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也有别样的风景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教学目标,结合本年段的学情,中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词语教学和质疑问难。
  如何紧扣课标的学段目标,既强基固本,彰显中年段的特色,又突破千课一面的模式,高效地完成这四项任务?需探寻突围之路,领略别样的风景。
  一、导入新课,意在激趣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到达课未始、兴已浓的佳境。
  1.扣题质疑
  很多课题是文本内容的精华浓缩。紧扣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往往能一下子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知晓明确的学习目标,激活阅读的期待。
  比如针对苏教版第8册“特殊的葬礼”这个课题,学生会提出:“特殊的葬礼”是指一场什么样的葬礼?为什么说它特殊呢?学生质疑出的问题直指文本的核心内容,是教与学的主要目标。
  2.背景链接
  有些文章由于内涵丰富或者离现实遥远,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呈现背景资料,把人物、事件放到广阔的背景中,可以让学生对人和事有深刻的了解。
  在上苏教版第7册《虎门销烟》一文时,我截取了电影《林则徐》中有关虎门销烟的背景片段让学生观看,这样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同时也被林则徐的拳拳爱国之心所感动,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3.导语渲染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就像磁石,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执教苏教版第5册《军神》一课时,我设计的导语是:在十大元帅中,有一位元帅被称为独眼将军,当代的孙武;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运筹帷幄,好谋善断;意志顽强,坚不可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伟大的“军神”。
  二、初读课文,重在感知
  把课文“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1.留足读书时间
  有人做过调查:两课时的教学结束后,抽查学生读课文,能流畅朗读的占1/3,朗读基本正确的占1/3,还有1/3的学生竟然读不通课文。这样的数据令人深思。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要急着赶教学进度,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因而初读课文的环节被虚化了。学生读书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追求读完,不追求读好,遇到拦路虎,就绕道而行,因此读书质量不高。为了提高中年级学生读书的质量,一方面要加强课前预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字字响亮,不错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
  2.变换朗读形式
  如果让学生一遍又一遍机械地朗读课文,学生会产生疲劳与厌倦,教师要变换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着读书的热情。
  通读全文可以自由读,朗读重点段落采取同桌合作读,理清课文脉络,采用默读,检查朗读采用指读、竞赛读、分角色读等。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如有错误,教师应及时纠正到位,不要轻易放过。
  学生读不好,教师还可以范读。范读具有示范性、感染性,便于学生模仿和学习。
  3.明确读书目的
  学生每读一遍课文都应该带着目的去读,这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比如第一遍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第二遍指名读课文,重点纠正字词的读音,指导一些难读句段;第三遍默读,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层次。
  4.理清脉络层次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最简便的方法是找文中的过渡句和总结句,因为过渡句和总结句清楚地表明了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没有过渡句和总结句,可以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
  三、词语教学,新在重组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词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中年级词语教学如何突破固有的机械理解的模式?可以巧妙取舍,重组词语,尝试词串教学。
  1.根据理解词语的方法组串,让词语教学“活”起来
  执教苏教版第8册《蕃茄太阳》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词串教学:
  第一排:盲童忙碌碧空如洗(扣词中重点字理解词语)
  第二排:蔬菜亲戚捐献(结合生活积累理解词语)
  第三排:清脆青翠(通过比较理解词语)
  这样的词串教学,学生不仅捕到了“鱼”,还得到“渔”,提高了解词的能力,词语教学也鲜活起来了。
  2.根据词语描写的对象组串,让词语教学“富”起来
  依据文本的内容,按词语描写的对象归归类,重组词语,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还能初步感悟文中的人、景、物的形象。
  在教学苏教版第8册《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词串教学:
  第一排: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波浪滔滔惊涛骇浪
  第二排:专心致志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如履平地
  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说说脑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把词语想象成画面,不仅感受到了黄河的险恶,而且还感受到了艄公的沉着冷静。这样的词语教学不再孤立,伸出了更长的触角,变得丰富起来了。
  3.根据教学思路组串,让词语教学“厚”起来
  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暗藏了文章的线索,如果教师能把文本解读到位,慧眼识珍珠,巧妙组合,就能赋予它更深刻的内涵。
  在教苏教版第7册《但愿人长久》这课时,我安排了这样的一组词语: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先让学生说说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语提问: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他埋怨什么?后来为什么心里又感到宽慰?这样的词语教学不再枯燥单薄,很有厚度,成为理解文本的抓手和主线,真是独具匠心,妙不可言。
  四、质疑问难,贵在坚持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提出的目标。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起点,也是学生成为阅读主人的开始,遗憾的是这一教学环节常常被教师省略。主要原因是教师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浪费时间,于是越俎代庖,一问到底。
  其实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第二课时细究课文埋下了火种,达到了情韵在胸,绕梁不散的目的;学生主动发问,还反映了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探究,在问与思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再生,为自己的生命给力。
  对于中年级来说,质疑问难要加强方法指导。首先指导学生用什么词语来提问。比如学会用“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词来提问;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捕捉提问的切入点。指导学生从题目、关键词句、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质疑,提出切合文本价值的有效问题来。
  质疑问难之路,虽然有时崎岖坎坷需要导航,有时枝丫纷繁需要归并梳理,但它是学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教师只要坚守,并持之以恒地训练,终究会有花开的一天。
  总之,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虽是山脚,但山脚也有风景,这样的风景浸润着教师的心血,镌刻着教师的智慧,是别样的,是绚丽多姿的。
其他文献
【教学重、难点】  抓住鹰四次撞翻杯子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心情的描写。  【教学设想】  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批——讲——论——填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1.师:上课前,我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蒙古的开国君主是谁吗?  生:①是铁木真。②是
策划人语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视野,慕课、微课等新型的教学形态开始涌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巨大变化,也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如何与教学有效整合,使之成为教学的合作者与推进者,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科素养,还需要我们冷
【小斌的档案】  小斌(化名)是个瘦瘦的小男生,10岁,四年级。小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在班级中属中上水平,并擅长通过心算来解决计算问题,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反应很快。我让他解决“49 67”的问题时,他可以按照“40 60=100,9 7=16,所以100 16=116”的方法很快得出答案,但是换种情境,在乘法或者除法的运算过程中,总是犯一些“粗心”的错误。例如:解决“196÷32”时,他可能会在
新接一年级,学生入校的第一天,我就充分领教了小袁的淘气:学生在楼道里排队,其他班的老师从队伍旁边经过,小袁伸出脚来绊老师,老师说他不能这样,他又推了老师一把,老师摇摇头,无奈地跑来告诉我“我可发现了你们班的一个活宝,够你受的”。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就有数不过来的学生跑过来跟我告,状:前面那个穿红色衣服的男生推我,吐我,踢我。学生彼此还不认识,只能用描述衣服的方式来加以区别。就这样站个队,别的学生几乎
案例背景:  我多次设计并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似乎一次比一次“顺利”,可我却越来越迷惑。解决问题时,学生真的需要列表吗?真的感悟到列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了吗?学生围绕情境图“请你用最简洁的方式整理情境图中的信息”时,方法是多样的,但很少有学生把信息放入图表。因此课堂中,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接受“列表”。当然,通过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能很快地通过列表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摘 要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用与创新的融合,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审视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现状,依然存在系统性不足、综合性不强、创新性不够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涵盖教学体系、教学平台、教学载体、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5个教学要素的系统研究,运用“学习产出”理论,开展“小范围、大幅度”实践教学综合改革,探索了一套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五化”改革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应用到各种实物、模型、图形、图片等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的使用,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直观教具的“数学启发性”成为其一个显著特征。在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教具有时却是一些非数学常规的生活物品,比如太阳帽和领带。这些非常规教具的巧妙使用,使得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与众不同的万千气象。  【案例一】2005年底,华应龙执教
一、提出“块状”探究实验活动命题的由来及理解  课改之前,科学课(常识课、自然课)课堂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灵活性不强,教师可以基本按照教学设计的环节一步一步去做,科学实验也是以分步进行为主,教师容易把握课堂的进程,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应该说是停留在“点”上,那么“块状”就是把可以串联起来的几个实验小活动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探究活动。近年来,“块状”探究实验活动方式也有不少省、市
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体现在数学课堂上,既有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又有教师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关于数学学习内容的互动对话、教师恰当的问题引领等,对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久前,我们同一教研组的三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人教版教材《小数点移动》一课,由于在导入活动中的组织引导过程不同,使教学效果产
【摘要】笔者通过研究“平行”概念的有关上位知识,分析整理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难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多维素材,让学生经历验证平行的过程,并把概念的概括與应用有机融合,多方位刻画概念本质,形成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实践成果。  【关键词】上位知识 概念本质 多维素材  一、“平行”概念本质的认识  大多数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将平行线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