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似层峰赏不尽 情如醇酒意深长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ofu0q84313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捧读《社戏》,小说中淳厚的人情、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平桥村的山水令人陶醉,自然纯朴的风尚叫人感动。平桥村人朴实真挚的情感、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气、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无不溢彩流光,跳动着美的音符,奏响着美的旋律,让人沐浴着美的光辉,享受着美的陶冶。可以说《社戏》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张扬美的经典美文。
  
  (一)行文构思的流动之美
  
  古人云:“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小说的情节只有在离合迭宕、顺逆曲折中展开,才富有情趣,才能扣人心弦、动人心魄,让人感受到美的趣味。本文在情节的安排上貌似平顺,实则逶迤曲折。
  迅哥儿在平桥村第一盼的是到赵庄看戏(顺),由于外祖母和母亲的担心,不准和别人一同去,作者着力地渲染了“我”欲去不能的焦急心情(逆),聪明的双喜以四条理由说服了母亲,故事情节出现了转机,使“我”能陪小伙伴们到赵庄看戏(顺)。这一起一伏的情势,一顺一逆的波动,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情节呈现一种动态美,又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神往,在看戏中,“我”最希望的是看铁头老生翻筋头(顺),可铁头老生似乎嫌客少,不肯显本领给他们看,因而懈怠了(逆);“我”希望看“蛇精”“眺老虎”(顺),但等了许多时都不见(逆)。老旦出场,坐在交椅上唱个不停(逆),将手一抬,我以为她要站起来(顺),不料她又将手放回原来的地方(逆)。作者行文时,将笔法在顺与逆之中交错运用,参差错落,抑扬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十分准确地刻画了“我”当时看戏的心理,丰富了“我”的形象,让故事在流动中体现出一种逆转回环之美。
  
  (二)清新典雅的景物之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正是作者对江南农村生活的热爱,因而江南农村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总关情。作者用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像诗一般清新,如画一样美妙,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蕴含着作者的挚爱之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写意的笔法,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把江南月下的水乡描绘得生动传神,富有诗情画意,仿佛把读者带到了江南农村那片广阔自由的天地,去欣赏那在画上才能见到的仙境,去倾听那婉转、悠扬的横笛,去品味那夹杂在水气中豆麦蕴藻的芬芳,去体验放飞身心、投身大自然的快乐美好……作者刻意渲染一种弥漫美的气息的氛围,彰显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美的熏陶之下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三)自然纯朴的风尚之美
  
  作者笔下外祖母家的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也是一个较少受世俗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纯朴气质的一方“净土”。在这个临海的小衬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和谐与安宁连在一块,这是作者对儿时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幸福回忆,也是对心中理想故乡图景的热情讴歌,可以说平桥村既是“我”的“乐土”又是一方远离尘世喧嚣、详和安宁的“净土”。
  在平桥村,“我”可以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摆脱身心的束缚,获得自由与轻松;可以掘蚯蚓、钓虾、放牛;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享受到优待。这里没有封建礼教的羁绊,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人情之质朴,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那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像香茗一样芳醇,让人回味和留恋。
  
  (四)淳厚如酒的人性之美
  
  小说缺少人物就会像山缺少水一样没有灵性,没有个性化人物的小说又如同白开水一样乏味。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群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的小伙伴,还有淳朴好客的六一公公、慈蔼的祖母、充满关怀的母亲,这些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是招之即来,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纯朴忠厚、平实真诚的美德。
  平桥村不仅仅景色优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衬里的一家之客是公共的,小朋友也因“我”的到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以双喜为代表的伙伴们一个个聪明、活泼、热情,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了却了到赵庄看戏的心愿。阿发主动让大家“偷”自家的罗汉豆,“偷”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他非但不生气,竟还特意送些给“我”吃。他们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了各自性格的塑造。他们纯朴好客,坦荡无私。他们是“真”的代表、“善”的化身、“美”的使者,作者正是通过对一群天使般形象的塑造,来折射人性光辉在自己童年生活中留下的烙印,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社戏》中的美可以说是赏不尽、道不完,那么,作者为何要描绘平桥村美的风尚、美的景色、美的人性?这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其一,人伦亲情忆故乡。鲁迅生于书香门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已融入他的血液之中,故乡的山水之美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田,人生道路上遇上坎坷,历尽艰辛,自然亿及故乡的完美。
  其二,批判现实寻故乡。作者写此文时,正值军阀混乱,社会沉闷,世俗污浊,整个社会一片萧条破败,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对社会的关注、思考、批判之情无法释怀,借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故乡的残破。
  其三,憧憬未来绘故乡。作者虽然对现实不满,但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失望之情,鲁迅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作者所描绘的美丽故乡,折射着作者心中理想的故乡图景,正是作者对理想追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社戏》通过“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社戏》正是一曲故乡之美的颂歌。
  [作者通联:湖北麻城华英学校]
其他文献
王松泉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研究涉足领域最为广泛,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员宿将。在几十年来的教学科研生涯中,独著、主编和参编论著50余部,撰文达千余万字。其中论著《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获中国教育学会论著一等奖、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论著一等奖。2007年,年逾六旬的他又编著了《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语文课程新理论导读》、《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丛书六本,为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深为
中国语文教育的出路何在?是返回传统,还是照搬西方,或者是中西结合?如果是中西结合,又该怎样结合?洪宗礼先生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20多年来所做的探索,为母语教材的编制。也为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笔者以为,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扎根民族土壤    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在学校开设
同在德国留学的师兄要毕业了,我问师兄:“毕业后是不是要回国,工作都有着落了吗?”师兄回答:“是要回国,但还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先毕业了再说吧。”我不由地追问了一句:“为什么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呢?”师兄沉默了一会才说:“大学时候所选的专业和自己一开始设想的不一样,所以将就着,就这么一步步从本科走到硕士,又到了博士……”以和父母闹僵为代价换来的专业,竟然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所选专业和自己一开始的设想不一样
2012年,在中国滑雪协会、大学生体育协会滑雪分会的支持下,北大雪协与清华、北京联合大学、交大、北航、外经贸等共8所高校组建成北京高校滑雪协会联盟。成为目前全中国唯一一个省级学生滑雪社团。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2016年雪季,联盟向渔阳、怀北、多乐美地等滑雪场输送大学生滑雪人次多达800余次、输送高级教练10人、雪场志愿者86人次,连续三年累计向各大雪场输送21000余人次,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
一、建构式新课堂的内涵  建构式新课堂是学生在展示预习成果,展示提出的自学疑问,闪现出来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关注生命”的感受、体验与发展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的质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信力等综合素质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与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旧课堂有本质的区别。  二、建构式语文生态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1.
此时,我只是想起一些质感的词藻  溶尽了我削皮锉骨的呻吟  并允许我躲藏  与披荆斩棘无关  与似水流年也无关  仅仅是为了躲藏  螺旋纹的房子在夜里翻卷起浪花  与陷进来的星星一起  不存在挣扎,我的自由  我的领悟,已证明过  月光下的大地  那么白  仿佛一切都停止了  喧嚣声都停止了  道路被放空  路燈撑着的光亮  是另类的漂泊  而寂静在慢慢填充到  那些楼影和树影,还有我  像身旁止
很长时间以来,诗人沙马奔走在极端贫困的边缘。有一阵子被查出病症,经常去医院,承受肉体痛苦和昂贵的医疗费。“月光下,我手拿一包药物/弯着腰,穿过闲散的面孔回家/与疾病周旋这么多年/仿佛一次次的战争与和平”(《药物与疾病》),描述的正是这种状况。后来夫妻俩皆失去工作,还要抚养儿子,并尽可能让他上好一点的学校。问题是,诗人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养家糊口谈何容易!在这种困境中,且不说写诗,即便是谈诗,都成了一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作品描写了王子猷在弟弟子敬去世后独特的悼念方式。对其主题的解读,《教学参考书》从人伦之情的角度,认为其主题是:表现了子猷对子敬的深厚情谊。  这种单一化的阐释,淡化甚至忽视了文章其他人文底蕴的开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多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文章解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如接受美学所论述的那样,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着意义上的空白和不
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当然绕不开“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教师用书》),但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联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学生便能迅速并且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  可是,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理解主旨阶段,阅读教学恐怕会陷入“教教材”的泥沼,其单调平滑、机械化操作,会败坏学生的阅读口味,让学生逐渐远离文学经典,远离语文课堂。《病梅馆记》反映了封建社会压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