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别称词的文化语言学考释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anjiansh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别称词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文化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分为三类: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女性别称词多由古代女性的妆饰、服装等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多用表示“美”“好”等形容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在唐代时大量产生,与唐代社会文化、诗歌追求含蓄简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女性别称词 玉文化 服饰 文化
  一、引言
  所谓别称词,就是一些用来表示原来已有固定名称的事物的词(林伦伦,1986:138~147)。古代汉语中很多事物存在大量的别称词,这些别称词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结合文化因素研究这些别称词的产生及发展,可以窥见语言与文化的关联,语言的发展趋势。
  通过CNKI的资料搜索可以发现对汉语别称词研究的论文成果只有17篇,据已知资料,最早提出别称词研究的是林伦伦,提出“希望能有一本专门的《古汉语别称词词典》面世”(李鹏,2011)。近些年对别称词研究较多的是长春理工大学的许华教授,他对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显性文化特征、汉语别称词的生成条件和使用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中国古诗词中酒的别称、月的别称等论文。
  总体来说,别称词的探讨较为不足,目前也没有别称词的词典。但是对别称词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别称词与文化密切关联,对别称词的探讨可以窥见其背后的文化成因。本文以女性别称词为切入点,结合文化因素对女性别称词的产生、运用及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
  二、玉文化与女性别称
  古代形容女子貌美的词多与玉有关,“玉人”“璧人”“碧玉”“小家碧玉”等。
  玉光泽莹润,晶莹剔透,深受古人喜爱。在古代文献中,玉作为古人的配饰的描写十分常见,《楚辞·湘君》:“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女性也常配以玉饰,衬托容貌之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中描写了女子的容颜之美,佩玉随着女子步态铃铃作响,更突显了其体态婀娜。
  玉直接作为美女的指称出现在《诗·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东,有女如玉。”《毛诗·序》中认为“如玉”指女子“德如玉”,《郑笺》认为“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朱熹则认为是指“色如玉”,表示女性的容貌如玉般美丽。《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郑笺》:“要就贤人,其德如玉然”。笔者认为二者皆有。玉,首先给人的感官认识是温润美好,那为什么说“玉”与“德”有关呢?
  孔子将玉的特性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提出了“玉之十一德”说,其后又有“七德”说、“九德”说、“十德”说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五德”说代表了“玉德”理论的最终完善(李婵、徐传武,2011:126~128)。五德,即“忠、仁、诚、节、勇”。对于女性来说,“德”指的就是要尊夫持家,贞洁如一。《列女传》:“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要求女性以“柔顺”为美。《周南·关雎》又有记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释文》引王肃云:“善心曰窈,善容曰窕。”从这一解释中可以看出“所谓君子的好伴侣正是内美与外美相结合的女性”(李鹏,2011)。因此用“玉”代指女性,兼顾了形貌与品德的内涵。玉的温润、洁白、坚贞与女性的美貌、品德要求相吻合,作为美女的代称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
  (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劝学诗》)
  (2)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蚕妇吟》)
  (3)玉人何处去,鹊喜浑无据。(《醉花间》)
  (4)门多金埒骑,路引璧人车。(《晦日宴高氏林亭》)
  晋人孙绰的《碧玉词》中有云:“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这首诗是孙绰应晋代汝南王司马义之请,为司马义的妾刘碧玉所作,诗以刘碧玉口吻自述,描写了一位身份较低、姿色并不惊艳的女子。后来“碧玉”成了有才华的、稍有姿色的美女的别称词。如:
  (5)菖蒲传酒座欲阑,碧玉舞罢罗衣单。(《艺文类聚》)
  (6)碧玉妆粉比,飞琼秾艳均。(《孟东野集·游适上》)
  (7)碧玉衣裳白玉人,翠眉红脸小腰身,瑞云飞雨逐行云。(《全唐词·孙光宪》)
  (8)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戏嘲史寰》)
  “小家碧玉”一词也用来形容貌美的女子,但是带有身份较低的含义。据资料搜集显示,这个词虽然从《碧玉词》而来,但在民国时期才大量使用。《广陵潮》:“卜书贞看那女子虽然是小家碧玉,到生得怪可爱的”《海外缤纷路》:“叶住了巴黎四五年,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给他破坏的,也不知凡几。”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玉与女性的别称密切相关,玉给人的感观之美与内涵的品德之美,都是与玉有关的女性别称词产生的文化原因与内在魅力。
  三、服饰文化与女性别称词
  (一)妆饰与女性别称词
  描写女性的妆饰的词汇也经常用来代指女性,如:蛾眉、青娥、红颜、红粉、红妆、粉黛等。
  “娥眉”本指美人细长而弯曲的眉毛。也指美人。或写作“蛾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楚辞·大招》有云:“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可见在先秦时期,古人就用“蛾眉”来形容女子美貌。《后汉书·列传》中描写女子美貌亦有用到:“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娥眉。”到唐朝时,出现了“蛾眉”代指女性的用法,如: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清代《北游录纪邮上》:“蛾眉薄命将身误。宫人斜畔伯劳啼”。
  与“蛾眉”相关的另一个女性别称词为“青娥”,指年轻的女子。“青娥”也是在唐代出现的。《和剂方补骨脂丸方诗》有云:“夺得春光来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韦庄词《河传》中有“青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全唐诗·第六六六卷》亦有“舍却青娥换玉鞍,古来公子苦无端”,此处“青娥”指美女。明朝的《剪灯余话》中也有出现:“魂归冥溟魄归泉,却恨青娥误少年。”《牡丹亭》:“无闲会,今朝有约明朝在,酒滴青娥墓上回。”   与女子装扮有关的女性别称词有红颜、红妆、红粉、粉黛等。“红颜”本指女子年轻、美丽的容颜,在汉代时出现。《全后汉文·卷九十三》:“眷红颜之晔晔,何的皪之少群”。后来也用来指称女性,如:“叹息不相见,红颜今白头”(《送郑录事赴太原》);“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绿珠怨》);“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现在“红颜”一词仅指“貌美的女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粉黛”本指妇女涂抹在脸上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玄色颜料,在先秦时已有。《楚辞章句·卷第四》:“丑妪自饰以粉黛也”。《全后汉文·神女赋》:“质素纯皓,粉黛不加”。唐代开始代指女性,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红粉”本指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出现在南北朝,《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上》:“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红妆”亦出现在南北朝,《全梁文》:“玉齿笑容,红妆绰约”。《玉台新咏》:“日落窗中坐,红妆好颜色”。唐代开始喻指女性,如:
  (9)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兵部尚书席上作》)
  (10)红粉青娥,马上石榴,风流罗裙,销魂别有。(《武宗逸史》)
  这些表示女性妆饰的词后来既能指女性的妆饰,因为是女性独有,因此也能够用来作为女性的别称词,是共存的状态。据粗略统计,隋唐时期的文献中这些词出现次数高达700多次,大量的女性妆饰词与女性别称词在唐代的集中出现并不是偶然。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盛,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参与到社会生产、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女性婚姻自由,贞洁观念淡薄”(段塔丽,2000:12),在妆饰上凸显个性,这样的社会文化使得女性进入到语言层面。而女性妆饰作为女性别称词,原因可能在于唐代主流文体为诗歌,要求语言含蓄、简练所致。
  (二)服装与女性别称词
  “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南北朝时用来代指女性,《南齐书·志》:“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玉台新咏》:“红袖往还萦,素腕参差举。”唐代出现了用“红袖”代指女性的用法,如: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清代孙枝蔚《记梦》诗云:“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慇懃。”“红裙”本指女性的着装,唐代时出现,也用来代称女性,如韩愈《醉赠张秘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裙钗”是古代女性的衣着装饰,旧时借指妇女。在元代时出现,多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关汉卿戏曲集律》:“我须是个妇女身,我须是个裙钗辈。”《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
  “巾帼”本指我国古代妇人覆发的首饰,《说文》:“帼,妇人首饰。”后为妇女之代称(许嘉璐,1991)。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即诸葛亮送给司马懿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用来激怒他。到辽金元时用“巾帼”来代指女性。《辽金元宫词》:“巾帼偏能别佞忠,贤妃饶有诤臣风”。《北史演绎》:“芳名垂信史,巾帼胜须眉”,又见于《儿女英雄传》:“我尹其明今日无意中见着这位脂粉英雄,巾帼豪杰,真是人生快事!”
  “巾帼英雄”指才智出众如男子的女性。《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有云:“巾帼英雄四字,以示旌异,并代撰闺中豪举。”又见于《后红楼梦》:“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可敬可敬。”与巾帼英雄相关的一个词是“不栉进士”,指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有胆识的女人。清代时出现,《清代名人轶事·闺阁类》:“庚子之难,爽秋从容就义,实其夫人薛氏所主持也,可谓巾帼英雄矣。‘不栉进士’岂虚誉哉。”《海上尘天影》:“此次见了韵兰,知为不栉进士,颇思结交。”
  现在“巾帼”“巾帼英雄”仍然常用,开始时用巾帼羞辱男性,而后却衍生了“巾帼胜须眉”的内涵,与女性参与政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
  四、其他女性别称词
  女性别称词多与“佳”“丽”“娇”等有关,能很容易分辨出是写貌美的女子。如:佳人、佼人、尤物、丽人、姝丽、倾城、婵娟、娇娥、妖娆、惊鸿、娇娘等。
  “佳人”“佼人”“尤物”在先秦时代已有,《楚辞·九歌》:“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诗·国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宋代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现在亦用“佳人”指称貌美的女子。“尤物”本用来指珍稀的宝物,后用来指极美貌的女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女何以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将女子比之于物,可见当时女性地位并不高,与当时的男权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姝丽”“倾城”在秦汉时出现,本为形容词,如《后汉书·帝纪》:“姿颜姝丽”。后代指女性,如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汉书·列传》:“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丽人”在魏晋南北朝时用来指称美女,如《全宋书》:“南国丽人,蕙心纨质。”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唐代,“倾国”“倾城”用来指称女性,如《入朝洛堤步月》:“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婵娟”“妖娆”“惊鸿”在魏晋南北朝时形容女性貌美。《全梁文》:“故灵偃蹇兮姣服,女婵娟焉可观”,《全三国文》“顾有怀兮妖娆,用搔首兮屏营”。“婵娟”在唐代也指女性,《浣溪沙》:“婵娟依约书屏人”,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惊鸿”宋代时也指称体态轻盈的女性,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晏殊《木兰花》:“惊鸿去后生离恨,红日长时添酒困。”
  “娇娥”本为女子名,见于魏晋《玉台新咏·集序》“本号娇娥,曾名巧笑”。唐代用来指年轻的女性,如《步步高》:“二八娇娥配童男”,唐寅《美人对月》:“斜鬓娇娥夜卧迟,梨花风尽鸟栖枝”。“娇娘”唐代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这些词中现在使用较多的有“佳人”“丽人”“尤物”“婵娟”“妖娆”多用来形容女字姿态美,“娇娥”“娇娘”则直接用于女子名。这些女性别称词都与女性的容貌、体态等密切相关,与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密不可分。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女性别称词的研究,可以看出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很多女性别称词都是由女性的妆饰、服饰等词发展而来,大都集中在唐代,与唐代女性地位提高,女性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同时诗歌追求一种含蓄、简练之美,所以才产生了大量的女性别称词。
  另外,女性别称词多由表示“美好”义的语素构成。女性别称词也常常综合使用,如:万楚《五日观妓》:“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里面出现了“碧玉、眉黛、红裙”等。
  参考文献:
  [1]林伦伦.“古汉语别称词词典”刍议[J].语文月刊,1986,(1).
  [2]李鹏.论《诗经》女性描写的诗性智慧——以玉文化为例[J].咸
  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
  [3]李婵,徐传武.《诗经》中的玉文化[J].东岳论丛,2011,(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词典[Z].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徐今 杨艮花 辽宁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116023)
其他文献
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是管理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本文就科研激励机制问题阐述了激励理论中的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的原理及其在科研管理实践中
波尔山羊是世界公认的优良肉用山羊品种,它改良本地山羊的效果显著.但由于数量有限,价格昂贵,远不能满足普通养羊户的需求.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大规模繁育波尔山羊已成为可能.
期刊
内政发[2015]10号1月19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以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数目究竟是多少?这是一战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然而却长期含混不清的问题。笔者对有关国家进行分类考群、去疑存真,最终认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应为39国
本文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导入文化,使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准确、
梅、桂、蔷薇,这就是检察女干警的“草木人生,春秋年华”。
为提升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实效,万州区院采取五步工作法,扎实推进学习教育工作。第一步,明确学习内容。确定《曹建明检察长在规范司法行为动员会上的讲话》、《最高检规范司法
9月16日,黔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梁正华率副主任黄南成及法工委、办公室等委室负责人到黔江区检察院专题调研诉讼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