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这些年:从白色恐怖到绿色恐怖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一直生活在恐怖之中,不是白的,就是绿的。虽然“白色恐怖”已成历史名词,但民进党上台后,执迷于“泛政治”思维,不断撕裂族群,又构造出“绿色恐怖”。随着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赢得“大选”,台湾政治“恐怖”或将越来越绿。
  “白色恐怖”究竟有多恐怖
  “白色恐怖”在台湾长达38年,是指自1949年国民政府自大陆撤到台湾颁布戒严令,至1991年台湾当局废除惩治叛乱条例为止,台湾当局实施特务高压统治期间,所发生的政治整肃案件。
  种下白色恐怖的种子,是“二二八事件”。1947年,台北市民因为一场私烟查缉案,在当时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抗议,却遭卫兵扫射,死伤无数,引起了各地的军民冲突,很快从台北市蔓延全台,并累积了极深的民怨。彼时国军在内战中需要大量资源,使台湾内部发生严重的缺粮现象,引起民众不满及恐慌,让原本就朴实的生活更加辛苦,也由于国共内战,国民政府接手台湾后,无力、无识着手恢复岛内生产力,造成看得到接收、看不到安定的落差感。
  由于“二二八事件”造成了左派势力在台湾壮大,被称为“红色力量”(社会主义),在大量军人、官员迁台后,发现认同红色政府的民众为数不少,且因累积的怨恨带有威胁性,透过二次戒严的措施,让台湾正式进入“白色恐怖”时期。
  其实,在当时的政治角度来看,是为了保全最后一块弹丸之地,但在相关规定颁布后,执行层面上对于只要反对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便进行肃清、钳制,甚至任意冠上叛乱罪名,在台湾各地滥捕、滥杀,直到1987年宣布解严。
  据了解,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涉及“匪谍”、“叛乱”、“台独”等罪名的政治案件,首先由情治机构——包括“国防部”保密局(“国防部”军事情报局)、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台湾警备总司令部)保安处,以及调查局等单位——负责逮捕与侦讯;接着由军方——台湾省保安司令部军法处——负责起诉与审判。绝大部分案件都是秘密审判。轻者判三年感训监禁,次者判五至十五年徒刑,重者判无期徒刑或死刑。
  大致而言,1950年代是“白色恐怖”抓人最多的时期,尤以1950-1953年最为密集,其后政治案件逐渐减少。1950年代的政治整肃案件以“匪谍”案居多,主要对象是所谓的左翼人士,初期更以共产分子及中共地下组织成员居多,当时的口号是“杀绝朱毛匪帮”、“检举匪谍人人有责”、“匪谍就在你身边”、“枪毙共产党”等,在这样的对立基础上,让“白色恐怖”的序幕有了正当性;进入1960年代后,案件总量锐减,“匪谍”案数量也大幅下降,日渐增多的是“台独”案件。
  “绿色恐怖”不是将来时是进行时
  这段被称为“白色恐怖”的历史经历至今都在台湾人心中难以磨灭,并逐渐成为绿营攻讦国民党的原罪。而今“二二八事件”已过去69年,“白色恐怖”也过去了将近30年,台湾的政治天空也绿了又蓝,蓝了又绿。
  特别是2016年“大选”之后,蔡英文获56.12%得票率,“立法院”过半数的68席“立委”加上时代力量5席,民进党及泛绿政团获得前所未有的完全执政优势,从地方到中央都是绿油油的一片。“立院”开议后,民进党随即成立“转型正义工作小组”,提出不少争议性极强的修法及立法提案,矛头直指国民党。
  前国民党“立委”蔡正元把“废国父遗像”、“纪念郑南榕”和“二二八禁言”当成是“新三宝主义”,另一前国民党“立委”邱毅更是直接指出,绿营所有这些行为都指向一个目标,就是“文化台独”,呼吁民进党“别借着‘转型正义’搞文化大革命,搞‘绿色恐怖’”。
  其实何须等到“5·20”民进党正式执政,对于台湾来说,“绿色恐怖”已经不是将来时,而是进行时。
  回顾民进党执政的县市,屏东县黑心炼油长达5年,地方所属机关不查不抓,还在中央机关发函时私下泄密通报厂商;台南市的北海黑心油,检察机关三度通知迟迟未下架,延误至少半个月;嘉义县经两次检举,虚耗四年,多座毒油槽,也查无所悉。
  台南市囊括了全台登革热的九成病例,市长不但支持度依旧第一,媒体甚至还把矛头对准“中央政府”。
  前年的高雄气爆如出一辙,高雄市政府在气爆前几个小时,屡次忽视民众反应,最后酿祸。
  彼时怎不见绿营人士站出来呼喊“黑箱作业”、公平正义?更不提绿营对媒体的操控,所谓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又在何处?
  而反观此次“大选”,因民进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这在一个民主社会的多元化下,只有刻意约束,选择性操作才有办法展现,每次发言不外乎就是“民意基础”、“建立机制”,“台湾的前途要由2300万人来决定”的空心论调来回应,全党上下完全贯彻以胜选为目标的策略,选前两国论版的“两岸服务贸易监督条例”喊得多强硬,选赢后却说窒碍难行,这不就是透过民粹来欺骗民众的选票吗?
  民进党“去孙中山化”绝非好事
  前不久,台湾“立法院”开议,民进党“立委”高志鹏便提案修正“国旗与国徽法”、“总统宣誓条例”等,表示孙中山先生是被刻意神格化,是“党国遗毒”,并提到孙中山先生是不是台湾2300万人的“国父”还有待讨论,引起轩然大波。
  记得2004年“前总统”陈水扁还公开表示,孙中山就是“中华民国”国父,创建“中华民国”的事实不容抹杀,“中华民国”与台湾的连结关系,毫无争议,不容扭曲及抹黑。而今因为时空背景的不同,所以历史都可以改写?
  有专家指出,民进党“去孙中山化”的主张会极大破坏两岸现状。一旦民进党未来实质加以推动,则政治后果无疑会相当严重。一个影响是对于台湾岛内的政局有重大影响。“去孙中山化”不但是牵动台湾民意敏感神经的重大议题,而且也会使台湾蓝绿冲突升级,非但不能实现台湾政治和解,反而会加速蓝绿对立情势,即便民进党目前处于绝对优势执政之位置,但台湾社会内部的分裂与对立如果持续加大,对于执政党而言也绝非好事。
  如酒店的旋转门不断摆动、绕圈的民进党蔡主席,也分别在2月24日国台办回应此事的前后,说法有不同的差异,回应前表示:“这是转型正义、面对历史”,回应后认为有重大争议,让更多人一起讨论,这样面对选择性问题的空心、暧昧的说法,会让台湾社会面临重大的危机。因为当权者有计划性地玩两面手法,让整个社会指鹿为马的网络霸凌层出不穷,逢中必反,创造对立,玩弄意识形态,或许这与“白色恐怖”的血腥程度无法相比,但影响的层面却超过了“白色恐怖”。
  距离“5·20”还有两个月,“绿色恐怖”却已经開始在台湾蔓延深入:新科“立委”江永昌像个地方议员一样跋扈地质问张善政“院长”是否认识他;时代力量为了进入“特定委员会”大动作呼吁民进党让贤;民进党不分区第一名的吴焜裕“委员”全程以台语质询,也不管别人能不能听懂;泛绿竟联署提案废除红十字会法,等于要把这个长期投入公益、灾难时发挥力量的人民团体革除,就只因属性较偏蓝;陈其迈提案,要在《“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例》中增订处罚条款,凡是扭曲或粉饰“二二八”历史真相,羞辱受难者及其家属者,将处以刑责!
  这样的民粹作为,真的是点亮台湾的新未来吗?
  到底是谁在撕裂台湾
  一个号称以民生人权、社会福利为圭臬的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把经济搞好、贸易开放、增加财源,而目前台湾整体出口经济“连11黑”、连续7个月两位数的衰败。执政后,民进党需要面对许多艰难的问题:年金改革、健保基金问题、大型都市更新、能源用电、独派逼宫、外交问题、经济开放与否、完全没有人口红利、市场快速萎缩、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对于党产的清算……等等。
  但尚未执政的民进党便任由“立法委员”提出去中山化、去国民党化的意识形态批斗对立,不由得让人担心透过反服贸、反亚投行、反课纲微调甚至反“习马会”的独绿人士,会让台湾民众见识到“绿色恐怖”的本质。
  有专家指出,“绿色恐怖”开始与民粹一唱一和,更像是之前操作族群对立政治手腕的变种。也有人不无忧虑地说,69年过去了,“二二八”事件早已异化为政治斗争之工具,而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种种事实和真相,反而少人关心少人问了。每当选举到来,“二二八”事件就必然占据媒体版面,成为绿营追杀蓝营的主要话题之一,结果是助推族群对立成为“台湾社会之癌”。家和才能万事兴,族群撕裂最负面而直接的影响,就是台湾竞争力的逐渐流失。在悲剧阴影下煽风点火的民进党,反而获益最大,颇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
  距离“大选”结束已经满月了,是欣欣向荣的愿景,还是“台独”意识形态的蚕食鲸吞,对于善于拔草测风向的民进党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台湾民众已渐渐感受到台湾的政治“恐怖”或将越来越绿。
  (观察者网2016.02.28、《人民政协报》2016.02.27)
其他文献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这也是“工匠精神”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報告。自古“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制造业的发展事关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当下,提“工匠精神”正当其时。
期刊
养老金上调约6.5%。2016年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并向退休较早、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企业退休人员适当倾斜。以北京为例,自2015年起,平均养老金水平已经提高到3355元/月。那么,政策一旦实施,收入会增加好几百元。  城乡低保人均补助分别提高5%和8%。政府将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養等制度,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
期刊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全面推开“营改增”,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显著减轻企业税负。在这一改革推动下,不仅企业负担会减轻,整个国民经济也将会因為企业更具活力而受益。与此同时,短期内总体财政收入的减少、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也将成为税收和财政制度的新一轮改革契机。
期刊
许多人内心对房子的理解,早就已经超出了居住场所,而到达心理层面。在无意识中,回到房子里就好像回到被照顾的那种状态:安定的,满足的。  最近看到一个笑话:有人从股市套现,去买房;有人卖了房子,去股市抄底。两群人擦肩而过,心里默默鄙视下对方,骂一句“傻X”。  确实,2016年开始,忽然之间房产市场大热,又到全民讨论房子的时候了。其实,房子的事,一直没有在人群中冷过。为什么国人如此热衷买房子?  买房
期刊
曾经产量位居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如今被越来越多的质疑。一方面是钢铁、煤炭等行业严重产能过剩、一方面却是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还在吗?  国际竞争力还在吗  《日本经济新闻》2月18日刊文指出,在欧美日日常消费品市场上,随着跨国企业在越南、印度等新兴国家开设生产基地或委托当地生产后返销欧美日市场的产品增加,“中国制造”的地位相对下滑。  如美国的服装进口市场中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2010
期刊
如今,德国等发达国家把新工业革命的焦点汇聚在了智能制造上。而近年来,越南等新兴制造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承接了全球低端制造业的转移。面临这种“前堵后追”的挤压之势,为打造“中国制造”新的竞争优势,智能制造被列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重塑商业模式  对工业自动化颇有研究的水月创投合伙人兼总裁阚雷用“工业4.0的六重天”对智能制造的商业模式创新力作了形象的描述。  首先,智能生产能够
期刊
尽管工业时代到来后,匠艺活动就开始式微,“工匠精神”仍在当今世界留存和发展,并成就了不少国家品牌的名声。  “工匠精神”,德企百年成就的“钥匙”  西门子、奔驰、博世……在德国,有很多百年工业家族,3月7日,这个家族迎来一位新成员宝马。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特质,即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现代化大生产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让德国百年
期刊
作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养老已经成为中国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更何况,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时候就抢先撞线。“未富先老”意味着社会能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各方面的准备也不够。摆在人们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是: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在经济社会发展尚不发达的今天,谁来养活如此众多的老年人?  “独子养老”时代,“致富”还是“养老”? 
期刊
实际上,财税制度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政府税收、财政预算、财政支出和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生活的到底有何关系?  市民阶层没有培育起来  企业家宗庆后曾呼吁提高老百姓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社保费用负担,培育中产阶层。那么,现在的税负是否影响了中产阶层的培育?  对此,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表示,中国的中产阶层没有真正地成长起来。这些年,我们经过了一个工业化前半期高增长的阶段,我们经常很自
期刊
“银发浪潮”来势汹汹,“倒金字塔形”養老困境亟需破解;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孩子安全谁来保护?为人子女如何尽孝让父母安度晚年,为人父母如何抚养孩子,给他们一个纯净安宁的成长环境,渐成社会中坚力量一肩担两头,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焦虑考验着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