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中体悟阅读教学的价值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t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阅读者对文本的吸纳、认同、质疑、重建行为,是基于生命多样性的阅读主体和创作主体间的心灵沟通,也是基于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生命交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话。但是,对话不是漫话。对话不同于漫话的,就在于对话活动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和实现目标的客观时效性。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景,难掩其背后的萧条与沉寂。“你读他读大家读”不能说明学生真正经历了阅读并学会了阅读;“你说他说大家说”不能证明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读有所悟;“你好他好大家好”也不是对语文学习恰如其分的有益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又言: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无论学生的见解、体验多么独特,在“多元化”的解读之上,还需有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准则的认识。而这是须教师的“引领”和启发方能得以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具有不同程度的“真理”“规律”的成份,甚至达成一致。缺乏“引领”的阅读对话势必导致工具性的丧失和人文性的偏差,缺乏“引领”的阅读对话必然导致对话“有效性”的降低而流于媚俗、浮光掠影、隔靴搔痒。
  对话的要领是“发现”。语文课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便是于阅读中发现生活、发现情感、发现智慧的碰撞与生成。所以,有效的阅读对话也就是有效的阅读发现。“发现”绝不可能靠单纯的“读”,也不可能靠一味的“讲”,或廉价的赏识获得。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基础的“发现”往往会流于肤浅或是偏见。今天的语文课堂,错误的发现与纠正似乎更多地倾向于让学生去完成,其实在透过“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另一面来看,这是教学资源的无故浪费,也是对“主体尊重”的认识错位。老师一两句点拨而已的事情,却为了“尊重主体”而费尽周折,让对话活动在琐碎的正音、正字等浅层次的语文学习中作无谓纠缠。更有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学生在交流“发现”收获的时候,那么多的语感缺陷也同时呈现于课堂对话之中,老师却对此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能及时地进行语感指导和训练。好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凌驾于课堂之上的别一样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教学资源。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可我们却要么进行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要么进行所谓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传递行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错误与偏差的时候,其实质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了“愤”“悱”状态。如果老师不“启”、不“发”,学生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对话。由于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与统一,致使学生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发现时产生更多的矛盾——为什么现在是对的而在以后却又错了?“对话”可以不分优劣但一定存有是非!纠正一种“发现”往往比形成一种“发现”困难得多。更何况学生在对话发现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学习形成语言的任务。所以,要引领有效的阅读对话,教师须对文本进行再阅读、再加工、再创造,不应过分依赖于“书读百遍”,期待“其义自见”。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应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于每一节课,溶解于师生、生生的互动对话“发现”之中。讲解、点拨、归纳、深化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发现”,进行更有效的“对话”。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几十字的课文,何等恬美,何等宁静!蕴蓄了多么沉甸甸的情愫?学生能进入这样优美的境界吗?能感受其中浓得化不开的人文情怀吗?对语言文字的机械剖解无异于煮鹤焚琴!“美美地”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得于心”。老师应努力地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美”的经验去观照熟睡了的大海,赋予大海以母亲的情怀,赋予“风儿”“浪儿”以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赋予“月亮”“星星”以爱的情结……语文的阅读就应是在这样的欣赏人情、感受亲情、付出真情的审美状态下进行自主的、自由的对话。也应在这样的对话之中,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文的有机体。
  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循文明像,披文入情”,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生活、发现情感、发现自己、发现他人。在充满生命情韵的语文阅读之中得其言、悟其情、冶其性,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理想的人性,这是语文课程改革走向精彩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童谣是儿童中广为传唱的歌谣,它反映了儿童真实的生活方式,是映照儿童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一面镜子。近年来,“新童谣”在校园内外着实火了一把,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将童谣唱得酣畅,唱得淋漓,唱得声情并茂。本文试图从解读当前校园中流行的“新童谣”入手,窥见学生文化及其成因,进而探讨教育者应该如何对待“校园新童谣”及其中蕴含的学生文化。    一、 “校园新童谣”的解读    校园新童谣的组成并不单一,有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40分钟课堂内,关注学生的语基训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
泉州第九中学创办于1992年秋,学校位于泉州中心市区,是一所地理位置、人文环境优越的达标完全中学校。学校现占地面积33806.98m^2,建筑面积30888m^2。校园布局合理,现有高中、初中
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  为儿童架起图书的桥梁,促进儿童阅读,引领儿童成长,既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光荣职责,也是家长的责任所在。但是,在读书指导方面,很多家长却茫然失措,找不到具体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指导孩子进行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我们的家長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指导孩子扩大阅读视野  家长要为孩子购买种类多样的图书,经常鼓励孩子们像蜜蜂采花蜜一样,主动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
生物质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能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物质能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阐述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财税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通过与国外
语文教学如何告别零敲碎打,真正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走进文本呢?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的体会,探索用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以问题引领学生自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的重点从表面转到内在,对语文学习要求不仅仅是了解阅读的基本内容,还要学生了解其内在的实质,即学生要进行深度阅读。对于小学这个语文阅读比较重要的阶段,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加强学生阅读的能力。而且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便可以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从而更加容易去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这样,语文能力才算是真正有了提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群文阅读的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学生干部→小组长→学生,典型的“一元化”领导。这种管理讲压服,不讲信服;重权威,忽视民主。因此,管理结果是:学生表面应承敷衍,内心对立、逆反,失去教育认
这学期,鉴于教师的流动机制,我交流到了一所乡镇学校工作。  我担任的是四五年级科学教学工作,第一次进入这个学校的班级上课,我先自我介绍了一下:“我是从方洲小学过来的老师,以后由我来和大家一起上科学课,你们喜欢科学课吗?”我理所当然的以为学生会大声的回答“喜欢——”可只有几个学生轻声说了句喜欢,其他同学都保持沉默,我有点诧异。一节课下来,学生端坐了一节课,课堂纪律特别好,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班级,我有点
【摘 要】  低年级正是学生识字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需要掌握的常用汉字有1600—1800个。面对这么多的常用汉字,教师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够让学生有效积累。教师如何把握汉字特点,绽放识字教学魅力?本文将结合具体教材和实践分析,从观察图画、动作演示、结合生活、课堂活动等方面来浅要分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  识字教学 低年级 策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