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追妙赶有方法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ddd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两个物体在一条平直的路面上一前一后前进时,如果某一时刻两个物体到达同一位置,这便是常见的追赶问题. 以下是追赶问题的几种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一、妙用结论
  在追赶问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追赶另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当它们的速度相同时,其间的距离取得极值.
  例1 相距20m的两个小球[A、B]沿同一直线同时向右运动,[A]球以2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球以2.5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求[B]球的初速度[v0]多大时,[B]球恰能赶上[B]球.
  解析 当[B]球速度等于[A]球速度时,[A、B]两球相距最近,若此时追不上,再往后就不可能追上了. 若此时恰好追上,则有
  [v0-at=vA]
  [v0t-12at2=vAt+s0]
  把[vA=2m/s], [s0=20m], [a=2.5m/s2]代入上述两式,可求得[v0=12m/s].
  二、判别式法
  例2 火车以速度[v1]匀速行驶,司机发现正前方同轨道上相距[s]处有另一火车沿同方向以[v2](对地,且[v1>v2])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立即以加速度[a]紧急刹车,要使两车不相撞,[a]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 设经过时间[t]两车不相撞,则有
  [v1t-12at2  即[12at2-(v1-v2)t+s>0]
  因[a2>0],对于任何[t],要使不等式成立,则有[△<0],即
  [(v1-v2)2-4×a2×s<0]
  解之,得[a>(v1-v2)22s].
  三、比较讨论法
  例3 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甲车在前以12m/s的速度匀速行驶,乙车在后以8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当相距[s=16m]时甲车刹车,刹车的加速度为4m/s2,乙车仍然速度不变地做匀速运动. 则经过多长时间乙车追上甲车?追及处离甲车开始刹车时的位置有多远?
  错解 设经过时间[t]乙车追上甲车,则有[v甲t-12at2=v乙t],即[12t-12×4×t2+16=8t],解之,得[t=4s]或[t=-2s] (舍去).
  所以追及处距甲车刹车的地方距离为
  [s=v甲t-12at2]=12m
  剖析 表面上看上述求解过程无懈可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设甲车经过[t0]静止,则[0=v甲-at0],所以[t0=3s],显然[t=4s>t0=3s],这说明甲车在4s内并不是一直在运动. 因此上述解法是错误的.
  解析 设甲车经过[t0]时间停下来,则有[0=v甲][-at0],可求得[t0=3s]. 在3s内,乙车与甲车的位移分别为:[s乙=v乙t0=24m],[s甲=12(0+v)t0=18m]. 因为[s乙=24m  设甲车追上乙车共经时间[t],则有[v乙t=s+s甲],所以[t=4.25s]. 显然追及处离甲车开始刹车的位置有18m.
  四、图象法
  例4 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下来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多少?
  A. [s] B. [2s] C. [3s] D. [4s]
  解析 以前车开始刹车时刻为零时刻,作出两车运动的[v-t]图象如图1.由图象可知,后车的总位移为[3s],所以[△s=3s-s=2s]. 正确的选项为B项.
  [后车][前车]
  图1
  例5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A]点出发,甲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3m/s],乙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3m/s2,速度达到某一值后,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a′=]2m/s2,当速度减小到零时,甲、乙同时到达[B]点. 问:
  (1)甲、乙在运动过程中何时相距最近?最近距离为多少?
  (2)甲、乙在运动过程中何时相距最远?最远距离为多少?
  解析 (1)根据题意作出两物体的[v-t]图象如图2.
  [甲][乙]
  图2
  乙在加速阶段:设经过[t1],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等,即3m/s=3m/s2·[t1],则[t1=1s]. 根据题意,在[t2=2t1=2s]时刻,甲、乙相遇,此时[vm=at2=]6m/s. 因此甲、乙在[t2=2s]时刻相距最近,距离为零.
  (2)根据题意,乙在加速阶段[t1=1s]时刻,乙与甲相距的距离有极大值
  [△s1=v甲t1-12at21=(3×1-12×3×12)m=1.5m]
  乙在减速阶段,设乙从最大速度减速到与甲速度相等时所用时间为[△t],所以
  [v甲=vm-a′△t],代入已知数据可求得[△t=]1.5s.
  此时两物体相距的最大距离为极大值
  [Δs2=(v][△t-12a△t2)-v甲△t=2.25m]
  比较[△s1]与[△s2]后,甲、乙相距最远的时刻是3.5s,且最大距离
  [△sm=△s2=2.25m]
其他文献
开具以及收到“银行承兑汇票与商业承兑汇票”时如何账务处理?银行承兑汇票与商业承兑汇票,在到期我公司无力付款的时候如何账务处理?(北京市赵荪) (Beijing Zhao Sun) How
科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广大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
刚刚走进高一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数学的学习中一部分同学同样遇到了麻烦。随着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为了提高所有学生在中考中的数学平均成绩,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
用传统方法解立体几何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作图能力,同学们往往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而感觉解题困难. 空间向量的引入为处理某些立体几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典型例题,讨论一下空间向量的夹角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利用夹角公式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1 已知[S]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所在平面外一点,且[SA=SB=SC=1],[M,N]分别是[AB,SC]
1 引言当前的城市园林化和大型建筑均需要巨型群雕塑像作装饰用 ,陶瓷雕塑以其色彩鲜艳、经久耐用和易于清洗而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和青睐。要烧制巨型雕塑 ,必须有烧制用
文学家高尔基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想象,“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梦想能够在空中飞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发明电灯、陈景润突破“哥德巴赫猜想”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花园里生长着一棵橡树。它一年比一年粗壮高大,一年比一年挺拔威武。它那亭亭如盖的树冠遮天蔽日,浓密的树荫挡住了它周围所有树木的阳光。随着身材的长高和枝叶的繁茂,橡树
雨伞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打着伞走路还可以,可干活却不方便。我国古代早就有了用棕丝编织的蓑衣,这可能是最早的雨衣。至于用橡胶制作雨衣,这还是近代的事,它主要得益于橡胶的发明。  自从哥伦布在南美发现橡胶,并把它带回欧洲后,100多年来人们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只能让它在博物馆里睡大觉。1770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发现它能擦去铅笔字迹,就给它起名为“擦”(Rubber),这是如今英文中橡胶还叫Rub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其开发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国外已设计开发成几所颇具想象力的、利用阳光作为能源的太阳能住宅,为建筑物节能开拓了新的思路.现将它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最能反映学生能力的四大基本要素,尤其是说,说的能力是反映学生思维敏捷度的核心,而说的外显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