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e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中地区地域辽阔,气候宜人,且传统民居分布较广,数量较多。文章以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周家大院作为探究基础,通过对其深入的探究和挖掘,从而试图归纳关中传统民居的现状。重点探究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其传承意义。
  【关键词】三原县周家大院;关中传统民居;保护及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96-03
  【本文著录格式】杨皖京,李海洋,宋少元.典型关中传统民居院落初探——以三原周家大院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96-198.
  一、关中地区概况
  (一)关中地区的发展历程
  古往今来,关中平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清朝诗人淡文远的《秦岭云屏》中可见一斑:“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诗词中关中地区的秦岭山脉层峦叠嶂,天气晴好时,天边的云彩氤氲悠长。实际上,关中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所处地理区位优渥,自然景观类型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更替,对关中地区的划分与判定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广义上所认定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其中主要涵盖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等内陆城市。关中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凛冽,夏季炎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关中地区一直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重镇及发祥地。“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十三朝古都”——西安,便隶属关中地区,关中地区良好地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人文风俗、艺术形式及建筑形体。
  (二)关中传统民居的历史演变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创造的与古代官式建筑不同的一类建筑形式,其功能是满足人们生活及生产的需求。关中地区的民居演变从原始社会的穴居,秦汉一堂二内、隋唐的廊院、四合舍,逐渐发展成熟,成为明清窄四合院,再到独立式,集中式住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关中传统民居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不论从空间布局、建造水准及材质用料上都有着较强的考量及标准;沿袭着传承以久的礼法纲常,关中传统民居仍保留着“内外有别,男女区分”的礼法制度,这些古老且纷繁的礼法规矩也使得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态结构更加具有地域性及传承性,從而更加充盈了其艺术形式。
  二、初探三原县周家大院
  (一)地理区位及概况
  周家大院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周遭的鲁桥镇孟店村,始建于清代乾隆末期嘉庆初期(1787—1979年),是一座年代悠久且具有地域性的关中传统民居建筑。据记载,周家大院是慈禧太后干女儿安吴寡妇的娘家,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邸。周家大院建造时间漫长,耗费巨资,且所用的砖石材料源自于周边方圆几十里的县城或村落,经过一批技法精巧的匠人们数十载的修建,建成17间院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孟店村周围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建筑群落,被称作“孟店周”。直至清代同治时期当地爆发了回民起义,当时周家数十间的院落宅邸亦未能幸免于难,其余院落均被焚毁,独有一院留存至今。这座唯一留存下来的院落就是现今广义上所指的周家大院。周家大院坐南朝北,占地3206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达883平方米。院落整体呈左右对称,布局大气雅致,是一座典型的五进院。在这座极具关中地域特色的五进院中,以中轴线为基准,依次坐落着门楼、前庭院、二道门、正庭院、退厅、内院、后楼及后花园(后期损毁)。[2]这座硕果仅存的周家大院间架构造严谨考究,无论是院中的牌匾、砖雕、石雕及木雕皆精巧典雅;虽地处关中之地,却兼有南北两地的建筑特点,可谓是“关中传统民居中南北融合的集大成者”。
  (二)牌匾
  在周家大院这座典型的五进院落中,放置着大小各异、不同文字内容的牌匾。其中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极富文化底蕴的,当属门楼正后方的“克襄内政”匾、前庭院中的“秋官第”匾、大厅门正上方的“忠厚延年”匾以及五进院中的“怀古月轩”匾。
  “克襄内政”牌匾悬挂于一进院中门楼后屏风的上方位置,是当初周家大院主人周梅村的好友所赠予,为贺周梅村立胡氏为正室夫人的赠礼。牌匾通体呈墨黑色,“克襄内政”四个大字居于中心位置,字面意思是指“能够襄助院主人操持院中的大小诸事”,言下之意便是赞扬胡氏持家有道、贤良淑德,作为宅院的女主人,将内院事务打理的有条不紊。
  前庭院中的“秋官第”牌匾外框雕饰花纹,内框为金色,并刻有“秋官第”三个大字。这块牌匾是揭示院主人周梅村官职及地位的重要证明,“秋官”是指早在古时便将刑部员外郎称为“秋官侍郎”,“第”则是“府邸”的含义,连在一起即是“刑部员外郎府邸”的意思。
  “忠厚延年”牌匾横向放置于院落中大厅门正上方处,是恰逢院主人周梅村五十大寿之际,官场好友所赠予;赞誉周梅村为官数载,清廉忠厚,旨在祝愿周梅村福康安泰、益寿延年。牌匾内框颜色接近于琉璃蓝,中间“忠厚延年”四个大字的颜色为金色;从牌匾彰显出大气雅致、庄重威严的院落格调。
  五进院落中的“怀古月轩”牌匾极负盛名,其中所蕴含的意韵及艺术造诣也值得后世细细揣摩思索;在2007年,“怀古月轩”牌匾即被列为“中华名匾”。“怀古月轩”牌匾底色为淡黄色,其中的题字皆为黑色,经过岁月的侵蚀,整个牌匾显得有些斑驳,但通过牌匾,仍可清晰地辨别出院主人周梅村的落款及题诗;研读牌匾左半边的诗句,周梅村当时的心境与感慨可见一斑。题诗字里行间中也有掺杂着周梅村对李太白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独到见解。皓月当空,周梅村和家人齐聚后楼内院品酒观月,“怀古月轩”牌匾陪伴着周家人度过一段段岁月静好的光景(如图1所示)。   (三)石雕
  周家大院的石雕艺术在关中传统民居中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内涵,题材较为倾向于“福”“禄”“寿”主题,彰显出关中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
  在周家大院中,石雕的藝术形式主要展现于上马石、照壁和柱础石。其中最为典型的石雕艺术为一进院落中的上马石。(如图2所示)其上马石主要以家中主人出行上、下马之用。上马石外观呈“L”型,通常会刻有细小的纹路作为装饰,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而在周家大院的院落内,相较于其他关中传统民居的上马石略有差别。此处的上马石多为女子专用,受古代封建文化的影响,在院落中供家中夫人及小姐使用。上马石左侧雕刻的纹样似字非字,呈方形图案,似腾空遨游的祥龙;这是周家大院院落中罕见的石雕刻字艺术,此处的石雕装饰为精雕盘龙篆体字,起笔至收笔均一笔所写,整体呈现出龙头开始至龙头结束,院落的上马石分别雕琢有“福”“寿”“喜”三字。
  木雕在关中传统民居中大多运用于门楼挂落、门窗、斗拱梁架等木制相关结构的艺术装饰构件。大型单独木雕较少,多数既是装饰也是结构。题材多以人物典故为主,工艺技法种类较多,层次丰富、纹理美观。[5]
  在周家大院中,二进院东厢房裙板上雕刻有陶渊明“亭前赏菊”、孟浩然“踏雪寻梅”、苏东坡“外出访友”、解学士“春游遇雨”及“关中八景”。三进院大厅厅房镶嵌十二扇格子门,门上雕有不同时代的典故图案,有晋文公、郭子仪、岳飞三位历史人物的著名事迹。这些纹饰纹样多通过象征的表现形式,运用谐音、借代的手法,或通过其自身形象表达中国古代人民美好、朴素的意愿。民间民俗典故、神话、名人事迹及戏剧等构成的人神题材直接展示了院主人的追求,寄托了关中人民对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生活的憧憬。
  三、典型关中传统民居历史价值及保护
  三原县周家大院以其严谨统一的院落结构、兼容并蓄的建筑风貌、形式寓意多样的雕刻艺术、浓郁深沉的地域文化而遐迩闻名,其中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脉络值得后世揣摩、参透。
  像三原县周家大院类型的,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传统民居群落,如星罗棋布般散落在陕西关中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相当大一部分的传统关中民居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破损问题;其一,因为年代久远且受到天气及自然气候不可抗力因素的侵蚀。其二,部分地区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葺工作启动过晚,错过了抢修的最佳时机。其三,研习建造与修补传统民居的工匠青黄不接,造成传统修建技艺承袭断层。故关中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高大挺拔、新颖独立的外观造型已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中扎根;与此同时,如关中传统民居一类的大型古建筑群落亦不可被时间所湮没。关中传统民居中所包含的人文理念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性,都应被时代所吸取接纳。同时,关中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研究及保护这种文化并发扬光大,在现代民居及城市规划设计中同样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6]
  四、结束语
  三原县周家大院是关中地区先辈们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几代人的记忆,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时至今日,三原县周家大院类型的关中传统民居群落在陕西地区的数量不在少数。如何让此类极具地域色彩的传统民居在新时代的洪流中重焕光彩,且使其历久弥新,绵延不断,仍亟需进一步的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健生,李照.关中传统民居及其地域性建筑创作模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吴昊,周靓.陕西关中民居门楼形态及居住环境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3]阎娜.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0.
  [4]李媛. 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艺术与内涵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祁嘉华,靳颖超.陕西关中传统民居“三雕”艺术的启示[J].民艺,2018(S1):50-61.
  [6]屈炳昊.关中民居简析——关中民俗博物院民居概览[J].大众文艺,2012(16):182.
  作者简介:杨皖京(1997-),男,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李海洋(1998-),男,陕西西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宋少元(1995-),男,内蒙古乌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红色文化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最中心的部分,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传播红色文化的事业中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革命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的意义,其次就如何提高革命纪念馆宣教实效提了几点建议,期望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职责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传播红色文化,是革命纪念馆的特殊职责。当前我国社
【摘要】中国的古建筑历经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月的沉淀,以它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的功能性,体现出了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技艺的高超。本文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研究,介绍古建筑屋顶的起源、构造、作用、样式以及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结合沈阳故宫屋顶的特点,对古建筑屋顶加以阐述。  【关键词】屋顶;修缮;沈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摘要】教案是舞蹈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一本好的教案凝聚了一个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它包含了教学的总结、思考、提升,是教师对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把控的呈现。本人以白族民间舞蹈教学(女班)单元为例,将本单元教学安排以教案结构形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白族;教案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识码】 A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中国民
【关键词】生涯教育;彩虹图;课堂实录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4-0061-03  【作者简介】施霄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中学(浙江宁波,315101)教师,高级教师。  理论基础:  “生涯彩虹图”源自美国生涯规划大师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他将人的一生分为成长期(0~15岁)、探索期(15~25岁)、建立期(25~45岁)、维
【摘要】黑泽明电影一直是亚洲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对世界电影发展都有过重要影响。本文从传统视角不同的方面切入,立足于巴赫金的狂欢化文学理论,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黑泽明作品中隐含的极其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黑泽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狂欢化  【中图分类号】J222.7 【文献标识码】A  黑泽明导演向来被认为是一个能够将日本风格融入电影艺术中的人,但他同时也深受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黑泽明
【摘要】整合优秀文物资源,突出个体优势和群体规模作用,集中连片展示利用,发挥文化遗产作用和效益,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助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运河;文物;展示利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一、南运河德州主城区段文物资源概况  (一)范围界定  南运河德州主城区段范围是指南起运河经济开发区西外环彩虹桥,北至德城区北厂村德州漕仓遗址。河道长约7.5公里,右岸辐射1.5公里。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今特刊2016年7月7日朝花刊发的《舒乙:乐做艺坛“傻小孩”》一文,纪念这位“游刃有余地在林业专家、作家、文学馆馆长、画家等不同身份中转换”的艺坛“傻小孩”——  采访过舒乙先生几次,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天真与睿智。他犹如一个顽童,总是充满奇思妙想
【摘要】如今,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日本文化被我们所熟知。从2016年网易上线的以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的和风手游《阴阳师》,到2018年日本电影《镰仓物语》在中国上映,这背后所反映的日本妖怪文化也被人们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的妖怪文化中,有大量妖怪是以女性形象出现的。本文以日本妖怪文化中典型的女性妖怪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简要阐述日本妖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对日本典型女性妖
【摘要】傳统钢琴教学模式是一对一进行教学,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我国高等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的发展。数码钢琴已成为现代非音乐专业学生学习钢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访谈法、文献阅读、实训练习等方法,先以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所遇到的问题为基本内容,然后引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从教学模式、教材选择的问题上解决数码钢琴集体课遇到的问题,使广大的数码钢琴爱好者、教育者更好地认识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阐释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04年从青海省征集而来的其中三块唐代织锦,从入藏背景及经过谈起,引入多元文化交融视角,在此基础上对三块织锦进行物理层面的分析,具体包括织物结构、织物风格、工艺,并对其产地进行类比推测,从而得出青海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织锦既不是东方文化所特有,也不是西方文化的输入,而是东西方相互交融吸纳的产物,是唐王朝开放自信的对外交流政策中优秀的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美美与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