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言:“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这些理念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在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要求和心理需求,要新颖、有挑战性,既跳出文本,又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趣味语文作业的设计进行了如下尝试。
【生活寻趣】
一、生活处处有语文
你在每天阅读的报纸中能看见语文的身影吗?你知道每日行走的街道也藏着语文的秘密吗?你知道广告能卖座的“添加剂”就是语文吗?你知道南京的地名大多跟语文有关吗?你知道父母给孩子取名翻阅了多少本字典辞海吗?你知道就连产品说明书里也可以寻觅到语文的足迹吗?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全班分成11个小组,完成“报纸栏目”“店铺名称”“广告语言”“南京地名”“如何取名”“家电说明书”六个专题。
从对报纸栏目的分类、介绍、探究到各种专栏的形式、内容及其特点;从瑞金路上的店铺名称的由来、分类,分析了其吸引人的原因;从电视广告的内容,体会到语文中的修辞、引用古诗文和化用成语俗语;从南京的许多地名,如乌衣巷、饮马巷、御道街、汉府街、锁金村、夫子庙、紫竹林、七家湾等等,了解到每一个地名背后的故事;从全班每个同学的名字入手,明白了家长的苦心与期待;甚至,从家电说明书中,大家也找到了语文的足迹,说明书在语言表述上的准确性,使同学们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走出课堂,走访生活的各个角落,搜集相关信息,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了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南京古典建筑探美
同学们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印象深刻。由苏州的各色园林,同学们逐步把目光拓宽到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建筑上,开始了寻访南京古典建筑的足迹,如甘熙故居、总统府、美龄宫、瞻园、南京博物院等等。同学们寻美探美,一次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语文作业,拓展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对古典建筑的独特审美感受,培养了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南京东郊美龄宫里的34根雕凤栏杆你数过吗?它们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别墅女主人的象征。历史悠久的南京总统府的门楼你关注过吗?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
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甘熙宅第里的石、木、砖雕你留心过吗?同学们发现这些雕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图案,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
南京历史最久的园林之一——瞻园内观鱼亭入口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吸引了大家,原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提及有用黄烟子在板壁上写草书“一笔虎”的叙述。
南京博物院你去过吗?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拍照片,有的负责上网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分类整理,有的负责文字解说。大家感概:原来去博物馆,不仅可以增长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学到关于古代建筑方面的知识。
从课本中走出来,从校园里走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更加广阔的知识天地,学以致用,学习变得丰富了,有趣了。
【活动引趣】
一、演讲——晒晒我的寒假生活
美好丰富的寒假生活需要记录,值得展示。寒假结束,开学伊始,本班学生对寒假生活做了整理,制作成PPT,在班级进行轮流演讲。
演讲内容主要分成三个板块:一是看的书或是电影(读后感或观后感一篇),二是去的地方(文化、历史之旅),三是节日生活剪影(叙事类文章一篇)。要求有图(或照片)、有文(文章、文字)来全面展示寒假生活的内容。
以周子越同学的演讲为例进行简述。
第一板块:读的书——龙应台《目送》。
作者回忆了儿子离开她的那一幕,亲情似乎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复杂,但你却看见了渐行渐远,一个背影似乎匆匆闪过,但却铭刻在了心上,“不必追”,要知道放手也是一种关爱。
第二板块:走过的路——镇江西津渡之旅。
踏上西津渡极富历史感的台阶,一股来自于泥土、石块的气味随风而来。目光穿过拥挤的人群,心想:如何会有这样一个有味道的小街。脚踩的石块上一条条凹槽,一道道纹路,浸润了历史的变迁,仿佛一只飞翔的小精灵飞过了千年万年。
第三板块:春节的日子——火树银花不夜天。
第一发焰火腾空而起,天空顿时照得一片通红。接着第二发,第三发,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叹声。只听“砰砰砰……”七八声响后,天空中先绽开一朵银丝菊,再平了一束束小花朵,红牡丹也不甘落后地升上天空,和银丝菊媲美。
同学们晒的是寒假的生活,表的是陶醉于美好生活的情感,收获的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快乐,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样的寒假作业,恐怕没有人会拒绝吧。 二、踏青——行走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步之所至,爱之所行”——环明城墙慈善行走活动,是同学们的一次关于爱的传递的体验之旅,用行走的力量见证信念与理想,也借助文字的魅力书写下活动的感受。
在这个万物似繁花般绽放的季节,一支花季少年的生力军,迈开了青春的脚步。从月牙湖,到前湖、琵琶湖,最后到玄武湖,湖光山色;从标营门,到解放门、玄武门,一路春光。都说“城墙脚下最南京”,沿着明城墙,同学们闻到了古树新花的古朴香气,寻到了城墙上的机枪眼、藏兵洞,找到了新旧城墙交界的颜色变化,切身体会到了南京的厚重人文;走在台城的城墙上,同学们从身边古朴城砖上的铸字中,从脚下砖缝中不屈生长的柔弱绿草上,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古城所给予年轻人的沉稳厚重与生机勃勃。
每一个同学都为自己的行走写下了一段文字,来纪念青春,书写美好。
选录几段学生的《纪念我的行走》中的文字:
“当面临疼痛与煎熬时,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过的友谊、自信、责任、荣耀才会悄然显露那久违而又无语伦比的力量。这力量流淌于每个因一个叫作班级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血液与心中。”
“即使最艰难的路,一直走着也会到终点。就算爬,我也要去我真正想去的地方。”
“出发时的萧萧寒风碎雨,不代表到达终点时不会有阳光!”
【竞赛激趣】
一、寻春大比拼
又到了桃红柳绿的春天,走出户外,看到小草在变绿,小花在打苞,小鸟欢快地飞来飞去,行人的衣着也单薄了。趁着“五一”小长假,何不让学生寻觅春天的踪迹,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这个小长假的作业,让学生欢喜的不得了,一张“寻春”的照片,一段关于“寻春”的文字,简单却大有深意。小组间的大比拼更增加的学生“斗志”,兴趣也似乎愈发盎然。
同学们有的三五结伴春游一番,有的在父母的陪伴下踏青寻春,有的则更偏爱独自享受春天的恩惠。大家交上来的作业更是缤纷多彩:春雨绵绵的早晨、一朵盛开的野花、柔梢披风的杨柳、翩翩舞动的蝴蝶、辛勤忙碌的蜜蜂……还有一张很特别的,黑黢黢的看上去一点春意都没有,仔细一瞧,原来是衣柜里暗沉厚重的棉衣,小作者配的文字是:“不经意间,冬天已经溜回了衣柜,现在是春的天下。”
二、“非常了得”之莲文化专场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探究,培养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激发探究事物的兴趣,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并学会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通过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对古诗文的理解、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活动的形式别致新颖,参考了江苏卫视一档很火的节目《非常了得》,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了六个板块,分别是:“我们是赏荷圣地小导游”“我们是莲之料理王”“我们是莲花饰品乐淘族”“我们改编了《采莲曲》”“我们是莲之科技小达人”“我们是写莲高手”。
活动的规则是:两名竞猜同学将面临全班自由组合的6个小组的6种表述,表述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两名竞猜者的唯一任务就是分辨出表述的真假,每人可以竞猜3道题,猜对即可获得一张同学们自制的以莲为主题的“叶脉书签”。6个小组将分别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有60秒的自由表述或现场展示的时间,两名竞猜者则可以向他们提出3个问题来帮助自己分辨出真假。
在课堂展示环节,我们看了学生自己录制的关于荷花的视频,尝到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红豆莲子羹和冰糖糯米莲藕,欣赏了学生自己在小店淘来的关于莲花的饰品,分享了关于莲文化的内涵,了解到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聆听了配乐朗诵新创古诗《采莲曲》,在观看了一个小魔术后明白了原来莲花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广泛,还现场欣赏了学生的书法《爱莲说》。
通过活动,同学们既培养了理解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作业,多多益善。
以上关于趣味语文作业的设计,是笔者的一些尝试。实践表明,有趣的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真正让学生灵活掌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把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巩固和完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不断在学和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要求和心理需求,要新颖、有挑战性,既跳出文本,又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趣味语文作业的设计进行了如下尝试。
【生活寻趣】
一、生活处处有语文
你在每天阅读的报纸中能看见语文的身影吗?你知道每日行走的街道也藏着语文的秘密吗?你知道广告能卖座的“添加剂”就是语文吗?你知道南京的地名大多跟语文有关吗?你知道父母给孩子取名翻阅了多少本字典辞海吗?你知道就连产品说明书里也可以寻觅到语文的足迹吗?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全班分成11个小组,完成“报纸栏目”“店铺名称”“广告语言”“南京地名”“如何取名”“家电说明书”六个专题。
从对报纸栏目的分类、介绍、探究到各种专栏的形式、内容及其特点;从瑞金路上的店铺名称的由来、分类,分析了其吸引人的原因;从电视广告的内容,体会到语文中的修辞、引用古诗文和化用成语俗语;从南京的许多地名,如乌衣巷、饮马巷、御道街、汉府街、锁金村、夫子庙、紫竹林、七家湾等等,了解到每一个地名背后的故事;从全班每个同学的名字入手,明白了家长的苦心与期待;甚至,从家电说明书中,大家也找到了语文的足迹,说明书在语言表述上的准确性,使同学们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走出课堂,走访生活的各个角落,搜集相关信息,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了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二、南京古典建筑探美
同学们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对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印象深刻。由苏州的各色园林,同学们逐步把目光拓宽到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建筑上,开始了寻访南京古典建筑的足迹,如甘熙故居、总统府、美龄宫、瞻园、南京博物院等等。同学们寻美探美,一次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语文作业,拓展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对古典建筑的独特审美感受,培养了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南京东郊美龄宫里的34根雕凤栏杆你数过吗?它们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别墅女主人的象征。历史悠久的南京总统府的门楼你关注过吗?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
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甘熙宅第里的石、木、砖雕你留心过吗?同学们发现这些雕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竹节高升、葡萄结子、五福捧寿、延年益寿等图案,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
南京历史最久的园林之一——瞻园内观鱼亭入口处右边墙壁上有一巨形草书“虎”字碑吸引了大家,原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7课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提及有用黄烟子在板壁上写草书“一笔虎”的叙述。
南京博物院你去过吗?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拍照片,有的负责上网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分类整理,有的负责文字解说。大家感概:原来去博物馆,不仅可以增长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学到关于古代建筑方面的知识。
从课本中走出来,从校园里走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走进更加广阔的知识天地,学以致用,学习变得丰富了,有趣了。
【活动引趣】
一、演讲——晒晒我的寒假生活
美好丰富的寒假生活需要记录,值得展示。寒假结束,开学伊始,本班学生对寒假生活做了整理,制作成PPT,在班级进行轮流演讲。
演讲内容主要分成三个板块:一是看的书或是电影(读后感或观后感一篇),二是去的地方(文化、历史之旅),三是节日生活剪影(叙事类文章一篇)。要求有图(或照片)、有文(文章、文字)来全面展示寒假生活的内容。
以周子越同学的演讲为例进行简述。
第一板块:读的书——龙应台《目送》。
作者回忆了儿子离开她的那一幕,亲情似乎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复杂,但你却看见了渐行渐远,一个背影似乎匆匆闪过,但却铭刻在了心上,“不必追”,要知道放手也是一种关爱。
第二板块:走过的路——镇江西津渡之旅。
踏上西津渡极富历史感的台阶,一股来自于泥土、石块的气味随风而来。目光穿过拥挤的人群,心想:如何会有这样一个有味道的小街。脚踩的石块上一条条凹槽,一道道纹路,浸润了历史的变迁,仿佛一只飞翔的小精灵飞过了千年万年。
第三板块:春节的日子——火树银花不夜天。
第一发焰火腾空而起,天空顿时照得一片通红。接着第二发,第三发,人群中不时发出惊叹声。只听“砰砰砰……”七八声响后,天空中先绽开一朵银丝菊,再平了一束束小花朵,红牡丹也不甘落后地升上天空,和银丝菊媲美。
同学们晒的是寒假的生活,表的是陶醉于美好生活的情感,收获的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快乐,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样的寒假作业,恐怕没有人会拒绝吧。 二、踏青——行走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步之所至,爱之所行”——环明城墙慈善行走活动,是同学们的一次关于爱的传递的体验之旅,用行走的力量见证信念与理想,也借助文字的魅力书写下活动的感受。
在这个万物似繁花般绽放的季节,一支花季少年的生力军,迈开了青春的脚步。从月牙湖,到前湖、琵琶湖,最后到玄武湖,湖光山色;从标营门,到解放门、玄武门,一路春光。都说“城墙脚下最南京”,沿着明城墙,同学们闻到了古树新花的古朴香气,寻到了城墙上的机枪眼、藏兵洞,找到了新旧城墙交界的颜色变化,切身体会到了南京的厚重人文;走在台城的城墙上,同学们从身边古朴城砖上的铸字中,从脚下砖缝中不屈生长的柔弱绿草上,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古城所给予年轻人的沉稳厚重与生机勃勃。
每一个同学都为自己的行走写下了一段文字,来纪念青春,书写美好。
选录几段学生的《纪念我的行走》中的文字:
“当面临疼痛与煎熬时,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过的友谊、自信、责任、荣耀才会悄然显露那久违而又无语伦比的力量。这力量流淌于每个因一个叫作班级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的血液与心中。”
“即使最艰难的路,一直走着也会到终点。就算爬,我也要去我真正想去的地方。”
“出发时的萧萧寒风碎雨,不代表到达终点时不会有阳光!”
【竞赛激趣】
一、寻春大比拼
又到了桃红柳绿的春天,走出户外,看到小草在变绿,小花在打苞,小鸟欢快地飞来飞去,行人的衣着也单薄了。趁着“五一”小长假,何不让学生寻觅春天的踪迹,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这个小长假的作业,让学生欢喜的不得了,一张“寻春”的照片,一段关于“寻春”的文字,简单却大有深意。小组间的大比拼更增加的学生“斗志”,兴趣也似乎愈发盎然。
同学们有的三五结伴春游一番,有的在父母的陪伴下踏青寻春,有的则更偏爱独自享受春天的恩惠。大家交上来的作业更是缤纷多彩:春雨绵绵的早晨、一朵盛开的野花、柔梢披风的杨柳、翩翩舞动的蝴蝶、辛勤忙碌的蜜蜂……还有一张很特别的,黑黢黢的看上去一点春意都没有,仔细一瞧,原来是衣柜里暗沉厚重的棉衣,小作者配的文字是:“不经意间,冬天已经溜回了衣柜,现在是春的天下。”
二、“非常了得”之莲文化专场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探究,培养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激发探究事物的兴趣,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掌握探究事物的方法,并学会围绕共同话题进行讨论,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通过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对古诗文的理解、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活动的形式别致新颖,参考了江苏卫视一档很火的节目《非常了得》,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了六个板块,分别是:“我们是赏荷圣地小导游”“我们是莲之料理王”“我们是莲花饰品乐淘族”“我们改编了《采莲曲》”“我们是莲之科技小达人”“我们是写莲高手”。
活动的规则是:两名竞猜同学将面临全班自由组合的6个小组的6种表述,表述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两名竞猜者的唯一任务就是分辨出表述的真假,每人可以竞猜3道题,猜对即可获得一张同学们自制的以莲为主题的“叶脉书签”。6个小组将分别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有60秒的自由表述或现场展示的时间,两名竞猜者则可以向他们提出3个问题来帮助自己分辨出真假。
在课堂展示环节,我们看了学生自己录制的关于荷花的视频,尝到了学生自己制作的红豆莲子羹和冰糖糯米莲藕,欣赏了学生自己在小店淘来的关于莲花的饰品,分享了关于莲文化的内涵,了解到莲花与佛教的渊源,聆听了配乐朗诵新创古诗《采莲曲》,在观看了一个小魔术后明白了原来莲花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广泛,还现场欣赏了学生的书法《爱莲说》。
通过活动,同学们既培养了理解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作业,多多益善。
以上关于趣味语文作业的设计,是笔者的一些尝试。实践表明,有趣的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真正让学生灵活掌握,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