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中的生态平衡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书法艺术的整体的生态系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需要维持平衡、和谐的发展状态,单就一幅书法作品来说,同样如此。每幅作品要讲求章法、字形、墨色、气息等的和谐统一。在书法艺术的生态环境中,这也是一种生态平衡。本文便试图从书法作品出发,探析其中蕴含的生态平衡现象。
  关键词.书法:生态平衡:作品
  自然界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都是处在动态的进化生长过程中。每一事物在进化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失衡现象,但整个生态系统总体是趋于平衡的。若把书法作品视为一种生态,也就意味着书法艺术不是静止的,而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艺术,是章法、墨色、结构等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的有生命的艺术。
  一
  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生物的自调节、自组织发展的平衡,各小系统发展平衡了,大的生态系统才能处于平衡状态。书法作品中也是如此。整幅作品效果的呈现不仅在于对整体的把握上,更重要的是对细节的处理,包括笔法、墨法、字形等。正是在这些小部件的熟练使用基础上,实现了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完美效果的展现。
  在字形处理上,汤临初曾言:“字有自然之形,笔有自然之势;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法妙。不加安排,目前皆具化工也。”[1]“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大小、繁简,不可概齐。但能各就其体本,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极其自然,令人有意表之想。”[2]对应自然环境中的相互映照,各不相同,但整体统一。这体现了书法之道在尽人工之能事的同时,也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规律,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3]。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字形的处理要做到各不相同。这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文中的“之”字出现了21次,每个字的体态都各不相同,不同位置的同一个字的不同处理,使得作品整体和谐统一,富有变化和趣味。同一个字在作品中以左右或上下等紧挨着的形式出现两次或更多,更要将两个字进行不同变化,呈现出艺术处理效果,让整幅作品生动自然、完整统一,不至于过于呆板乏味。这也正体现了生态的多样性特点。笪重光曾说:“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4]这也就是说,从字形的技法角度而言,這些“法”要遵循着阴阳变化、自然天成的规律,既力避工匠式的人为制作,也不要毫无法理地胡涂乱抹。梁也提到说:“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叠、展促向背诸法。一字拆开,则各字成形;合则合全体入彀。”[5]在单个字中,要注意各个笔画的多样处理,不仅要照顾到单个字形的结构,还要顾及字的上下左右的整体布局,做到一幅作品的整体和谐。
  关于书法作品的章法,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6]其意为要处理好“违”与“和”的关系。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7]笔笔勉强凑泊,字字勉强叠成,则神丧气泄,失去生动活力。所以不论字多字少,都需要前呼后应,一体贯通。不管是单个字的处理,还是从整个章法来看,均须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在变化中,也不能一味求奇,不然会失去作品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要具有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其内在各系统的自我调节,也就是书家根据整体需要对各个字进行正欹的处理,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就被称为达到了生态平衡。书法作品中若出现奇险的字,但书家进行补救后,作品的内部生态仍可以是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书法作品也可以通过书写者对其内部进行适当的调整。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特征,生态系统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各生物的存在方式来看待生命,而是重在关注各生命之间的联系。书法亦如此。在章法处理上,不仅要处理好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行与行之间也要做到相互贯通。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惟王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8]他指出上下字之间有映带关系,行与行之间也同样要有呼应关系,即是说章法是以上下字之间的联系、以行的形式而存在,而单个的字便失去了独立意义。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也提出了“一气贯注”的原则,而蒋骥在《续书论·章法》中则强调“连实为虚,实处俱灵;心虚为实,断处俱续”的字间笔势贯通。张怀瓘在《书断》中讲草书时说“借上字之下为下字之上”“钩锁连环之状”,所突出的就是“行意识”。对行与行之间的平行关系,古人论述了很多。欧阳询在《八诀》中提到说:“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9]解缙在《春雨杂述》中说:“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10]董其昌也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11]这就如同音乐旋律的快慢节奏,快节奏处音符紧凑,慢节奏处则音符分散,有疏有密,见聚见散,奏出的乐章才美妙动听。书法创作时也是如此,密叶间见疏枝,疏散处也要时密时疏。这样行与行之间的相互接引,彼此呼应,也充满变化。
  三
  在用墨方面,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述书下》中说:“每三行相并,至九字又为大九宫,其中一字即为中宫,必须统摄上下四旁之八字,而八字皆有拱揖朝向之势。逐字移看,大小两中宫皆得圆满,则俯仰映带,奇趣横出已。”[12]当然,我们不能将章法机械地分割为“九字一组”,并加以拼凑,而应理解为一篇之中字有主宾之分,它们之间应有俯仰映带、拱揖朝向的关系。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作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13]这是对包世臣“大九宫”说法的极好理解和有益补充。就行书或草书来说,创作时要求对墨色有很高的掌控力和处理能力,才能使整幅作品气息顺畅,显得自由潇洒。前期也是要做好准备工作的,笔墨相宜后再进行书写。这不仅是作品内要和谐统一,更要求书家对书写工具的使用及运用了然于心。这就如同生态美学所反映的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的生命世界和谐相融,达到生命共感,体现出生命之间的共通性和共命运感,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而非自然的独奏。   墨色的处理不仅是为了展现作品的完美整体效果,有时也与书家的心境有关系。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作品中出现了多次涂改,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当时心情的悲痛,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品的不加修饰。颜真卿当时的书写其实是无意于书,只是借助于书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大胆率意的涂改对作品的章法来说,非但没有破坏作品整体的构成环境,反而有着丰富多元的艺术效果。《书谱》中对于错字的处理,也是一样道理,不去涂改,以在字的右下角点点的形式,维持书法作品整体的平衡稳定,使作品整体不至于遭到破坏,也增添了书写的自然性,通过对上下文的观察研究还可以了解到作者当时书写的真实心境。心手合一也何尝不是一种书写时的稳定平衡?
  四
  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个要提到的是生态功能中的能量流动,这就好比是书法中的气息。在书法艺术中,书写者要想使作品呈现浑然一体、气韵丰富的效果,首先要进行不断的练习,学习吸收大量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注重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多看碑帖,多看展览,也多与各书家交流心得。这也就是能量流动前的能量输入过程。当这些都融汇于心了之后,再不断地练习琢磨,试图将其融入自己的书法之中,把自己的所学所想传递到一笔一毫中,进而转化出气韵生动的作品,也就是达到书法与大自然生机之间的契合和贯通,做到真正的“纵横有可象”,焕发出无限生机。
  书法中的气息也离不开书家对自然的感悟。生态美学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本质,而书法艺术美的呈现也离不开书家与自然的交流。孙过庭就认为书家的书写创作等来自对自然的观察思考:“《易》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旁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钧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像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14]孙氏还总结出“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审美标准,他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蒹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15]他認为钟、张、“二王”能够将自然物象融入书法作品中,使之有丰富的变化,呈现出“异”“奇”等不同姿态,因此,书家在创作时要深刻体察宇宙造化自然的规律,“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同自然之功”“得造化之理”,神韵和情致方可达自然之妙境。
  以上所说都涉及了书法作品中的生态平衡,也即是书法生态系统中字的各个点线之间、字与字之间、字与章法之间、墨色与章法之间通过相互结合、调适,达到的平衡协调的状态。可以看出,书法的生态平衡是动中求静的平衡,是在动态的书写中力求达到整体稳定的静态平衡。这需要书家不断练习,在作品中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和谐、合理的新生态平衡,从而推动书法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进化。
  五
  书法作品的生态平衡除了考虑技法等营造的作品内部环境的平衡稳定,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也要符合作品的整体意蕴。书家通过抽象的笔墨线条表现出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也通过书写的文本来表情达意,二者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然而,在欣赏书法的时候,人们往往只品味、欣赏书写后的意趣效果,却不太注意文字的字义或抄录的文字内容。
  李叔同出家前后都是以书信的方式与其友人进行交流,从流传下来的信札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李叔同的书学思想、音乐教育思想、佛学思想等。这些信件对我们研究李叔同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书写内容是参考重点,书法艺术则为其次。如果我们只从众所周知的“弘一体”书法出发,对其人做一判断,未免有失偏颇,所以书写的文本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从文本内容中,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人做出整体的评价,仅从外在的书法形式上还做不到这一点。不仅是李叔同,我们从书法角度看“二王”留下的手札,看到的是他们书法上的成就;但若是知晓他们所写的内容,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境,再去结合外在的书写形式,便会别有一番领悟。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看书法艺术,我们会发现原创性文本逐渐减少,创作型的书家也越来越少,文书俱佳的作品难得一见。大部分书法家还是在抄录古人的书法作品,有的不注重文本的阅读,对原作了解不深,对传统文化知识也一知半解,抄录出的作品错误百出,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然而离开原创性文本,作品就会受到制约,仅有技法,上升不到“道”的层面。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与技法之间的平衡统一体现在书法创作中,然而与一般创作不同的是,书家要将自己书写的文本以书法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一种书风的开拓,是对书法的一种挑战,也更是对书法文本与技法真正统一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庄天明.书法的最高境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35
  [2]庄天明.书法的最高境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9
  [3]王弼.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1992:3
  [4]庄天明.书法的最高境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50
  [5]庄天明.书法的最高境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44
  [6]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30
  [7]卢辅圣.书法生态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3:150
  [8]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66
  [9]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99
  [10]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498
  [1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43
  [1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48
  [1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742
  [1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30
  [1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25
其他文献
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当中逐步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于其中,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拓展视野的过程,也是体悟价值观的过程。在其落实过程当中,适度渗透是基本原则,依托于时代背景
目的:观察外用湿润烧伤膏(MEBO)与庆大霉素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l例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的患者,先进行下肢曲张静脉分段缝扎术,然后对溃疡面充分清创,外涂湿
目的观察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艾洛松乳膏与单独使用艾洛松乳膏治疗婴儿湿疹的疗效比较。方法联合治疗组:白天外涂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3次,晚睡前外涂义洛松乳膏治疗1次;艾洛松乳膏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初中英语授课经验,首先阐述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因素,然后针对性地提出留守儿童英语学习障碍转化的策略。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传统课堂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给课堂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政治课堂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本文从思想政治课堂中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内外因分
本文针对大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分析问题,提出了全面反映项目风险因素和风险概率分布信息的原则.基于模糊理论,对专家法确定风险概率分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采用区间隶属度
为得到新的天然抗氧化剂,采用DPPH法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法对11株来源于牛乳的酵母茵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包括他们的完整细胞和无细胞提取物,发现Pichia fermentansBY5有较好的抗氧
本刊讯 2018年5月5日下午,园·境——园林写生作品巡展在南京芥墨艺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周京新教授师生团队于2017年苏州写生作品,包含了周京新、束新水、刘懿、秦修平、徐
马骀(1886—1937),清末民初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四川西昌人,字企周,又字子骧,别号环中子,又号邛池渔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擅画各类题材,尤工北派山水,布置严整,渲染深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