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1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古建筑历经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月的沉淀,以它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的功能性,体现出了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技艺的高超。本文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研究,介绍古建筑屋顶的起源、构造、作用、样式以及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结合沈阳故宫屋顶的特点,对古建筑屋顶加以阐述。
  【关键词】屋顶;修缮;沈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205-04
  【本文著录格式】王作.浅谈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以沈阳故宫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205-207,210.
  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的古建筑分上中下三段,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中国古建筑屋顶作为整个建筑的最上段,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它经常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在功能上是古建筑最上层能遮风挡雨、排泄积水,并且起覆盖作用的围护构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不但样式愈加丰富、造型更优美、而且极具特色,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随着地域的不同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式样和构造也有所不同,其中以北方官式建筑的屋顶最有代表性。
  一、中国古建筑屋顶概述
  (一)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住在天然的洞穴里。
  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穴居、半穴居的“土穴”,这时候的人类利用地面的断崖挖一个洞,或者在地面上挖一个圆坑,用树枝木棍搭起架棚,上面铺上茅草作为住房,这个时候房屋屋顶还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屋顶,只是人类为了暂避风雨的遮挡物。
  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比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很大进步,这时期房屋建筑的特点是由半地穴式逐步向地面建筑发展,这个时候房屋屋顶就有了雏形,从此以后古建筑屋顶开始发展演变。
  历经漫长的岁月,古建筑屋顶从初得雏形至明清时期的规格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陶瓦开始代替茅草铺贴在屋顶上作为防水材料使用。最初只是在草顶上局部铺贴陶瓦,随着制作陶瓦工艺的成熟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逐步发展为屋顶全部铺贴陶瓦。这代表着屋面材料开始由“茅茨”升级为“瓦屋”,并且传承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秋战国时期讲究建筑的“美轮美奂”,这时候对屋顶的要求不单单只是遮风挡雨了,屋顶装饰开始兴起。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考工记》问世,书上说:“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这表明在战国时,对草屋顶和瓦屋顶的不同坡度处理已有一定的社会性规范。
  汉代的画像、石建筑和陪葬明器上显示出当时屋顶的坡面还是比较平缓的,屋顶举起的高度有限,屋顶的正脊已有升起,屋頂形式多样,多层重楼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这时期的屋顶一改汉代建筑屋顶的沉闷、滞重、不注重人的个性。屋顶的正脊与鸱尾衔接成柔和的曲线,出檐深远,给人以庄重而柔丽的浑然一体之感。北朝的屋顶建筑较为古朴、敦实,南朝的建筑显得纤细轻巧,较为秀美。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扮演着一个承上起下的重要角色。
  隋唐时期,隋代虽短,却是中国古建筑屋顶趋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隋代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飞檐翘角,空灵通透。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屋顶出檐深远、举折和缓,整体看去舒展平远、恢宏富丽、雄浑大气,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配合屋脊两端如弯月形的粗大鸱吻,很好地烘托出唐代建筑不凡的气势。
  宋代的建筑无论在工程技术还是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高峰。这时期的古建筑屋顶坡度较大,屋顶组合穿插错落,高档建筑的屋顶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的剪边装饰。最重要的是北宋崇宁二年颁发施行了由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这本书详细的说明论述了建筑工程做法,它是中国第一本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规范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法式,其中也包括屋顶各个构件的规格和做法。《营造法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从此以后,我国古建筑的创作,基本上均是按照这一个法则。
  元代这个时期由于统治者为蒙古人,所以建筑特点更具特色,元代主流的建筑屋顶采用圆顶形,并且广泛用琉璃装饰,屋面的饰件主要为筒瓦、板瓦、滴水、勾头、当、正脊、垂脊、角脊、正吻、垂兽、仙人、走兽等等。
  明清时期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高峰时期,而且是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整体呈现出形体很简练、细节却更加繁琐的形象。特别是雍正十二年清朝政府颁布了《工程作法则例》,这本书是继宋代《营造法式》之后官方颁布的又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建筑工程专业图书,由此清朝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这时期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
  (二)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构造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屋面、屋脊和承重结构。
  屋面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即为屋面,这一部分面积较大,可以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屋脊是用瓦、砖、灰等材料做成的砌筑物,它是沿着屋面转折处或屋面与墙面、梁架相交处砌筑而成。古建筑屋脊按照位置不同,分别有正脊、垂脊、博脊、戗脊、角脊等。承重结构就是指具有功能意义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很多构件组合起来,承担整个古建筑最上层的重量,并把重量传导给墙或柱,对整个屋顶起到支撑作用。关于中国古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三)中国古建筑屋顶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为木材,而古建筑屋顶正是保护房屋木结构的主要部分。虽然历史后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屋顶的用材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其基本功能还是必须有的。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跟硬山顶一样只有两坡,它的屋顶伸出山墙的外边,木檩在山墙以外露出一截,两边山墙各伸出一部分悬空,因此得名悬山顶。区分硬山顶和悬山顶的方法,就是看山墙处是否有伸出悬空,硬山顶会将山墙紧紧包住。硬山顶和悬山顶都被广泛使用,硬山顶的形制更有利于防火,悬山顶的形制是防水更加有利。从等级上看,悬山顶形制仅高于硬山顶,也同样被普遍应用在民居建筑中,但是在等级比较高的古建筑中还没被应用。
  (三)歇山顶
  歇山顶,宋朝称九脊殿,清朝又名九脊顶。外观看有九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正脊前后两面整坡,左右两个半坡,半坡以上有个区域呈三角形名为山花,山花可以加各种装饰。歇山顶衍生出多种变体的形式,比如四面歇山顶和卷棚歇山顶等,不但丰富了古建屋顶类型,而且增加了数量,彰显了古建筑屋顶形式多变。歇山顶有单檐和重檐,重檐歇山顶等级很高,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北京天安门就是重檐歇山顶。
  除上述几种常见形式屋顶外,还有平顶、勾连搭顶、扇面顶、万字顶、盝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券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屋顶形式。各种形式组合或变化,又可产生出多种屋顶形式,如两个或三个硬、悬山屋顶前后连在一起,可组成“勾连搭”,两个屋顶勾连搭者又叫“一殿一卷”。把两个矩形屋顶横穿在一起,就组成了“十字顶”等。另外,再加上平面上的各种变化以及重檐形式的介入,就使得古建筑屋顶的形式更加丰富。
  三、沈阳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特点
  沈阳故宫是由满族人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 年(后金天命十年),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完整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不同于汉族传统的宫殿,沈阳故宫体现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特点。满族人初建皇宫并不拘泥于汉族传统的建筑等级与形制,更主张实用性和本民族习惯。例如沈阳故宫有两个金銮殿,这两个重要建筑使用等级都很高,但是屋顶等级却不高。   这两座建筑其中一座是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大政殿是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首先攒尖顶等级就不高,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另一座是皇太极时期建造的崇政殿,崇政殿是等级最低的硬山顶建筑。如此应用在全国的古建筑中都少有,究其原因如下:大政殿用攒尖顶是因为满族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帐殿式”本就是其本民族特色,所以皇宫初建,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特色和意图来建造为自己所用的大殿。崇政殿用硬山顶,一是皇太极不想自己的大殿殿顶等级高过父亲,所以用硬山顶;二是满族民居就是硬山顶为主,硬山顶建筑实用性强,更利于保暖、防火等,更符合满族人务实的特点。
  到了乾隆时期,屋顶形式随着汉文化的全面吸收而丰富起来。出现了悬山顶、重檐歇山顶、勾连搭和卷棚式硬山顶,沈阳故宫没有庑殿顶建筑。
  沈阳故宫屋顶的琉璃瓦屋面也极具特色,不同于北京故宫的琉璃瓦屋面,它的特点也是满族与汉族对建筑理解的不同之处。在清代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用绿色琉璃瓦或绿剪边,皇宫和庙宇用黄色琉璃瓦或黄剪边。而沈陽故宫作为皇宫绝大部分是黄琉璃瓦绿剪边(中间黄琉璃瓦,周围镶三陇绿琉璃瓦)。这种做法在关内宫殿建筑中是少见的。文溯阁的屋顶又不同于前者,文溯阁本身是皇家图书馆,防火是很重要的一项功能要求;故采用了色泽凝重清雅的黑琉璃瓦绿剪边(中间为黑琉璃瓦,周围镶三陇绿琉璃瓦)。这种冷色调的渲染,搭配水纹雕饰,表达了一种不要发生火灾的美好意愿。在沈阳故宫中也只有太庙组群的六个建筑物采用了满堂黄琉璃瓦,而非黄琉璃瓦绿剪边,充分显示了建于乾隆年间的太庙遵从了清代“官式”做法要求,显现出了建筑的等级概念。
  四、结语
  中国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古建筑屋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屋顶上的一砖一瓦,都浓缩了古人对生活的敬重。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挖掘出更多的历史信息。同时通过研究学习古建筑屋顶,普及古建筑屋顶知识,提升保护古建筑屋顶意识,让中国的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陈伯超,朴玉顺. 盛京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作(1982-),女,山东,文博中级,研究方向为文物博物、博物馆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土遗址是中华文明发源与演化的最直接的见证者,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但千百年来饱受自然和人类破坏,保存现状堪忧,亟待治理保护。本文以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工程为例,分析讨论几种常见的土遗址病害成因和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保护治理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土遗址保护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禹会村;土遗址;病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土遗址是指以土
【摘要】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非洲孔子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以期使中非教育共同体更具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非教育共同体;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
【摘要】“乡愁”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集体性情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现代性”的印记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因此,在饮食、语言、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方面,都市人和乡村人对于“乡愁”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村落乡愁;都市乡愁;文化表达;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愁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眷恋。随着现
【摘要】明清时期,河湟地区因处于中央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而形成势力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中土司是当地较大的势力之一,并且土司作为边地的上层精英人士长期吸收内地文化因而汉化程度较高,李土司家族便是这样一个显著的例子。忠孝堂《李氏家谱》是李土司家族中东府十二门其中一支的家谱,修订时间在宣统元年(1909年),通过这本家谱中有关宗族法的内容,可以看出清末青海河湟地区宗族法发展较慢的状况以及内陆边地人民对时代变
【摘要】舞蹈《国家的孩子》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三年困难时期”蒙古族牧民受国家嘱托抚养3000名上海孤儿的故事。本文主要通过对舞蹈作品心理式结构、队形调度、动作语言形式要素的分析来探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探索孤儿与草原牧民从相见到相认、相处到相别过程中情绪与情感的表达。  【关键词】队形调度;动作语言;情绪情感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一、述舞蹈作品之内容  舞蹈《国家的
【摘要】自古以来,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元文化汇聚、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最美好的歌曲。本文以《塔克拉马干的鼓声》为例,初步分析新疆各族人民心中的团结之歌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以及西尔扎提·牙合甫导演的一些电影特点。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团结之歌;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摘要】21世纪以来,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如何将区域的音乐研究转化为高校专业音乐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以四川师范大学的《四川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为个案,探讨该课程三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四川民歌的活态传承,并以此为契机,为区域音乐教学课程寻求更好的实施模式。  【关键词】区域音乐教学;四川民歌;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环境的保护与优化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湖北恩施枫香坡侗寨在正在经历传统农耕文明到市场化、资本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以村寨生态、生活、生产空间为切入点,探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宜居環境的困境,提出保护生态空间自然基底促进多元空间融合共生、重塑生活空间人地关系营造当代和谐人居环境、优化生产空间业态结构,塑造集约高效生产性景观的保护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参
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坚强决心,在巍巍太行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铸就了一座丰碑,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主题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
【摘要】红色文化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最中心的部分,革命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传播红色文化的事业中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革命纪念馆传播红色文化的意义,其次就如何提高革命纪念馆宣教实效提了几点建议,期望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一些具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职责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传播红色文化,是革命纪念馆的特殊职责。当前我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