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古今中外但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新思维。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科技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新世纪。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它关系到民族的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生物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关键词:创新思维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020-01
  
  1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前提,任何一种思维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让其形成创新思维的一个基础。尤其是对于生物这样的学科,观察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不要想当然,而是要通过仔细观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才可能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生物学的很多原理都来源于科学工作者的细心观察,例如在讲述“基因在染色体上”时,可以介绍摩尔根著名的果蝇杂交实验,那只白眼果蝇的发现,就充分体现出了摩尔根敏锐的观察力。如果没有细心观察,这个珍贵的实验材料很可能就毁掉了,也就不会有摩尔根在遗传学上的伟大成就。
  
  3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创新
  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来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而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扉,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的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使学生由此产生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鼓励质疑,探讨不同声音
  巴尔扎克曾经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科学家们勇于质疑的基础上的。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此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议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可以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松树、杉树长到一定高度打顶,会获得高大的木材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积极思考,比教师直接阐明打破顶端优势和利用顶端优势的效果好得多。
  
  5 设计实验,促进创造能力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和探索型三种,其中探索性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有意渗透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构思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个程序和环节都需要进行思维活动和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中,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培养他们思维的逻辑性,使他们能正确地运用概念,以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知识有时可以灌输,但能力灌输不了。因此,教师在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去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酶的特性”内容时,笔者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工具以及相关资料,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讨论,最后发现知识得出结论:酶的催化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这样变过去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变过去的接受性学习为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这一探索性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和实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6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与书本理论知识结合,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讲两者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定要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者让学生走访大棚生产农户,听他们讲解薄膜的选择、温度的控制以及应采取哪些措施保证产量等。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堂上的理论,这样可以相得益彰。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最主要的特点。通过与实践的联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7 德育和教育相融合
  生物教学中包涵着诸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生物与环境”等是体现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典型内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等是体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典型内容;“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则是体现对立统一观点的典型内容。通过这些典型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在同类型内容的教学中,举一反三地逐步加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的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有教师树立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习惯和精神,才能培养出大批的创造型人才。
其他文献
【正】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可见,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识字教学的低效率一直困扰着我们。因为识字慢,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直接导致阅读晚和习作难。通过参加《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同步读
【正】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的一个清教律师家庭。洛克曾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并在大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变大多先从骶髂关节起病。由于实验室指标对AS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故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S的关键,同时也是临床疗效评估以及
目的了解2004年我院教师高血压患病情况及知晓、治疗、控制情况,为高血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国际通用高血压诊断标准及血压测量方法对我校教师测量血压,做B超及生化实验室
硝苯吡啶又称心痛定,是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属钙拮抗药,具有抑制Ca^2+内流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同时能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血
摘 要:如何创新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为专业服务,使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和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与专业需要相融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 教学与考试的改革 专业需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076-01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工
期刊
病例对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联系强度的指标是OR(oddsratio,可译为比值比、比数比、优势比等),OR〉1说明暴露与疾病之间为正关联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自德国,是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之一,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已经成为国外特别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