哲理。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创设等方式,都是出于让学生自主领悟文本的教学目的。
  (一)梳理框架,回归本原
  在反思环节中,重新梳理全文的框架是必要的。这样可使学生从全局的高度去看待文章,并勾勒出文章的主线,从文章的结局反推作者写作的初衷,有更多的收获。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全文框架时,从肖邦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举动,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再反推回去,肖邦被迫离开祖国时,在收到恩师相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时,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泪流满面了。正是因为这一腔热血,他才能在悲愤之中创作出著名的《革命练习曲》。经过反推梳理,提升了学生理解的高度,对肖邦的一生有了从音乐家到爱国者的全新定位。
  (二)小组讨论,深度体会
  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体会,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一步。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畅谈体会,增加学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如上面提到的课文,有些学生对肖邦离开故土产生疑问,甚至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不同见解的出现正是学生思想活跃的写照。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了肖邦的举动,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又提升了教学深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抓住“情”字,突出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使之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沉浸在文本的世界里,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之美。因此,教师要用美的眼光解读教材,寻找教师专业的感觉;用美的眼光审视自己,提炼教师的专业生活;用美的眼光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点亮教师的专业智慧。只有这样,教师的专业才会得到快速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解读教材;教学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批注式阅读是阅读教学走向真实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将批注式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学生习作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引领学生在文本世界中走一个来回,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文本;文字;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
儿童诗是儿童言语与精神的美丽栖居。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儿童诗创作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  一、缘起:一次儿童诗接龙的尝试  周二,我将教学沙白的小诗《秋》。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只有二十字,语言明白晓畅,风格清新雅致,是不可多得的积累佳篇。可一节
[摘 要]针对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害怕说话,畏惧交际的情况,语文教学应立足口语交际课,进行系统训练,切实帮助农村小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立足课堂;实物图画;实践活动;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95-02  许多农村小学生害怕说话,畏惧交际,面对交际情境能躲就躲,缺乏应对的自信。然而农村小学生和城市
[摘 要]随着国内外教学交流的深入,西方“体验式”的教学,尤其是以教育戏剧为代表的教学策略正逐步走进国内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应让学生明确其内涵与目的,并落实戏剧化课堂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戏剧;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68-01  教育戏剧的
[摘 要]《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及其可贵精神,引申为宋庆龄高贵的人格品质。在“活动单”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关键词]樟树 人格 蓬蓬勃勃 伟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69  【设计理念】 
[摘 要]与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海滨老师同课异构《草船借箭》,课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张老师的课注重一课一得。他将“关联”做足,做透,让学生关联着看,关联着想,关联着找,关联着读,引领学生通过触摸诸葛亮的思维去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不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确实是教学生需要的语文。  [关键词]关联;思维;阅读;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体现了教材编写者选编该篇课文的初衷,与课文构成一个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些课后习题,迅速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并制定出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渐进的朗读训练,展开多样的字词教学,创设有趣的说写环境,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课后习题“大有作为”。  [关键词]课后习题;字词教学;说写环境;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高度,就必须要对教材有精准的定位和个性化的解读;要有科学恰当的切入,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扎实而充分的教学活动;要有适度的拓展,就必须拓宽语文的视野,从课堂走向广阔的阅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取;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63-02  区域刚刚进行了一场青年教师的教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不少语文课堂上出现了热闹的场面: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课改角度来看,这种课堂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给学生思想松绑的作用。但是,学生只忙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对别人发言、对文本的仔细倾听,而“趁机作乱”的也不在少数,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热闹背后被忽视的“倾听”值得每一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