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电源输出功率变化问题的七种解法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y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2014浙江东阳市高三模拟第15题)
  两电源电动势分别为E1,E2(E1>E2),内阻分别为r1,r2.当这两个电源分别和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连接时,电源输出功率相等.若将R增大到R′,电源输出功率为P1,P2则
  A.r1P2
  C.r1>r2,P1r2,P1>P2
  分析 由题目已知条件可得
  I0=E1R r1=E2R r2 (1)
  即E1E2=R r1R r2>1r1>r2, 所以答案在C,D中选择,当R增大到R′时,
  I1=E1R′ r1,I2=E2R′ r2.因此,不能直接判断出I1与I2的大小关系,所以不好选择了.
  解 比值比较法
  令P1=(E1R′ r1)2×R′,P2=(E2R′ r2)2×R′ (2)
  则P1P2=(E1E2)2(R′ r2R′ r1)2=(E1E2)2(1 r2-r1R′ r1)2,
  令y=1 r2-r1x r1,当x=R时,y=1;r2-r1<0(3)
  此函数为增函数(由y=kx,k>0减函数,k<0为增函数推出)
  所以,当R′>R时,P1P2>1,即P1>P2,答案选择D, 同理可以推出R′  点评 此方法是根据题目中的问题是比较功率大小,所以回忆起数学中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比值比较法,此方法利用了数学中函数的函数知识(增函数与减函数),根据初始时P1=P2时的结论进行演算推理,其中判断函数的增减性是关键性步骤.
  解2 差值比较法
  P1-P2=(E1R′ r1)2×R′-(E2R′ r2)2×R′ (4)
  由(1)、(2)、(4)式可得
  P1-P2=E21R′(RR′ r1R′ r2R r1r2)2-E21R′(RR′ r2R′ r1R r1r2)2[(R′ r1)(R′ r2)(R r1)]
  (5)
  r1>r2,R′>R
  由(r1-r2)R′>(r1-r2)R,
  即RR′ r1R′ r2R r1r2>RR′ r2R′ r1R r1r2 (6)
  由(5)、(6)式可得P1-P2>0P1>P2, 结论同上.
  点评 此方法也是比较法中常用的差值比较法,此方法中进行的推理计算过程比较复杂,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联系到比较的表达式进行变化是此方法的难点,此方法思路简单清晰计算复杂.
  解3 导数的几何意义法
  函数的一阶导数表示函数在这点切线的斜率,因此如果函数f(x)的一阶导数大于零,则f(x)为增函数,如果函数f(x)的一阶导数小于零,则f(x)为减函数,如果函数f(x)的一阶导数等于零,则f(x)有极值.
  令R=x,由(1)、(2)式子得
  f(x)=p1P2=(E1E2)2(x r2x r1)2 (7)
  对(7)式自变量x求一阶导数得
  f ′(x)=p1P2=(E1E2)2(r1-r2)(x=r1)2 (8)
  因为r1-r2>0,所以f ′(x)>0,函数为增函数.
  当x=R时(7)式等于1,所以x=R′>R时(7)式p1P2>1P1>P2,结论同上.
  点评 利用此方法需要两个数学基础,一是要知道函数某一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即表示某一点切线的斜率;二是要熟练掌握求导函数的相应数学公式和求导法则.此方法比较巧妙的将数学的导数与增减函数应用到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当中,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典范.
  解4 画曲为直法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 r可知I与R非线性变化,两侧同时取倒数有
  1I=RE rE (9)
  由(9)式可得当R′=R ΔR(ΔR>0)时,对两个电源分别应用(9)式有
  1I1=R ΔRE1 r1E1=ΔRE1 R r1E1
  1I2=R ΔRE2 r2E2=ΔRE2 R r1E2 (10)
  由(1)、(10)和E1>E2可以推出I1>I2, 此时P1=I21× R′>P2=I22×R′.
  即P1>P2,结论同上.
  点评 此方法十分巧妙的利用了题目中的初始条件,将本来无法直接判断的曲线问题转化为直线问题来解决,画曲线为直线的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中经常使用的方法.特别是设后来的电阻R′ R ΔR(Δ>0) 将本来无法比较的问题变得十分容易比较.
  解5 U-I图象法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 Ir变形可以得
  U=-rI E (15)
  将U看成I的函数可知是线性变化关系,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代表内阻,图象的截距代表电源电动势.而外电阻满足U=IR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将两个函数同时画出来,由(15)式可知得U=-r1I E1,U=-r2I E2,U=IR,满足P1=P2初始条件点就是两个函数的交点状态,外电阻的大小由U=RI直线的斜率来表示,根据题意后来电阻R′>R与两个电源的交点就分别代表了此时的状态,由图1直接可以看出后来电流关系为I1>I2,路端电压关系为U1>U2,则关系P1=U1I1>P2=U2I2,即当R′>R时,有P1>P2,结论同上.
  点评 此方法是将教材中熟悉的知识(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试验数据处理知识)迁移到具体的情景之中,用此方法需要对U=-rI E对应的U-I图象的物理意义掌握的十分清楚,对于图象中的外电阻U=RI 在同一图象中构建出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同时对于图象中的电源内阻是斜率的绝对值要掌握,外电阻消耗的功率就是矩形的面积.   解6 功率图象法
  由P=(ER r)2R=E2R r2/R 2r
  (11)
  是高中常见的电源输出功率公式对应函数关系为
  f(x)=E2x r2/x 2r
  当x=r时,电源输出电功率最大为P=E2/4r,对应的函数图象为图2所示.要满足初始条件功率相等也就是函数
  P1=E21R r21/R 2r1P2=E22R r22/R 2r2 (12)
  对应两个函数有交点,同时由于r1>r2所限制,所以两条曲线相交的交点只能存在三种可能就是如图3所示A,B,C三个点,无论哪种情况,在取R’>R时总有P1>P2结论同上.
  点评 此方法是从我们熟悉的电源输出功率问题进行讨论,要知道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时,就是当外电阻(外电路是纯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同时要知道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从极限分析可以知当R=0时,电源电路输出功率等于零(相当于短路),R= ∞时,输出功率也是零(相当于断路),当外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有最大值.这样变化趋势图自然就画出来了,同时两曲线有一个交点(R>0时),结论就一目了然了.
  解7 电流图象法
  由(1)式可得当功率相等时外电阻的阻值为
  R=E2r1-E1r2E1-E2 (13)
  令E1=4V,E2=3V,r1=2Ω,r2=1Ω,
  代入(13)式可以得到 R=2Ω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I=ER r (14)
  可知I与R非线性关系,代入以上数据可以得到 i1=E1R r1=1A
  同理 I2=E2R r2=1 A
  当R=1Ω和R=3Ω分别代入(14)式计算得到对应的电流值分别为I1′=0.8A,I1″=1.33A,
  I2′=0.75A, I2″=1.5A.
  根据以上数据定性画出电流随电阻变化趋势图(图4),从图象分析可知,当R′>R时I1>I2总有P1>P2 结论同上.
  点评 此方法属于特殊值检测法,实际上所取得电阻的初始值满足题目中要求,然后通过定量计算来分析那个答案是最可能的,由于学生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减函数,所以结合题目条件可以选择特定的点来作图解决问题,体现的是作图法与特殊值相互结合来解决物理问题.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是培养物理方面优秀人才的摇篮,在物理体系的建设及物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初中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物理实验的教学方面问题更加的突出.  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物理实验意识薄弱1.2 在组织方面存在问题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1 客观条件限制2.2 教师素质的影响在综合素质方面还是不尽理
2014年福建高考卷的第18题的(A)选项,是一个难点,一些资料在解析时有的三言两语故意回避,有的所列方程艰涩难懂,甚至还有的出现了错误的地方.本文给出了几种简洁明快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原题 (2014福建卷18)如图1,两根相同的轻质弹簧,沿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部挡板上,斜面固定不动.质量不同、形状相同的两物块分别置于两弹簧上端.现用外力作用在物块上,使两弹簧具有相同的压缩
常见的连接体问题,大多是两个没有相对运动的连接体,但2016年海南卷考查了一道有相对运动的高考题.  高考真题 (海南卷13)水平地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和4m的物体A和B,两者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跨过轻质动滑轮与A相连,动滑轮与B相连,如图1所示.初始时,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若物块在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下向右移动了距离s,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物块B克服摩擦力所
幽默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也是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教学过程和谐流畅,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方式是多种多
变压器是中学物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种文献和复习材料也较多,概括其所总结的求解理想变压器问题基本思路有:(1) 通过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磁通相等;(2)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相等;(3)由上述二点推得的原、副线圈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  但分析变压器问题还有一种教辅中鲜有提及的思路:原副线圈电路中负载电阻的等效关系, 2016年全国卷Ⅰ高考物理第16题正适合采用此思路.  1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
很多学生都说物理难学.其实初中的物理并不难,很多同学往往是因为缺乏抽象思维,没有发现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对物理兴趣度不高,加上当前江苏中高考对物理的重视程度有所偏失,导致一直很难学好这门学科,直接影响了后续的物理学习.而情境创设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帮助了很多同学走出学习物理的困境,也帮助很多的老师提高备课、授课效率.所以,情境创设的方法需要教师们共同学习,共同揣摩,达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物
2016年高考,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理综物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所考查的内容都在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基础
作为工具学科的数学,在物理中的应用是广泛而重要的.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不但要考虑数学方面的定理、规律、方法,还要考虑具体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下面举例分析这类问题.  1 关于正比关系1.1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反的比例1.2 不能说反顺序的物理量1.3 控制变量后形成的比例关系也不能说反2 关于计算的精确程度。  数学上,如果遇到不整除又要保留整数时,可“四舍五入”.然而
关注问题一: 热力学系统的研究对象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动理论是热学的基础,其内容表明:①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10-10 m, 分子体积的数量级10-30 m3, 分子质量的数量级10-26 kg), ②分子很多(NA=6.02×1023 mol-1 ),③分子的运动永不停息(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④
在学习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时常常会遇到关于绳末端速度分解的类型题,有的老师也把这类问题叫做关联运动,关键问题就是在绳拉动下物体运动的分解,通过沿绳方向速度大小相等找出绳子连接的两个物体的速度关系.那么关于物体运动的分解都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笔者在这里总结一二.  1 基本类型分析  例1 如图1所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A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长绳吊起一重物B,设重物和小车速度的大小分别为v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