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素养培养初探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t01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稳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个性的具体涵义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特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从这个层面上看,人的个性化等同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是要让他们具备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顽强的意志力、坚定的人生信念、丰富的内心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积极的开拓进取精神。总而言之,中学历史教学要遵循将中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既有渊博的知识、强壮的身体、高尚的品质,又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的终极教育理念。
  下面笔者就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培养与塑造的有利因素做以探讨。
  首先,对高中生来说,历史课程有着浓厚的吸引力和独特的魅力,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历史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热爱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采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旦学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
  其次,目前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存在较大的优势。现行历史教材经过重新整合之后,内容更加丰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易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最后,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考试内容和方式,有利于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下的考试,不仅注重考查基础知识,而且还设置了一些启发性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新的考核模式必然会促使教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历史学习中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希望。那么应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要充分尊重学生,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开放性课堂注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教师应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观点,及时对学生提出的创意和设想给予认同和表扬。要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以简单粗鲁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和观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从而使其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2.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先要剖析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将其个性看作教学的宝贵资源。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商水平以及情商的差别所在,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真正了解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因人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方式,做到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尝试辩论赛、历史情景模拟、历史阅读等教学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个性。采用分层次教学还应分层设问、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提问,以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3.注重挖掘学生的特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各类特长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和条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补短,更要帮其拔高,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强项。历史教学不一定要培养旷世奇才,但如果可能的话,就应当加强个别辅导和个别交流,努力为其创造成长条件。
  4.注重研究性学习,使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性学习以实践活动为开展形式,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为目的,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借助专题讲座、人文古迹等,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探讨,并撰写小论文。通过教师的精心计划和指导,使学生得以快速成长,建立和加强学习的自信。总之,学生通过参与“提出课题一筛选课题一处理信息一撰写论文”的实践,不仅显著提高了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益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活动。
  中学历史教学实践,面对的是无数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而在遗传原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综合影响下,每个学生都具有相异的天赋和领悟力。中学历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在挖掘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必须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成为引导学生充分发展自身个性的良师益友。
其他文献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应该怎样有效备课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政
波普尔对科学分界问题做出了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回答,即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不落传统巢臼,富有启发意义:打破了科学无误论的神话;为我们如何解决从易错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发展  1 促进学生思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中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我们要明白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给学生留足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中翱翔。  2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高中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把思想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错误认识密不可分,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有一定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思想品德》(粤教版)教材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材基于情景、基于问题、基于生活,这就为教师主动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期刊
《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四方面能力考核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四方面能力要求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为基础,逐步加深、不断提高。  考生作答过程的本质是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为基础,建立与设问之间联系的过程。能否全面准确地从题干、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过程的设想,要求我们首先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观念。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转变教学方式,树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班兴则校盛,班乱则校衰"。个人认为威信对于班主任而言相当
目的了解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接受度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文版慢性疼痛接受问卷及一般资料问卷,对295例疼痛数字评分(NRS)≥3分的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