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的主动性会在课堂上消失?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tear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当有人说:“他会跑掉的。”可老农却十分肯定地说:“才不会呢!这匹马在小马驹的时候,就给栓在这个木桩上了。一开始,它撒野地要从那木桩上挣出来,可是,那时它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焉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大白马不再挣扎,不再逃脱,源于人们施加的奴役手段,更源于它自身用惯性打造的枷锁。由此,我想到了现今的学校教育,想到了所有教师都在抱怨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启而不发。”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主动,教师一言堂。
  我们可能不会忘记:幼儿园的孩子会提那么多的“为什么?”;他们由一个圆点会想到“太阳”、“月饼”、“纽扣”、“小朋友脸上的小黑痣”。刚入学的孩子依然会仰着一脸迷茫,用童稚的话语问“老师阿姨”几个“为什么”。可几年下来,而或只一年功夫,我们的学生却变成“身子挺挺直,小手放放好,小嘴紧紧闭了”。学生的主动性怎么消失了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群体的压力
  
  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们,被家长牵着小手送入课堂,不管你是爱说的还是爱唱的,也不管你是爱动的还是爱跳的,便都得听老师的安排了。(不听行吗?那么多人,还不炸窝?)怎么安排?上规矩呗。软(表扬听话的,激励捣蛋的)硬(言词激烈,冷嘲热讽,甚或教鞭相加)兼施。久而久之,安静的同学成了班里的标兵,于是他会更安静;调皮的同学成了老师的眼中钉,老师会想法使他变安静。先前的许多个“为什么”便被老师的有意或无意的“不注意”“没顾及到”所冷却;先前对知识对学校的崇拜感、神秘感也渐次被教师“死令”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所代替。十指都有所长短,人多更有差异。于是乎,学生被分作三、六、九等。“那么多人比我强”,群体的压力便会背负在一个个柔弱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已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什么了。
  
  二.缺乏理智的挑战
  
  古往今来,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现代的,古代的,家庭的,学校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会有问,有答。问,是启疑;答,是解疑。问而无疑,答便无意。这便要求每一位从教者当多研究“问”的技巧。问题抛出,要使学生通过智慧,自己归纳而得出结果,这才是有理智的问题,是对学生智慧的挑战,才会启迪探究,才能引起主动学习的兴趣。现今的课堂上,教师也多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必动脑,照着课文读下去,答案便在其中;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也无多大价值,翻翻书,便会水落石出,只是互相说说,练练口语罢了,根本谈不上“讨论”。久而久之,教师成了课堂上的导演兼演员,而学生只是看客,间或跑跑龙套而已,根本无兴趣、无主动可言。
  
  三.过多的打击和挫折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学龄儿童?学生犯错误,成绩有差异是正常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便会步入教育上的误区:对待优生过分宠溺,对待差生过多打击。课堂上的小动作,作业的零乱,以及成绩的不理想都会成为教师批评、打击的借口,“真笨”“不争气”“不可救药”等一顶顶帽子会毫不留情地扣在学生的头上。学生在遭受了一次次的挫折后便会逐渐认可了自己的“愚笨”,他会认为知识的高峰永不可攀,山顶的美景永远不属于自己。学生以这样的心态学习,有何主动可言?有何成就可造?
  悲哉,大白马!悲哉,我们的学生!
  为人师者,当以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己任,多探讨教学艺术,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把握自己,主动发展。
  (作者联通:562400贵州省兴义市坪东小学)
其他文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 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注意探索教法—激趣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内容,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
期刊
苏轼,宋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天才。  顺着苏轼诗文铺就的路,我尝试去走近苏轼。一路行来,我看到了这样一位古代文豪的精神世界。    一.满怀壮志豪情的苏轼    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将一个“聊发少年狂”的苏轼刻画得意气风发。在这幅狩猎图中,词人“左牵黄,右擎苍”,豪情万丈,踌躇满志,“西北望,射天
期刊
一.何谓自能读书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
期刊
提高语文课堂常态教学的有效性,应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的背景下不断反思的话题。只有提高其有效性,才能使课堂教学朝着理想化的方向不断推进。  实现常态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如下几点:    一.有效性要求教师心中时刻装有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每课时教学内容及其目标。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更是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所确定的目标外,还应该有
期刊
【摘 要】作文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怎样使学生兴趣为文,这是中学写作课一直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作文课一定要激发作者的真情,才能让学生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关键词】积累 情感 素养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
期刊
一.要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
期刊
【摘 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许多小学生的写字姿势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影响了写书效果和身心健康,本文阐述了造成不正确书写姿势的成因、后果及对策。  【关键词】写字姿势 成因 后果 正确姿势 对策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到我县某直属小学监考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写字姿势可谓是千奇百怪,千姿百态,令人可笑,令人费解。古人关于“执笔”的论述颇多,什么“拨镫法”、“撮管法”、“二指执笔法”、“三指
期刊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认知世界,通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如何实施?我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应该这样去努力。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
期刊
传统的数学作业批改多采用“全批全改”的方法,教师辛苦地打着“√”“×”,负担很重, 而学生却对发下来的练习本,不感兴趣,看都不看就塞进了书包,对错误很少追究或不订正,这种批改的效果可想而知。批改作业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能不能找一个又能促使学生自己多动脑筋,还能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的方法呢?    一.引入评语批改法    多年来,给学生写评语似乎仅见于学生的学籍卡和学生通知书,以及语文老师在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