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教育理念视域下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wfz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理解文本,探寻语言文字背后的魅力,最终让学生得出自己对文本的感知,提升语文素养。在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中,部分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而以自身的意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反以新奇热闹的组织形式妨碍学生的深入思考;不珍视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却以模式化的套话代替学生的“心里话”。新语文教育思想强调语文教学要弘扬真实、自由的人文精神,突破文本解读的无度化倾向和模式化思维,回归中华民族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吟悟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新语文教育思想的文本解读观
  在《“新语文教育”论纲》一文,韩军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新语文教育”思想。“新语文教育”思想是立足于语文教育哲学高度进行的探讨,是针对当今语文教学中的弊病所提出的创想,可以总结概括为:一、二、三、六。“一”指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二”的内涵是两个回归,即回归“五四”时期崇尚真实、自由的传统,回归中华民族语文教育的根本方法。“三”包括三个警惕,警惕政治对语文教育、师生思想的异化;警惕现代工业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异化;警惕后现代商业对师生精神的异化。“六”则涵盖了新语文教育思想的六大理念:“真实自由,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举一反三,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基于以上内涵,韩军的文本解读观念由此生发,讲求语文阅读教学须根植于文本。
  文道观:根植于文本。与传统语文教育不同的是,新语文教育旨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韩军在《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一文中谈道:“文就是道”。语言文字深深地凝结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语文教材是整个民族优秀语言文字作品的集合。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语文教育终归是语言文字的教育,想要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教师须得具备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正如“推”与“敲”的运用,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文本时,须得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在阅读《雷雨》时,不能只关注到人物的恩怨,故事的走向,而忽视了文本给读者的暗示,无法逃脱的“周天”,“周而复始”的命运。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它所蕴含的“道”,“道”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存在。提倡“文就是道”,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语文教师脱离文本、脱离语言文字的错误教学倾向 。
  人文性:情感的流溢。在《背影》一文的解读中,韩老师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生命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韩老师能够挣脱传统“父子情深”的解读,使对《背影》的解读上升到生命的高度,具有哲学意味,从解读上讲是细致而深入的。由解读文本的思路分析可知,韩老师更倾向于从文本的语言、细节和语境为突破口,关注词语的含义,品味关键的词句,填补文中未尽之言,挖掘文本深层次的矛盾。韩军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诚然是做得很细致,但是学界对他的文本解读方式仍有很大的争议。韩老师提出的新语文教育观倡导人文精神,于是他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就比较关注“人文”类的内容,常会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解读,却忽视了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分析,忽视了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语文味:境界的创生。当代语文教育家程少堂指出课堂的“语文味”是由师生共同建构而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前提,语文味的建构绝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在《登高》一课中,韩军先用叙事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凄冷悲凉的情景,又以自身的范读给学生创设了课堂氛围,再以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思维,最后以细致入微的分析让学生感悟诗歌的言语之美。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促悟,通過范读、自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通过紧扣文本,分析意象的方式,解读诗人内心的愁苦。韩老师的解读思路清晰,设计富有巧思,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些许瑕疵。李八一从弗兰德互动分析的角度对韩军的《登高》一课做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教师的讲授时间最多,达到145次;其次是学生的表演朗读,8次。”从数据上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教师的持续讲授时间和朗读表演时间都远大于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所用时间,师生“共生互学”的理念并没有一以贯之,课堂上所谓的“语文味”大多是韩老师一人营造,学生的参与甚少。
  新教育视域下文本解读实践
  韩军所倡导的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过‘语言’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韩军对文本解读的落实是以文本语言为基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采用多种方式糅合的解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实践。
  以语言为中心,感知文本韵味。文学作品的“情感”与“意境”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语言文字是解读文本的重要依据,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背影》一课中,韩老师对文中的语言进行了剖析。透过“蹒跚”“慢慢”“探身”“攀”等词,他引导学生领悟出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个信息——父亲老了,父母给予子女生命,扶持子女成长壮大,而他们自己的生命却如同沙漏一般,逐渐消逝。继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正如韩军所说:“不懂生与死,何解父与子!”如果亲人的长寿、康健不能使人快乐,亲人的病痛、离世不能使人悲痛,那就不能算是有亲情。韩老师的解读不仅唤醒了朱自清内心被生活琐事所遮蔽的人间真爱,也唤起了学生对生命的观察,感受生命的脆弱。从创新角度来看,他将文本语言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文中的词句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突破传统观念上对《背影》主题的定义,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是一种全新的解读思路。
  从细节处突破,体会文中情感。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韩军由“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进行突破,围绕杨绛与老王是如何的“幸”与“不幸”展开,从两人的身份、时运、婚姻、住房、层次、寿命等十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对比,引发学生对杨绛与老王命运的回看,也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杨绛先生并非如她自己所说的那般“幸运”,同处动荡不安的时代,她也经历了很多风雨,反观老王则是不幸中的不幸,由此学生得出更为精准的结论——“不幸之中相对有幸”的人对“不幸中更不幸”的人感到愧怍。从文本解读的方式来看,韩军倾向于联系作者所处社会背景,解读文本内涵,在解读过程中也始终立足文本的细节,为的都是引发学生对“愧怍”情感更为深层、更为丰富的认识,这展现了韩老师细腻的心思和缜密的设计。
  在语境中思考,探寻语义内涵。相同的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正如韩军在讲授《雷雨》一课中对“周”字的解读。“周”代表着“周朴园”“周家”,是侍萍口中的“天、命”,也是侍萍 30 年后重返周家的“周而复始”,还是周朴园、周萍与鲁大海中的“周旋”。鲁侍萍在离开周家30年之后,又鬼使神差地回到周家,尽管她有强烈的愿望想远离周家,但是怎么也不能挣脱命运的枷锁。正如韩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所画的锁链,冥冥之中仿佛也有一个锁链,一个更大的“周”,将侍萍与周家牢牢地锁死。这种周而复始的难以逃脱的天命,对世间许多神秘事物的向往,也正是曹禺想要透过《雷雨》这部作品传达出来的东西。原本虚无缥缈的天命是很难被学生读到甚至理解的,但韩军以“周”字为着力点,通过一系列读与悟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探寻“周”的内涵,在不同语境中解读“周”字,既阐述了具体人物,又厘清了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物命运,可谓是一举多得。这种解读方法看似新奇,但却是立足于文本,建立在学生阅读体验之上的自然情感流露。
  新教育理念下的文本解读方式是破除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有效地纠正解读文本过程中浅表化、无度化、模式化的弊病。从漫长的语文教育理论发展历程来看,新语文教育理念作为一个新事物,其成长和发展必然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能够解决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有所疏漏的现象,因此,要对其批判地看待和理性地借鉴。
  作者系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9级学科教育语文硕士研究生在读
其他文献
2016年,中信出版集团旗下的新思文化正式推出“开放历史”系列丛书,打造了一批高品质历史读本,广受读者好评。四年过去,丛书已出版至30余册,回顾这批致力于帮助读者“以更宽广的脉络去理解世界”的精品书籍,来自美国著名历史學家安德鲁·戈登(Andrew Gordon)的巨著《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凭借亮眼的市场表现与如潮的读者好评,无可争议地成为本套丛书中的“第一杰作”。在历史学界,长期
期刊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是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根本途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流的文明古国,其阅读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数字时代的到来,阅读的对象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阅读正逐渐成为当代国民的阅读主流。而新媒介环境下的数字阅读在极大满足“快餐”时代国民阅读需求的同时也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在此背景下,总结新媒介环境中数字阅读
期刊
在如今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媒体行业逐渐衍生出诸多类型的新媒体产品,这些新媒体产品在多样化媒介融合的趋势中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融媒体发展的趋势与背景下,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模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其以快捷方便的阅读形式而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并且其与传统风格的纸质阅读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融合的新阅读模式,从而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阅
期刊
读写素养是语言类学科的重要培养任务,同时也是其他学科的认知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到2030年,确保所有青年和绝大部分成年人实现读写和计算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素养视角也正在拓宽。作为我国母语教育的语文学科也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技术,践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多重读写教育观为我国语文课外阅读提供了崭新视角。文章从
期刊
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人们对阅读的关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对学生的培养来说,阅读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研究全民阅读背景下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分析当前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建设的现状,深入研究相关措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全民阅读背景下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英语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而英语阅读能力更是凸显学生英语能力的
期刊
我的奶奶戎冠秀,于1897年农历9月29日出生在河北平山县杨树壕村。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下盘松村妇救会会长、乡妇救会委员、平山县平山团地下党妇救会主任,地下情报战站站长。在艰苦的抗战环境和残酷的对敌斗争中,她率先垂范积极带领妇女拥军支前、坚壁清野,多次不顾生命安危救护八路军伤员,带头送子参军。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上,被授予“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同年,在晋察冀边区
期刊
在互联网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逐渐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和谐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以期在多样化媒体的交融中实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1+1>2”的效果。在如此发展态势下,融媒体经济应运而生。融媒体时代表现了各种媒介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发展趋势,是媒体中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在这种媒介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不仅仅依赖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而更多的是在新媒体资源的基础上实现
期刊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流传的诗歌,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劳动、爱情、狩猎、婚嫁风俗等内容,反映了西周及春秋中叶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诗经》中田猎诗描写的主要是西周时期人们狩猎时的场景,在对这些田猎诗的阅读中可以对周人尚礼的精神窥探一二。  《诗经》田猎诗的特点  中国自古有田猎之礼。田猎是天子诸侯按时令季节举行的大型狩猎活动,这并非是单纯的娱乐活动,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英语学科成了高职院校教学课程中重要科目。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中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普遍较弱,具体如词汇量少,句式结构掌握不牢,难以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维等。因此,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工作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和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质量。英语原著阅读教学是西方国家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
期刊
经典文学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文学精品,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不同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快餐”文化,经典文学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并且也具有现实价值。然而在信息爆炸时代,阅读经典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被极大地削弱,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了文字阅读的魅力,这对价值观、阅读观正处在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此在充分认识文学经典阅读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深入分析当代小学生文学经典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