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传统束缚 寻找别样精彩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课走进了“惯性化”的怪圈。新课标中提出“个性化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少一些概念化的惯性朗读、惯性语言,多一些自主化的情感收获。
  关键词 个性化 惯性朗读 惯性语言 框架式
  
  “这样的语文第一课时我不备课也会上:第一步,出示课题,说说与课题作者相关的内容;第二步,读读课文,讲讲课文中的生字;第三步,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分分段。学生也早就摸清了你的老三步,早就做好了充分的‘预习’,一节课当然顺顺利利,精彩纷呈。”这是一位从事数学教学的校长在听完一节语文课后的评价。确实,第一课时走进了这样的“怪圈”,仿佛已形成了模式,备课不过是准备写好生字的黑板,了解一下课文出处、作者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个性化的阅读”这个概念,给了我颇深的启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当然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传统的习惯、世俗的道德,来代替约束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少一些概念化的惯性朗读
  
  朗读,可以说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对文本体悟的主要手段与方式。这一点在新课程背景下已毫无疑问地达成共识。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在阅读教学中形成了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总要先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感情或者什么语气来读。于是乎,在课堂上出现了种种说法:用矛盾的感情读,用陶醉的感情读,用孤独寂寞的感情读,用意味深长的语气读……经常在一些公开课上,能听到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是一个学生起来读是这个调,10个学生起来读还是这个调,似乎连摇头晃脑的动作都是一致的,就难免觉得过于整齐划一了。朗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过程,怎可能每个学生的解读都是一样呢?怎可能不同文章的解读都是相同的调子呢?在语文课堂上怎少得了个性的朗读,怎能不分叙事、说明、议论,不分快乐、悲伤、委屈,而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那么摇头晃脑地“深情”呢?感情是学生受到课文感染之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感情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光靠几个孤零零的概念,更不是靠老师生硬的指令来调控和强加的。与其强加指令,不如花些精力帮助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的感情。在朗读指导中去除一些机械的训练,减少一些蓄意的雕刻,尊重学生自己的体悟,真正让学生的朗读来反映他们对文字的个性解读。
  
  二、少一些格式化的惯性语言
  
  “格式化的惯性语言”不是学生的独特感悟,不是他们真正情感上的宣泄,只是他们有过这样的经验,知道这是歌颂母亲的,从而把已有的情感经验、已有的感性话语功利性地往上套而已。只是惯性阅读的产物而已。而这样的课堂还不在少数:听到过描写景色的阅读,天总是那么蓝,云总是那么白,水总是清澈见底听到过写人的阅读,母亲总是慈爱善良的化身,父亲总是那么严厉,英雄总那么坚贞不屈,孩子总是天真活泼;听到过写物的课堂,夕阳总是绚丽壮观,月光总是清幽迷人。这其中到底有多少真正是学生情到深处的产物呢?而这种惯性语言,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惯”出来的,学生课堂上呈现的很多东西,包括学生的语言,归根结底是教师平时课堂内涵的一种真实的体现。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才是点燃学生思绪的导火线。真正带学生走入文字中去,品出文章表达的思想,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味道,从而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的感情才会与文本、作者、文字碰撞出火花,学生才会有感而发。
  
  三、少一些框架式的思想雕琢
  
  长久以来的语文教学,一直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难统一的矛盾,同时一些传统的道德观的雕琢痕迹太过浓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学生,甚至教师也常常会走进有太多道德思想束缚的框架中。经常会在语文课堂中听到用一句话评价主人公或者对主人公说一句话之类的练习,毫不意外地在《钱学森》中听到学生说:“钱学森,你真了不起,我也要像你一样热爱祖国,长大为祖国作贡献!”;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听到学生说:“叶欣,你真伟大,在死亡面前你毫不畏惧!”都是口号式的语言,敷衍式的情感,感觉千篇一律,只需顺着惯性,顺着框架,一路教师能导,学生能说地走到底。可是这样的阅读到底有多少思维的容量,能引发多少阅读的思考,给予了多少情感的收获,这样的阅读能真正称为有实效性的阅读吗?恐怕很难令人信服。语文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是一种阅读的新思想,是打破惯性道德框架的束缚,在教师层面上来说,更是逃脱传统观念的新理念,正如某特级教师所说的:“所有的思想都是诗。”“学生凝神屏息,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或许这才是语文课所追求的境界吧。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要授予学生的是一种思维的习惯,而非习惯性思维;教师要引导的是全面的思想,而非习惯性思想;这种阅读教学才真正称得上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而非“惯性阅读”。只有当教师摆脱这种传统的束缚,走出惯性的课堂,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新课堂,找到思维的源泉,让课堂焕发别样的风情。
其他文献
摘要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所决定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关键词 体育 素质教育 健康 意志 体质 思维 习惯    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社会,由于
一、针对文本理解的话题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营造的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新课程标准要
“爱”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爱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爱上语文;“趣”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动力,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思”让
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郭沫若同志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自主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教师的责任在于创设工作条件,点播、引导、鼓
摘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余地。课堂效率的提高与教育评价也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效率 教学手段 学习环境 思考空间 师生关系    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
语文承担着阅读教学的重任,它灵动、玄妙、深邃,它让人游弋于历史的长河不知倦,让人穿过诗谷、越过词峡、掠过文峰不知累.语文阅读让人聪颖,让人充盈,让人智慧.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
摘要 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美术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 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兴趣 想象力 审美能力 备课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