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有效的个性化阅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是我们中学语文一直关注的热点词汇,它也是"新课标"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解决学生个性成长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如何在中学语文学习和教学中去实现有效的"个性化"策略?
  一、进行整体性阅读
  有专家指出:"言语作品是生命活体,其基本特性是有机整一性。它的肢体是词句段落,它的骨骼筋络是结构,它的血脉是感情,它的灵魂,就是作者的主体精神。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活力和生机,成为了’生命的形式’。正如狄德罗据说:’任何东西假使不是一个整体就不会美。
  其一、寻诗意:诗化的语言
  文中多处引用、化用了诗。我们仅是读读这些文字,就已觉得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了。这些如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从而将我们带进一个时而清丽明快、时而迷离朦胧的诗意的世界。
  其二、品诗韵:传统文人永恒的回归
  围绕文章的内涵,通过联想比较,来寻找古今文人在寄情山水上的相同点,由文本进而走文人的精神领域,与之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陶渊明构建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样一个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其三、悟哲理:在世俗中"诗意地栖居"
  从"身在小屋享受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等句中可以见出,作者并非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她其实也生活在世俗之中,但她为自己守住了心灵的空间。作者用她聪慧的文字给平凡的我们提醒:在琐碎繁重的生活中为自己觅一处心情休憩的小站。这就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二、"知同"与求异创新问题
  任何阅读,知识认同、文化传承都是非常起码的目标,这也是阅读最基本的价值。
  这里所谓"知同"中的"同",指的是阅读后大家都应该和能够了解掌握的非常基本的一般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阅读后基本上都能、也都该知道,就叫"知同"。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知同"是每一位读者应当追求并且一定要达到的最基本的阅读目标,但我们认为,"求异"才是读者最应追求的以"知同"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阅读目标,它是实现读者个性化阅读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与目标。
  三、"厚积"与"薄发"、"多发"的问题
  "厚积薄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带有浓厚褒义色彩的成语。但是,笔者认为,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厚积"后应当"多发"而不应"薄发"。
  这里的"厚积",是指要进行丰厚的积累;"多发",是指要进行数量较多、灵活多样的阅读实践。"厚积多发"对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在于: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必然要"超级链接"大脑中"库存"的许多东西。由于每个人思想性格的差别、大脑"库存量"的不同和"链接"方式(即大脑运作方式)的差异,阅读结果的差异、个性化就是必然的。而且,阅读得越多,这种个性化的差异就越明显--当然,阅读者应当始终奉行"以’知同’为基础的求异创新"原则,以更好地保证"厚积多发"对个性化阅读的积极作用。
  "多发":对阅读者来说,了解、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知识或技巧之后,多多进行灵活多样的阅读实践(即本文所说的"多发"),这才是使相关知识、能力和智慧等产生有效迁移的可靠的重要途径,"浅尝辄止"是阅读能力形成和强化的大敌。"厚积"与"多发"是一种学与用的关系,是一种奠基与提高的关系,两者互动互补。
  四、阅读深度、广度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毛泽东也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对作品深入理解、牢固把握。
  "由浅渐深、纵向比较"原则: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我们读第三遍的感觉与收获,跟第一遍的肯定是有差别的,读第五遍又跟读第三遍有所不同,这种对同一内容的前后阅读的比较,就叫"纵"的比较。另外,人们对文章的阅读、思考深度越大,阅读内容与读者的性格、思想、兴趣、阅历、知识、经验等产生的"对话"就越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于是,每个人阅读结果的差别就越大,即阅读的个性化特征就越突出。因此,让广大中小学生朋友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和智慧地始终坚持"由浅渐深、前后比较"地去阅读,这非常有利于不断提高他们阅读个性化的层次。
  "由窄渐宽、横向比较"原则:其实,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有它自己的突出特点,都有它自己的"个性"。如果读者能注意把自己读到的不同的文章进行横向比较,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越容易表现出来,它们的"个性"就越明显。另外,人们阅读的数量越多、范围越大,就越容易清楚自己的"阅读敏感区"、"阅读兴奋区"在哪里,即"由窄渐宽"地阅读,可以帮助读者发现、确定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优势区域"并强化或改善它。因此,为了可持续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及其它相关素养,广大中小学生朋友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逐渐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并始终坚持进行横向比较,这样,他们对每一篇文章或每一本书的特点的把握就越充分,也更有利于发现和完善自己的阅读优势,提高阅读个性化水平和质量。
  引导学生比较,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在不断的"横比""纵比"中,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广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程度推进和提高了。
  五、"自信"与"信他"问题
  阅读,首先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每一个智力正常的读者,都一定能在某些方面和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解读其中的信息--在阅读之前、之中及之后,每一位中小学生必须有这种自信!这种最基本的自信非常非常重要!!--此谓阅读的"自信"原则。
  其实,语文阅读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朦胧与博大,也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趣,更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虽读无定法,但大的策略还是应当有的,提高阅读效果和效率的办法是存在的。笔者在本文提出的思考,希望能对中学语文阅读个性化的探索出一份微薄之力。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创新,也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回应,它触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内  容体现创新,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确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创新素质基础应以创新要求归宿,优化创新应成为课堂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教  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又要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基础对教材内容重新进
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胜选时讲能 说、会写、善干,是一名合格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能力从哪里来?制胜法宝和秘籍就隐藏在讲述、撰写、创造故事的微妙过程之中。用心耕耘于讲述故事、撰写故事、创造故事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和巩固能说、会写、善干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走故事改变命运的成功捷径。  在讲述故事中成为一个“能说”的人  身处这个需要借助故事来引领思想的年代,领导者更应善用寓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如今,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扎实推进之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语文新课程改革,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更要反思,我们在课堂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结合自己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角色转变中的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摘 要】教育为了生命,更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在生命教育中将发挥其它课程所无法匹及的作用。通过与生命教育相关内容的探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视生命、肯定生命的意义,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 可行性  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一种终生教育,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是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发展形成
【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应该帮助和促进人成为人,从动物人成为文化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应该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现在和未来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自然也应该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决定,语文教育更能对人的灵魂对个人整体加以关照。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语文教学  21世纪的人不是理性的奴隶,而是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教育,劳动技能和审美素质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任何课程的基础,重中之重,只有自觉地积极地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开拓写作的视野、才能学好其他课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它又与写作有哪些联系呢?  一如何学习语文,灵活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观"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以"讲
语文课本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吟咏,感知诗歌美  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