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连接体问题中的一个有趣结论的推理及其巧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y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常出现有关连接体问题的力学题,常常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解析.但学生在应试考场上常受考场时间的约束和限制,往往会凭直觉猜答案.若能在平时练习中寻找到一些有用的结论和规律,这样会在解题时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从高中物理试题中简单常见的连接体问题设置系列情境题,并进行推证.以想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
  情境一 如图1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由轻绳连接,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 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a(2)
  由(1)解得a=Fm M,将其代入(2)式得:
  T=Fm M(3)
  情境二 如图2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二者由轻绳连接,在水平外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已知两物块m和M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μ1和μ2,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1mg-μ2Mg=(m 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μ1mg=ma(2)
  由(1)解得a=F-μ1mg-μ2Mgm M ,将其代入(2)式整理得:
  T=μ1mMg mF-μ2Mmgm M(3)
  在(3)式中,当μ1=μ2,则有:
  T=mFm M(4)
  情境三 如图3所示,现有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和M,二者由轻绳连接,在平行于斜面的外力F作用下沿斜面加速运动,已知两物块m和M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斜面的倾角为θ,求细线的拉力大小T.
  解析 以两物体及轻绳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sinθ-Mgsinθ-μ1mgcosθ-μ2Mgcosθ
  =(m M)a(1)
  又以m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gsinθ-μ1mgcosθ=ma(2)
  由(1)式变形得:
  a=F-mgsinθ-Mgsinθ-μ1mgcosθ-μ2Mgcosθm M
  将其代入(2)式整理得:
  T=μ1mMgcosθ mF-μ2Mmgcosθm M(3)
  对(3)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若μ1=μ2,则T=mFm M(4)
  (2)若θ=0°则T=μmMg mF-μ2Mmgm M,即情
  境二.
  (3)若θ=90°则T=mFm M(5)
  即如图4的情境.
  分析以上的三种情境中T的大小式可以得出,由两个物体m和M组成的连接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一起加速运动,无论是在水平面上,还是在斜面上,甚至竖直加速上升,无论接触面粗糙还是光滑,只要两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均有两物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等于后一物体的质量与两物体的总质量的比值再乘以外力的大小.可简单记为T=mFm M,其中T为两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m为后一物体的质量,M为前一物体的质量,F为外力大小.
  下面就分别用常解方法即整体法和隔离法与上述结论法对比同解一题,以感受结论法在快速解选择题的优越性.
  题 如图5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1、m2,由劲度系数相同的轻质弹簧相连.当用恒力F竖直向上拉着a,使a、b一起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1,加速度大小为a1;当用大小仍为F的恒力沿水平方向拉着a,使a、b一起沿光滑水平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x2,加速度大小为a2.则有
  A.a1=a2,x1=x2 B.a1  C.a1=a2,x1>x2D.a1x2
  方法一 以两物体及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竖直向上运动时,F-(m1 m2)g=(m1 m2)a1;沿水平桌面运动时,F=(m1 m2)a2,比较两式可得:a1  解得:x1=x2=m2Fk(m1 m2),所以B项正确.
  方法二 由本文所述结论T=mFm M直接知
  Fk=m2F(m1 m2), 可轻易得出图5中两弹簧的拉力是相等的,又因两弹簧劲度系数相同,所以伸长量应当是相等的,从而排除C、D答案,又由整体法可知道
  a1  由上两种方法对比不难看出,用结论解题快捷,省去了繁琐推理过程.
  其实,高中物理解题时,特别是学生在考场应试时,为了赢得考试时间,可以适当记住一些有用的物理二级推论.如在解平抛运动或类平抛运动问题时可巧用tanα=2tanθ,其中α为速度偏角,α为位移偏角;又如在解电磁感应的试题中通过导体的电荷量时,可用二级结论q=nΔΦR导引思路以便最快地联系已知量和未知量,从而快速解.总之,只要准确记住各二级结论的使用前提条件,学生应试时巧用二级结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常见的连接体问题,大多是两个没有相对运动的连接体,但2016年海南卷考查了一道有相对运动的高考题.  高考真题 (海南卷13)水平地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和4m的物体A和B,两者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跨过轻质动滑轮与A相连,动滑轮与B相连,如图1所示.初始时,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若物块在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下向右移动了距离s,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物块B克服摩擦力所
幽默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也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教学过程和谐流畅,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方式是多种多
变压器是中学物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种文献和复习材料也较多,概括其所总结的求解理想变压器问题基本思路有:(1) 通过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磁通相等;(2)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相等;(3)由上述二点推得的原、副线圈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  但分析变压器问题还有一种教辅中鲜有提及的思路:原副线圈电路中负载电阻的等效关系, 2016年全国卷Ⅰ高考物理第16题正适合采用此思路.  1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
很多学生都说物理难学.其实初中的物理并不难,很多同学往往是因为缺乏抽象思维,没有发现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对物理兴趣度不高,加上当前江苏中高考对物理的重视程度有所偏失,导致一直很难学好这门学科,直接影响了后续的物理学习.而情境创设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帮助了很多同学走出学习物理的困境,也帮助很多的老师提高备课、授课效率.所以,情境创设的方法需要教师们共同学习,共同揣摩,达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物
2016年高考,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理综物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所考查的内容都在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基础
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是广泛而重要的.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不但要考虑数学方面的定理、规律、方法,还要考虑具体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下面举例分析这类问题.  1 关于正比关系1.1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反的比例1.2 不能说反顺序的物理量1.3 控制变量后形成的比例关系也不能说反2 关于计算的精确程度。  数学上,如果遇到不整除又要保留整数时,可“四舍五入”.然而
关注问题一: 热力学系统的研究对象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动理论是热学的基础,其内容表明:①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 m, 分子体积的数量级10-30 m3, 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26 kg), ②分子很多(NA=6.02×1023 mol-1 ),③分子的运动永不停息(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④
在学习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时常常会遇到关于绳末端速度分解的类型题,有的老师也把这类问题叫做关联运动,关键问题就是在绳拉动下物体运动的分解,通过沿绳方向速度大小相等找出绳子连接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关系.那么关于物体运动的分解都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笔者在这里总结一二.  1 基本类型分析  例1 如图1所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A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长绳吊起一重物B,设重物和小车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B、v
题目 (2014浙江东阳市高三模拟第15题)  两电源电动势分别为E1,E2(E1>E2),内阻分别为r1,r2.当这两个电源分别和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连接时,电源输出功率相等.若将R增大到R′,电源输出功率为P1,P2则  A.r1r2,P1r2,P1>P2  分析 由题目已知条件可得  I0=E1R r1=E2R r2 (1)  即E1E2=R r1R r2>1r1>r2, 所以答案在C,D中选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教学主要依靠大量实验为依据得出结论,根据几年来笔者在听课、评课、议课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发现目前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存在不少问题.  1 学校领导层重视不够2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3 实验器材不足,有些实验没有条件做4 有些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有限。  可以说这是制约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困扰着广大教师,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多,也是需要我们特别引起重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