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这就要求加强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正以新的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改革的每个角落.数学能力的培养从以前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改变为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在生活实践中发掘数学问题,培养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中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具体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我国现在虽然实行了素质教育,但是在我们这些学校里,学生动笔能力强、动手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薄弱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正确观念,更缺少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正确认识.这也反映出我们长期以来对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的意识不强.因此,我们要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他们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思想是指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的观点,它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和证实其正确性,带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对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本质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正因为如此,数学思想是建立数学理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数学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唯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五、开展课前调查,萌发应用意识
现代社会在步入信息时代,照搬书本例题教学时代已过去,尽管教材一再改革,但是书中例题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仍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合创新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就是研究书本的知识,书本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和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甚至不相干.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现实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收集信息,激发他们的已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目标.我们数学教师要通过提供背景、创造机会等途径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思明.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要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重要教学任务,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在生活实践中发掘数学问题,培养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中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具体运用于生活实践中.我国现在虽然实行了素质教育,但是在我们这些学校里,学生动笔能力强、动手能力较差、实际应用能力薄弱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正确观念,更缺少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正确认识.这也反映出我们长期以来对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的意识不强.因此,我们要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已有的认识结构,获得深刻的理解,也更便于应用.把学生自己的自主探究、概括活动放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他们会更感兴趣,也易于更快地探究、理解到知识的实质.所以在教学中,面对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自觉纳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思想是指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的观点,它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和证实其正确性,带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对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的本质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正因为如此,数学思想是建立数学理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数学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唯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进行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动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能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五、开展课前调查,萌发应用意识
现代社会在步入信息时代,照搬书本例题教学时代已过去,尽管教材一再改革,但是书中例题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仍然存在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合创新内容,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就是研究书本的知识,书本上的练习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和自己的生活相差甚远,甚至不相干.教师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现实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观察生活,收集信息,激发他们的已知冲突,促使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掌握知识、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收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切实体会到数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目标.我们数学教师要通过提供背景、创造机会等途径给我们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收集、整理一些适应本地生活、生产需要的实际应用性问题,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素材组织教学活动,找到向实际问题过渡的渗透点,使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思明.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