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教学例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能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不仅能使学生学起数学来倍感亲切、真实,同时也利于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下面就《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数学课上的“导入”要源于生活
  【片段一:照片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张长方形照片,是谁?
  生:是老师。
  师:太小了,看不清楚。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①)长边拉长(图②)。
  生:太胖了。
  师:宽边拉长(图③)?
  生:太瘦了。
  师: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④)。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为什么?
  生1:第4幅。因为边同时放大。
  生2:第2幅太扁,第3幅太高,只有第4幅是按比例放大的。
  生3:第4幅长扩大多少倍,宽也扩大多少倍,它们同时扩大。
  师:(再出示一幅长与宽放大不同倍数的图形⑤)这次长也放大,宽也放大,你觉得是放大吗?
  生:不对,长和宽一定要扩大相同的倍数。
  ■
  【片段二:欣赏生活实例】
  师:(出示生活实例)你见过这些现象吗?
  生:(齐)见过。
  师: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生1:小女孩拍照,拍下的照片是把实际的天安门缩小。
  生2:用放大镜看报纸,放大镜把报纸上的字放大了。
  生3:影子与人比,也是放大的。
  生4:根据实际绘制的地图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生5:我们后面的摄像机是把我们缩小了。
  生6:显微镜把物体放大了。
  ……
  师:确实,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不想了解下放大与缩小中的数学奥秘呢?
  取景拍照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尤其是科技发达的当下,学生们也能十分熟练地用鼠标将照片“变大”“变小”。以这样贴近生活的导入,让学生放松了上新课的紧张感,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学习。其实,更主要的是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从而自然地引入下面新授环节的教学,为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数学课上的“新授”要贴近生活
  【片段三:感知图形“放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辨析,认识到图④是图①放大后的图形。图④是放大了,放了多大呢?我们怎样表述呢?[出示图①(2厘米,3厘米)、图④(4厘米,6厘米)的有关尺寸]我们要用具体的数据来表述。
  师:图1是怎么放大到图4的?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生:……(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是原来对应边的2倍)
  师:用比的知识来回答的话,图①是按几比几放大成图④的呢?
  (多指名几个学生说一说)
  生1:按1:2来放大的。
  师:有没有第二种想法?
  生2:1:4。
  生3:2:1。
  师:有没有第四种声音?
  生4:4:1。
  师:有可能四种都对吗?让我们请教不说话的老师,自学书本P38方框下面的一段话,并圈出比较重要的内容。
  师: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很重要?对应边是什么意思?你能指一指吗?(板书:对应边)
  (指名学生指一指)
  师: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 )。
  (生填一填)
  师: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板书:2:1放大)
  师:这里的2指什么?1呢?(板书:放大后 原来)
  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说这个放大的过程吗?和同桌先说一说。(指名说一说)
  师:回顾刚才的过程,想想我们在放大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强调:(1)要同时;(2)要放大相同的倍数;(3)前项和后项不能混。
  师:完成书上P39试一试,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校对。
  校对: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前是怎么思考的?
  师:在找对应边时,我们常常找水平边与垂直边的对应边。
  【片段四: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2:1是放大,2表示放大后,1表示原来。如果是1:2,就是什么?
  生:把图形缩小。(板书:1:2缩小)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说说,1:2缩小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板书:缩小后 原来)
  师:完成“练一练”中三角形的缩小。
  师:观察黑板,看看我们刚才的讨论过程,比的前项表示什么?后项呢?(板书:变化后 变化前)
  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生:前项比后项大就是放大,前项比后项小就是缩小。
  数学源自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结合生活实际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既然学生们对照片的“变大”“变小”都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我就继续利用照片展开新授,让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教学帮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从而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数学课上的“练习”要回归生活
  【片段五:综合运用知识】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究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能完成这样的填空吗?
  出示: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 )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 )后的图形。(学生集体填空)
  师:3:1和1:2分别表示什么?画之前需要找到什么?(学生画并校对)
  师:观察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学习数学知识只能说它是一个过程,而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练习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只有在他们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才能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数学课上的“小结”要融入生活
  【片段六: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今天的收获!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生活是多彩的,六年级学生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就是应该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开放、更加生动。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数学的真谛!?筻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基于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开展的适应性教育工程,其培养目标的实现既要关注各地的实际需求,又要解决培养模式和课程方案的改革方向。围绕课程模块构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实践探索,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初衷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鼓励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教学,既是对我国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传承,也是新形势下培养途径的创新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喜欢独自玩耍,注意力极容易分散,自我保护意识弱,情绪不稳定。本学期初,通过一周的观察,我们发现,一部分小班幼儿适应较快,玩大型户外器材时,经常挑战“新玩法”,着实让老师们“胆战心惊”。而少部分幼儿仍有或轻或重的分离焦虑现象,个别根本无法正常参与游戏。在准备开展户外活动前,教师会抓住“短暂的安静时间”提一些简短要求,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离开活动场地,玩旁边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举世瞩目,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一个幼儿教育战上的线老兵,我工作的历程也记录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  重组学前教育专业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冰封的大地,我们顾不得为十年浩劫夺去的时光叹息,便急于投入到教育工作的恢复重建中去,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念:不能再让“文盲加流氓”夺去孩子们的少年青春,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应当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每一个有
【摘要】小学生在之前用字母表示数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程这部分的知识,认识并理解方程的意义以及性质,并将这部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出现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本文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并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方程 问题解决 应用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内容就是简易方程。在这个单元学生认识了方程的
一、缘起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这部分内容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很多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都很难建构起来。所以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练习的教
生态课堂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整体提高的生态模式。品德与生活(以下简称“品生”)学科的生态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践行,在一个和谐、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参与、相互激发、体验践行、质疑探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  为了实现品生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自己知识的“生产者”,使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生的充满生
一般来说,会在公开教学活动的现场,大家根据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及师幼之间互动的情况、现场老师和幼儿的表现来评价这活动精彩与否。  上学期,我在不同的场合上过一节社会实践活动“我的新朋友”。活动目标:1.能主动用名片去结交新的朋友,并大胆获得新朋友的资料;2.在与新朋友的合作游戏中体验交朋友的快乐。活动前,幼儿设计好自己的名片。活动中,孩子们先通过讨论,回忆交朋友的方法,唤起已知经验
通过临摹儿童画,特别是创作“幼儿园的树”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内心的触动,更重要的,是要将转变的教育观变成自觉的教育行为,把关注技能发展转化为关注幼儿兴趣需要,把关注“完成任务”转化为关注探索创造,把变相鼓励转化为材料的支持。带着这些收获,我们开始了新的教育尝试。  我班的成成小朋友非常喜欢画车,尤其是大集装箱车,为此我组织了画集装箱车的活动。第一次画集装箱车的时候,我出示了一辆大
摘 要:语文素养是现阶段语文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因各种因素导致其沦为语文教学的“口号”。本文结合文献资料与实践经验,探究了语文素养由“空中”到“落地”的有效途径循“点”而设、因“点”施教,以期为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素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定程度上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途径 语文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已经不局限于字、词以及句等基础知识,而是逐步将
一、课堂实录  课程主题:人人都是小诗人  授课地点: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授课教师:田岛步(日本教师)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好!我叫田岛步,我是日本人。见到你们,我很高兴。今天,我用自己在日本上课的实例给大家上一堂讲诗歌的语文课。你们喜欢作诗吗?  生:喜欢。  师:请大家看这首诗。  生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下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