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语文的三次提问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che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二十多年,困惑过,迷茫过,曾经认为只要进行“读读、议议、问问、说说、练练”的语文被很多光怪陆离的理念所修饰,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新课堂,语文开始焕然一新,被打扮成了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成了语文人都看不清也道不明的对象,“语文”变成了我眼里最复杂的词汇。
  处于迷茫状态的语文老师都应该静心思考,站在语文学科的原点思考,站在学生学习的原点思考,站在语文教学的原点思考。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我向语文举了三次手,提过三次问。
  第一次提问:教什么?
  我是1999年调入中学的,这之前教过《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刚到中学,我还是带着我原来的授课思维,精心研究作家,探究文本,刨深拉宽,教案的内容特别丰富。我总信奉那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得拥有一桶水。
  授课前,我会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了解诸多的文本背景知识,储备大量的拓展素材。我会深入探究文本,从句子含义的分析到作品主旨的确认,从丰富内蕴的挖掘到表达技巧的理解……我把我所了解的作家背景、文本形态、思想意蕴,像倒豆子一样倒给学生,竭力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告诉”学生。
  四十分钟一节课,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备课的内容总是讲不完。在学生课余时间,我还给学生开讲座,“鲁迅的当代意义”“沈从文的欲望叙事”,等等,我一个接着一个给学生介绍作家与作品,尤其是我熟知的现当代作家与作品。在写作指导上,我对学生的每篇文章都逐字逐句地批改,把学生的好文章整理出来编辑出版。我带学生到孤山吟林逋的诗词,去苏堤诵苏轼的文赋,和学生一起创社刊、编校报。我也喜欢连缀文字,写了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和学生一起分享。热爱语文,我也希望我的学生热爱语文、热爱文学,我也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文学青年。
  然而,我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热爱语文、热爱文学,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被我的热情感染。我教的班级学生一部分名列前茅,一部分拖了年级的后腿,我开始很苦恼,为一些课堂上不专心的学生、为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苦恼,为那些不爱语文、不爱文学的学生而苦恼。
  我主宰了课堂,学生主体失落了。我重视了结果,轻视了过程,没有认真分析学情,没有开掘学力,“告诉”是我对学生的教学状态。语文不能什么都教,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无所不教就是无所教。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讲得太多了?是不是我讲的方法有问题了?是不是我对学生的课后落实不到位了?是不是我把兴趣和热情的作用夸得太大了?
  第二次提问:怎么教?
  我开始悉心地听老教师的课,向他们求教。该用怎样的方式教好语文呢?我很欣赏我们学校几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设计,问题提得很新巧,情景导读,层层铺设,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宛如剥春笋,去壳见内心;犹如品美食,好肉终沉底,课堂结构很富有艺术性。我努力地模仿、学习,我还尝试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时为了做一张PPT,会花很多精力去找精美的图片、配恰当的音乐,每个课件都力求做得很完美。
  然而,我渐渐地发现,完美的结构往往是自己建构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的目标而呈现的,问题都是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的任务似乎是为了诱导学生答出教师心目中的理想答案。教学流程就是教案流程,“旁逸斜出”之处大都一笔带过。李维鼎在《语文言意论》里提到的教学问题在我的课堂上都存在:“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有时为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所有预设问题的问与答,我还有些焦虑、急躁。渐渐地,我会为学生达不到我设计的理想答案而烦恼;渐渐地,我更关注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问题。于是,在我的课堂里,学生热闹的是一小部分,沉默的是大多数。
  所以,我又开始思考: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教更重要?我思考如何充分展开过程,如何从容地得出结论。但是,我发现自己思考了很多,对个体的关注还是不够,教的内容的确定尽管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一进入预设的层面,就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我开始努力像李海林教授说的那样从“编者想让教什么”“学生需要教什么” “教师能够教什么”三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像王荣生教授说的那样“以学为基点”,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努力挖掘文本的最大价值,对“文本的最大价值”进行“二次改造”,把社会文本改造成教学文本。
  第三次提问:学什么?
  有一次参加学校复习课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第一位老师精心设计,先是用生活中的现象导入、确定学习目标,接着通过习题的演练,对已有的知识形成进一步的认识,然后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解答,最后是教师总结。第二位老师的课堂是从学生提出问题展开的,针对自学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开始问题的探究,交流演练习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去验证。
  课后评课时争议很大,尤其是第二节课,有的认为老师作用没发挥,课堂是松散的,复习课的课堂怎么能没有结论呢?我很欣赏第二位老师的课,尽管他没有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精心预设,但他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也就是把思维交给了学生,学生不断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辨析哪一种可行哪一种不可行,哪一种更高效,每一种用到了什么学科知识,等等,老师没有下结论,但这个开放的过程恰恰是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我开始思考,语文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需要教什么”,说白了,就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和“学生能够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要考虑学生有什么问题需要教,有什么语文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当前的语文能力能学些什么。我做了一个专项课题研究,剖析一些课例,设计各类以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
  关注怎么学,我作为教师的这一角色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开始从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的流程,从关注教的结构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学的结构的完整性,从思考语文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好语文转向思考学生该用怎样的方式学好语文,我觉得我的思考更接近了语文的原点。我要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问哪一些问题,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情感的催化剂,教师要预设问题,但其意义远不及学生提出问题有思维价值,学生问“为什么”远比教师问“为什么”有价值。我还得努力引导学生问很多很多的“为什么”。
  我把这种努力称为“建构生本课堂”。在努力中,我发现教学目标改变了,课堂形态改变了,评价的重点改变了,我自己认为这是对语文教学的还原。回到原点,我开始拷问语文的本质,开始探究语文教学的意义,我开始想着让学生在语文课里主动地思考,开始想着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开始想着让学生因为上了语文课会感到特别幸福。慢慢地,我开始厘清了教与学的关系,从目的上说,为学而教,从质量上说,要多学少教,从安排上说,要先学后教,从内容上说,要以学定教,学习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从问“教什么”到“怎么教”再到“学什么”,我努力成为一个有思考、有理想的“语文人”。思考从教转到学,不是否定自我的价值,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再认识。我和学生一起研读文本,一起写作,在与学生的交互中,和学生一起获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写作体验。日积月累,我写了几十万字,出版了自己的专著,真切体会到和学生共成长的乐趣。这几年,浙江省在积极地推进“特色示范高中”的创建,我开始致力于语文课程重新构建的思考。基于学生的发展,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整合必修和选修,重新梳理语文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建构适应不同学生不同兴趣的课程体系,建构符合现在学校发展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体系,这是一个新课题。
  我想,接下来或许我还会向语文提第四个、第五个……第n个问题,在提问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这么一句:“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就喜欢干这个,喜欢做个单纯的语文人!
其他文献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武器,而教师教育又是推进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如何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依托网络手段开展教
声乐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能否学好声乐?怎样学好声乐?成为众多歌唱爱好者和声乐学习者刨根问底的共同话题。本文从“过来人”的角度作出了探讨,希望给
包建新 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公布后,评论命题优劣的很多,但对怎么才能写好的讨论不多,请各位老师就怎么才能写好今年的高考作文发表意见。  一、关于立意  包建新 题目列出了三种态度:拥抱这个新世界,刻意远离,保持适当距离。考生的看法是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表态。三种态度的选择宜谨慎,第二种“刻意远离”恐怕不易论述。“刻意”其实已经表明了命题者的否定态度,“远离”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现代社会远离虚
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经常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说”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总是用自己理解了的浅显易懂的讲课语把自己的知识呈示出来,向学生叙述、描绘、阐释教学中的新知识、重点与难点内容。华东师范大学的区培民教授说:“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程的素材性资源——其自身的教学语言(诠释、评价、描述、分析等)构成了课程的主要内容。”[1]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出色的教学言语是学生
在世纪之交,叶澜教授提出了“新基础教育”的概念。其中的“新”集中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三方面的更新”上,更为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新人——“新的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和创造新教育的新型教师”[1]。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高中教育如何定位?  自从《中国教育报》在2011年9月29日发表了谢维和教授关于高中教育定
城市地铁已成为许多城市十分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由于地铁站多位于地下层,必须配套相应的进、排风井进行通风换气。为避免通风风机的噪声从风井中传出而影响附近的居民,需对风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和电气化设备在各个领域已越来越普及,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使得维修电工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在实践过程中,维修电工所掌握的知识仅
内存数据库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各个国家不惜花重金研究开发适合自己的内存数据库系统,数据访问的快捷和访问的安全性备受关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内存数据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