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实践感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3345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使孩子快速掌握知识,培养孩子的发展能力,动手才是硬道理。将数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把教学和操作有效地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快乐地学习,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习才会更用心,知识掌握也会更扎实,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培养能力
  经过课程改革,数学新课标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其中之一就是空间观念,它描述的是空间感知能力。所谓空间感知能力,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准确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等基本数学概念,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便可以逐渐掌握。立体几何知识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空间观念,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就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并且学会自主思考,与他人进行探讨。上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说过:“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接触和感知知识,才能熟练掌握,如果没有经过亲身体会,教师强行把知识灌输在学生身上,结果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学会知识,反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小学数学不仅是让学生听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动手操作,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动手操作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一、 动手操作的必要性
  空间与几何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如在《圆柱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 将圆柱体沿底面直径无限切割后,拼凑起来的立体图形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其中哪些性质发生了变化?哪些性质没变?2. 仔细观察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对比它们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比如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从何而来?3. 通过观察,你能否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公式如何表示?
  因为无法实际操作,老师只能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到圆柱体与转化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可是学生缺乏实际操作体验。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果在教学之前准备大量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感受到圆柱体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实际体验了转化的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动手操作的策略
  (一) 学具的准备要充分
  在正式让学生开始参与实践活动之前,老师首先要进行相关准备工作:由于小学生不具备太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老师正式开始授课前,要帮助他们检查是否准备好了所有课程所需的用具,才能确保动手操作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 动手操作的目的要求要明确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实际操作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操作方法,保证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工整规范,才能让操作顺利完成。在操作之前,教师必须完成以下工作:告知学生正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操作目的;提前规划完整的操作流程,避免学生不知如何动手;操作过程中应该思考什么问题?每一步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在操作之后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不但要明确这些教学要求,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还要嘱咐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细心观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动手操作活动探讨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时,要求“以同桌为单位,请拿出你们手中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共同配合,实际操作用它们来摆一个长方体,仔细想一想,这些长方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学生来说,以前所学的都是平面图形,属于二维空间,体积作为立体图形,让学生重新认知了三维空间,这次过渡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改变,在几何体系中是一个重大进展。然而学生对立体图形的感知并不是很清晰,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实际展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学会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活动要求目的性和指向性就比较明确。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方法和我们为什么要拼摆,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 操作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时间
  更多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并不会留太多时间给学生思考,而是在提出问题后希望学生可以立即给出答案,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认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无法理解,所以无法顺利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思考,老师从侧面点拨,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得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在学生困惑后老师直接解答。另外,老师要统筹兼顾,鼓励学生动手,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如上面案例提到的,让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也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看一看,
  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动脑思维,掌握了图形的特征。如:在认识物体时,摸一摸物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
  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折一折,看一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是什么样的;量一量每条边有多长。在实物中摸到了,认识了,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感知,形成了空间观念。
  (四) 教师加强指导
  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的方法。在训练中,通常分两步走。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例如教学生量线段的长度、用直尺画线段、规范地画出长方形的方法等,我都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画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可以通过参照,准确无误地看到操作的过程,再自己进行动手操作。第二步:指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从整体到重点。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指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块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时,学生出现两种摆法:一种是把整个长方体都铺满,得出长方体面积是8平方厘米;另一种是只铺长方形的行数与每行的个数,再相乘,结果也是8平方厘米,然后总结出第二种摆法好。最后,我让学生求一个面积较大的长方形,这时小方格不够用,学生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用尺量长和宽,即行數和每行个数,再相乘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紧接着让学生再一次观察思考,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求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五)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动手操作
  数学源自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一味向学生灌输理论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进而抗拒数学学习,只有将生活与数学生动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把数学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为加强实际动手能力提供示范。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我让学生通过量一量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长度,让他们计算各种实物的周长,加深他们对“米、分米、厘米”等的认识。在教学“面积单位”的时候,我同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书本、课桌、黑板等的面积,加深他们对“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的理解。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会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定时带学生去商场、农村、工厂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
  所以,要使孩子快速掌握知识,培养孩子的发展能力,动手才是硬道理。对于部分学生,可能在动作、形象思维方面略占优势,他们对于亲自动手实践过的内容更能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的这一特质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做到:将数学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把教学和操作有效地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快乐地学习,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习才会更用心,知识掌握也会更扎实,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
  作者简介:
  陈双林,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学当天,作为班主任的我突然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她表达了强烈的要退学的意愿。对学生需要退学的事件处理主要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搞清楚为什么要退学,二是要求退学学生的去留问题。借此案例,我来谈谈处理过程和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抑郁症;退学;教育  我担任2班班主任三年。到第三学年三学期的时候,开学当天,W同学打电话给我说“老师我要退学”,我说:“怎么回事”。她继续说:“我就是要退学。”我很震
摘 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单元整体、系统设计及思维能力发展三方面,对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下)第一单元四课时进行深度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系统设计;策略  教材就好比是一棵树,单元是树的主干,Story time, Fun time, Cartoon time等板块是主干上长出的大大小小的枝条。它们是以主题螺旋上升式编排的有机整体
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教师在评课时表现出视角狭隘、思想保守、理论肤浅等特点。因此,只有在学校教研部门的正确指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拓宽视野、解放思想、丰厚学养等途径与措施,才能有效推进学区学校教研活动和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评课;问题与对策  自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无论大小教研活动,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磨课等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态,而评课又是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益最优化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三个维度,论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有效和高效,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也是授课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
摘 要:兴趣是成功的开始,积极参与是实现探究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教与学的参与度,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本文结合《三角形面积》教学片段案例分析及反思进行探究。  关键词:及时引导;激发兴趣;参与度;思维品质;高效课堂  【案例主题】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生为主,践行探究式教学。  【案例背景】  组织小学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探究式教学,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分段目标中又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语文教学,不能不关注孩子语言的感悟能力以及丰富的积累。  关键词:语文教学;成语;积累;感悟能力  低年级孩子认识的字少,理解能力有限,阅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主的感悟和积累也受到了限制,此时,老师的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理科综合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生物学科作为理科综合的科目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理综能力的科目之一,本文探究了高中生物的教学改革现状,利用生物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切实提高高中生的理综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综能力;生物实验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摘 要:现代汽车基本采用了电控发动机系统,在维修过程中,运用故障诊断仪与发动机ECU对接,读取故障代码,从而确定故障原因,迅速对症下药,进行故障排除,已逐渐成为广大维修人员首选的高效率维修手段,但实际上,由于车辆故障现象复杂多变,故障代码往往难以直接反映出故障所在部位,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汽车故障诊断仪上显示的发动机动态和静态“数据流”数据,对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提高维修效率。  关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中英语是高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同发展背景之下,掌握英语知识,不仅可以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英语中融入社会主义德育教育,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英语基本知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智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习的提升。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德育为首,而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一、 当下品德教学的学品德现状;二、 小学品德学品德现象分析;三、品德教学引领儿童做品德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学品德;做品德;时代转型  一、 当下品德教学的学品德现状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