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响应全民健身号召,“积极为广大师生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突出作用,提高体育科在学校的开展、提高师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引起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从而提高体育的质量。
【关键词】全民健身;有氧运动;健身系统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为全民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人们工作、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学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国家繁荣的后备力量、人才资源的源泉。可是,由于现在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看重,往往使大部分学生只能沉溺在学习重负之下,极少时间可以锻炼身体,特别是过重的课业使学生课余时间更为减少。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很难达到标准。因此,如何在校园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确立校园开展全民健身方法的理论依据
实现健康的目标,必须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理论。健身方法,即如何健身,建立适合的健身模式。所谓健身模式,是健身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结构。它包括观念、原理、内容、习惯方式、系统要素等。
首先,学校体育健身活动,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从生理规律考虑,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恰如其分,健在其乐。
2.从人的需要考虑,坚持因人制宜原则,让其在感兴趣的健身活动中练得其所,从而做到快乐体育的效果。
3.从锻炼效果考虑,要做到给予师生的时间充分,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
4.从自我锻炼能力考虑,坚持自我保护的原则。
体育健身活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全面发展身体。因为:
(1)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人的整体运动能力,对预防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起到预防的作用。
(2)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费用,给国家、单位、家庭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
(3)从全球死亡多发病来看,心脏病、癌症、中风这三种疾病久居前三位,这些疾病多因疏于运动,长期积累造成的,经各国专家研究介绍,有氧运动能有助于预防此类疾病。
①从近三年的社会调查来看,现在儿童肥胖率正逐年上升,在同龄儿童中占的比例过大,这也是缺乏长期锻炼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②校园教学生活繁杂,使教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教师因长期缺乏适当的锻炼,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而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屡见不鲜,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全民健身
首先,坚持每晨的广播操,全体师生参加,同时,体育教师抓好广播操的做操质量,做到效果,让师生在这每天5分钟的广播操时间内找健康。因为广播操是全民健身活动中最宜普及、效果明显的一个项目。让学生懂得做广播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在冬季较冷时节,学生身体机理过于僵硬,此时不宜做广播操,因为效果不好,最好采取全校性的长跑活动,如冬季长跑活动,在有组织,有训练量的情况下使之达到健身效果。
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由于学校体育课的授课为每班每周两节,学生的锻炼时间只靠体育课内的40分钟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在每日放学前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兴趣小组是相当必要的,“阳光体育1小时”活动就能很大地彌补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定制各年级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低年级以跳短绳为主,中年级可适当地增加技巧类的足球与踢毽球活动;高年级以球类与团结协作性的体育活动为主(如篮球、跳长绳),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在“玩”中锻炼到身体,从而让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中学习掌握三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为今后自我锻炼奠定基础。即使是这样,也远未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毕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互动性与管理性都给老师很大的难度。以下是本人对校田径运动队五年级部分队员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通过以上一组数据不难看出,锻炼前后,队员身体素质的差异,前后综合素质提高率达35%以上,经过长期的锻炼效果是显著的。说明坚持长期有效地锻炼才是关键所在,在校园中一定要留给学生们参与锻炼的时间,学校的制度保障是让全体师生不单单停留在口号上,也是学生能以健康地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关键。
在学期中除举办校运会外,还需要普及开展各项体育运动的竞赛,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单项,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中,自觉地、不断锻炼自我,从而在竞赛中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自信心。
健康系统要素
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的积极要素。然而健康要素还需要充足均衡的营养,良好心理能力,合理生活方式,良好卫生习惯等。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健身体系。
因此,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不断让学生懂得如何养成合理生活方式,良好卫生习惯,使全民健身能更完善地在校园开展。
三、结论
1.学校开展全民健身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增强全民素质的基础。
2.坚持广播操、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是校园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
3.健康系统是全民健身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李庆.有氧运动有助于防癌.新体育,2005.(4):55
[2]叶展红.知识分子健身模式初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12):120
[3]A.H.恩斯明格(美国).食品与营养百科全书(选辑2).饮食与保健.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141
【关键词】全民健身;有氧运动;健身系统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为全民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人们工作、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学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国家繁荣的后备力量、人才资源的源泉。可是,由于现在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看重,往往使大部分学生只能沉溺在学习重负之下,极少时间可以锻炼身体,特别是过重的课业使学生课余时间更为减少。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很难达到标准。因此,如何在校园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确立校园开展全民健身方法的理论依据
实现健康的目标,必须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理论。健身方法,即如何健身,建立适合的健身模式。所谓健身模式,是健身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结构。它包括观念、原理、内容、习惯方式、系统要素等。
首先,学校体育健身活动,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从生理规律考虑,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恰如其分,健在其乐。
2.从人的需要考虑,坚持因人制宜原则,让其在感兴趣的健身活动中练得其所,从而做到快乐体育的效果。
3.从锻炼效果考虑,要做到给予师生的时间充分,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
4.从自我锻炼能力考虑,坚持自我保护的原则。
体育健身活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全面发展身体。因为:
(1)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人的整体运动能力,对预防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起到预防的作用。
(2)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费用,给国家、单位、家庭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
(3)从全球死亡多发病来看,心脏病、癌症、中风这三种疾病久居前三位,这些疾病多因疏于运动,长期积累造成的,经各国专家研究介绍,有氧运动能有助于预防此类疾病。
①从近三年的社会调查来看,现在儿童肥胖率正逐年上升,在同龄儿童中占的比例过大,这也是缺乏长期锻炼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②校园教学生活繁杂,使教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教师因长期缺乏适当的锻炼,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而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事屡见不鲜,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如何在校园中开展全民健身
首先,坚持每晨的广播操,全体师生参加,同时,体育教师抓好广播操的做操质量,做到效果,让师生在这每天5分钟的广播操时间内找健康。因为广播操是全民健身活动中最宜普及、效果明显的一个项目。让学生懂得做广播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在冬季较冷时节,学生身体机理过于僵硬,此时不宜做广播操,因为效果不好,最好采取全校性的长跑活动,如冬季长跑活动,在有组织,有训练量的情况下使之达到健身效果。
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由于学校体育课的授课为每班每周两节,学生的锻炼时间只靠体育课内的40分钟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在每日放学前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兴趣小组是相当必要的,“阳光体育1小时”活动就能很大地彌补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定制各年级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低年级以跳短绳为主,中年级可适当地增加技巧类的足球与踢毽球活动;高年级以球类与团结协作性的体育活动为主(如篮球、跳长绳),这样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在“玩”中锻炼到身体,从而让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从中学习掌握三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为今后自我锻炼奠定基础。即使是这样,也远未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毕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互动性与管理性都给老师很大的难度。以下是本人对校田径运动队五年级部分队员的一系列数据对比:
通过以上一组数据不难看出,锻炼前后,队员身体素质的差异,前后综合素质提高率达35%以上,经过长期的锻炼效果是显著的。说明坚持长期有效地锻炼才是关键所在,在校园中一定要留给学生们参与锻炼的时间,学校的制度保障是让全体师生不单单停留在口号上,也是学生能以健康地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关键。
在学期中除举办校运会外,还需要普及开展各项体育运动的竞赛,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单项,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中,自觉地、不断锻炼自我,从而在竞赛中展现自我,增强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自信心。
健康系统要素
体育锻炼,是增进健康的积极要素。然而健康要素还需要充足均衡的营养,良好心理能力,合理生活方式,良好卫生习惯等。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健身体系。
因此,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不断让学生懂得如何养成合理生活方式,良好卫生习惯,使全民健身能更完善地在校园开展。
三、结论
1.学校开展全民健身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增强全民素质的基础。
2.坚持广播操、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是校园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
3.健康系统是全民健身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李庆.有氧运动有助于防癌.新体育,2005.(4):55
[2]叶展红.知识分子健身模式初探.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12):120
[3]A.H.恩斯明格(美国).食品与营养百科全书(选辑2).饮食与保健.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