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 彰显魅力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67-01
  
  文学的魅力靠语言。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清代诗人、诗论家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唐朝诗人皮日休也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描写事物,要把它表现出来,只有唯一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唯一的动词;要赋予它性质,只有唯一的形容词。”因此,作家都很注重自己的语言。
  品味语言,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然而,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语文课程本位迷失的现象。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呢?
  在探索积累后不难发现,语言品味还是有法可循的。具体说来:
  一、品读语言,展开联想想像
  “品读”,是提倡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在读中把学生引进语言世界。在品读语言的时候,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看过的,甚至在电视中或其他地方接触过的景物,然后把这些画面在自己的脑海里想像出来,从而获得超出语言文字本身的“物外之趣”,这就是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品读,让学生有了江南的温美娇柔,有了北方的铮铮铁骨;让学生畅游在美的节奏,美的韵律,美的结构,美的情感,美的哲理中;让学生发现了语言的美,领悟了语言的美。
  二、紧扣语境,赏析遣词造句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无疑是我们理解语言的基本准则,我们在理解文章时,须注意以下这些特定的语境:描写对象,描写对象的特点,观察和感觉的角度,修辞方法,技巧方法等。文章经常用丰富的表达方式表露作者的感觉和情思,把词、句、段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我们就不会迷失在那些扑朔迷离的语言中。
  比如《春》中写“花”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花儿开得热烈;“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了花的色彩艳丽;“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出了花儿芳香怡人。从修辞方面来看,有拟人,有排比;从感觉角度来看,有视觉,有嗅觉;从技巧来看,有实写,有虚写……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看到春天百花争艳景象的欣喜之情。
  三、对比探究,推敲语言表达
  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办法,叶圣陶先生告诫过我们: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的规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在上《金色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味“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和“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两个句子。先引导学生变换句式为:“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然后细细读一读,再和原句比较读,学生领悟到原文的句式强调“你到哪里去了”,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强调“我不告诉你”,表现出孩子的顽皮,自以为得意。而改后的句子无法体现。此时,我还不满足,紧追一句:如果语序不变,将原文第一句句末的问号改为感叹号(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将原文的第二句句末的句号改为感叹号(妈妈,我不告诉你!),好不好?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意识到不能换:原文第一句重在问,而改后重在责怪,这里的坏孩子不应是真的坏孩子,妈妈只是嗔怪。原文第二句改为感叹号,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想让妈妈知道呢?她不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曾做过的事,自以为得意;但又希望妈妈明白自己曾做过的事——那是她的杰作。改为感叹句后,就变成绝对不想让妈妈知道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语言品味,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深深情意。
  四、整体感受,领略语言风格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杨万里诗)说得不错,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化的创作,不同的文章都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在品味文章语言时,我们不单要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紧扣语境,对比探究,展开想像和联想,还要用心去领略不同文章,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不同的审美情趣。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我想,语言的品味如此,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平时训练可以通过把课文中运用的绝妙传神的词归纳整理出来点评、鉴赏、品味。
  品味语言,应当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发他们深思。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用心品味,发现语言中的美点,这样,我们在语言这片园地里,就能聆听出一种小树拔节生长的、嫩绿嫩绿的声音,那嫩绿嫩绿的声音告诉我们,这语言是跳动着的生命!让我们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悸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缺口在不断扩大.高职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摇篮,每年为我国社会输送大量各类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 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组织操作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学生对操作的程序、方法生疏,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小学生又有好动、好奇的特点,往往出现学具操作的主次不分、目的不明、兴趣转移、手脑脱节等现象。一节课热闹起来了,但是课堂秩序却越来越难以控制,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程。?如何有序有效地组织操作活动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师“胸有成竹”,二、生“有的放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60-01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教材观诉诸思想平的课程,带动教育改革。在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判断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具体、深入、丰富地展示思想品德课程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密切关注。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知识、能力、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西藏自治区各级党政组织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更是自治区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一定要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
摘 要:本文试着从观点的提出,论据的搜集,以及论证的过程三方面来谈谈如何展现自己的真性情。  关键词:“我” 观点 论据 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65-01    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涯中,学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但是,真正能把文字编排成锦绣文章的,却寥寥无几。于是高考语文中那不可小觑的60分作文题,俨然成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63-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
本文针对存在的对体育课程评价理念误解,对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的困惑,从多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阐释,以求达到消除误解、打破困惑的目的 ,且在此基础上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64-01    为了儿子、韩林和我的下午“玩”英语,我把挂在墙上的一份儿大挂历的反面当“黑板”,儿子称之为“白板”。用圆珠笔往上写字时,笔老是不下色。儿子以为,这笔该退休了,要扔进垃圾箱。我说,慢,你再试一试。儿子顺手在本子上划了划,说,又下色了!儿子顿悟:往白板上写时,笔是横着的;往本子上写时,笔是竖着的,所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66-01    “忠”,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加强,“忠”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主义务,宋代以后,“忠”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68-01    中国英语教学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手段,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式,高度重视校园的英语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课堂教学改革只有与校园的英语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乡镇光后中心小学,学校内外到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