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行为问题”的意义主体的思考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byj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意义主体出发,“学生行为问题”可以被区分为“教师认为的问题”和“学生遇到的问题”。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基于外在的准则或要求而形成的,其意义主体是教师;后者是基于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提出的,其意义主体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将“教师认为的问题”和“学生遇到的问題”混为一谈,因而教育效果不佳。
  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遇到的问题”出发,把学生作为问题的意义主体,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实现关注转向。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不要以既定的规则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判,而是关注学生是否遇到了困境。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行为意图。教师应直面事实本身,悬置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真正理解和认识学生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意义,准确地判断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教师要遵循这样一个分析路径,即“行为表现—意图、情绪体验或内在需求—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分析认识过程。
  (周兴国:《“学生行为问题”的意义主体:基于案例的分析和阐释》,《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8期)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更多的学校在城市中拔地而起,频发的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和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让人们将求助的视野转向了社区,社区的教育价值借此逐渐受到关注。在学术论文和学校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一种提法,即构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合作体系。这样的提法看似将社区与学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似乎也契合了当前倡导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宗旨,但是,进一步梳理
当前责任教育缺乏为后果负责的“责任伦理”精神,促进学生承担后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成为责任教育改进的一种方向。为全面了解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研究者根据教育实际与责任发生原理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并获取了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中学生自评结果显示责任伦理水平整体较高,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随年级逐渐增长,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中生、高中生和教师之间在学生责
优质德育课堂要让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学得专注,学得自信,学得机灵,学得有法,学得快乐。  课程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六大育人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彰显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其效益最大化?笔者尝试建构“播爱助学”的和谐型德育课堂、“活”而有“神”的诗意型德育课堂、“德美协同”的创新型德育课堂,最大化地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使之成为学校育人工程中的精神高地。  
初夏时节,柳新荷翠。5月18日清晨,北正街小学恒大校区4班的毛子涵早早起床来到学校门口,身穿白绿校服,胸带“文明校园 快乐北小”的红绸,面带微笑,用清脆甘甜的声音欢迎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老师,欧啦啦!”“同学,欧啦啦!”  “欧啦啦”是北正街小学独创的快乐手势。它的含意很丰富:礼貌问好、欢迎、谢谢、再见、提醒、安静……只要看到欧啦啦手势,师生们就有一种文明守礼的默契、遵守规则的警醒和无限的快乐。在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从我国古代的“游学”,日本的“修学旅行”,到西方国家的“教育旅游”……旅行都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旅行体验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开拓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涵养儿童的核心素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研学旅行的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空、急、重、杂、散等现象,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新时代,要做好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就需要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机制、采取新方法,协调好各方力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德育工作要戒“空”。当前,学校德育活动目标大而空,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很难让学生接受并认同;德育
笔者经常到小学去听课,对小学教师的课堂行为管理颇有感触。部分教师的课堂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即在课堂开始与中间阶段学生表现良好,而在课堂结束时违纪现象增多。这与教师的课堂管理言语低效,甚至无效有关。现实课堂中,一些教师不明白如何规劝学生,只是一味地提出要求,“要认真听讲”“要拿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不要高声喧哗”,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老师反复讲,可学生对此并不重视,没有据此检视、改
学校教育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把学生当“人”,教师“要看得见人”。  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从他的生平轨迹和鸿篇巨著中,可以看清这位杰出教育家的伟岸道德形象:他捧着一颗喷发着大爱的心,浸润着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又淬炼于卫国战争的残酷血火……他在丧妻失子的悲痛中涅槃,大徹大悟地拒绝富贵,毅然走进乡村中学,许下“我把心献给孩子们”的诺言。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坚定
在今年5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2018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年会上,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汇聚一堂,以“不忘初心 展望未来”为主题,总结中国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展望中国教育的未来。  “在过去30年里,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讨论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严正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发展情况。  哈佛大學教育学院教授费尔南多·赖默斯认为,中国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源于中国政府层面的支持。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