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教学走向文化育人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sp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信。教学要求似乎很简单:了解书信的格式规范,写一封信后,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写信封的注意事项。若只为考试计,则十分钟便可教授完毕。然而,这样教学只是让学生从知识层面知晓书信,并不能使其领悟书信文化的美感,自然也不可能体现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教师只有向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前行,方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书信”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的体悟。
  一、从文化视角解读书信的情感意蕴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书信的格式规范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那么,下面咱们该干什么呢?(生彼此对视,似乎觉得课本上的知识都已掌握了)对于书信,你们真的沒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开始皱眉思考,片刻之后,有人举手质疑)
  生:预习时,我特意看了最近很受欢迎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我发现很多信上第二行的祝福语并不是“您好”,而是“见字如面”或者“见信如面”。为什么人们对这四个字情有独钟呢?
  师:你关注的电视节目很有品位,所以你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还有谁想提问?
  生:为什么书信中的祝福语都要换行写呢?比如,“此致”空两格写在同一行,“敬礼”另换一行,而且还必须顶格写。
  师:真好,这个问题也是儿时的我弄不明白的。同学们的神情告诉我,你们也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可见这个问题“个个心中有,人人口中无”。这叫“于无疑处生疑”,太棒了!来,咱们就先来思考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会儿咱们来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
  生:我觉得“见字如面”这四个字绝不只是古人的一句客套话。细细琢磨,会感觉这四个字多么富有温情和想象力啊!见字如面,写信时就如同与亲友面对面地倾诉。温暖的灯光下,铺展信笺,聚精会神、工工整整地写下每个字,真是幸福!
  生:“见字如面”透着一股慢慢悠悠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真正写信时,一定得慢下来,因为每个字里都有情。那滋味,性急的人儿可别想品尝到。
  生:我觉得“见字如面”表达出人们强烈的思念之情。虽然见到的只是文字,但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渴望见面的心情,也能让人们拥有久别重逢的喜悦。
  师:是啊,“见字如面”,言短情长。再看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此致”和“敬礼”要换行写,而且“敬礼”还必须顶格写呢?
  生:“此致”的意思是“在这里致以”,“敬礼”的意思是“表达礼貌和敬意”。这句话应该连在一起说,这样才完整啊!为什么要分开呢?
  (生面面相觑,显然都没有关注这个格式细节)
  师:那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此处“敬礼”的顶格,呼应书信开头对收信人的称呼,这是对古人写信时“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写信可不像今天咱们这样横着从左往右写,而是竖着从上往下写,每当行文涉及收信人的姓名或称呼时,都要努力把它们放到下一行的开头来书写,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这个格式传统也延伸到了“敬礼”或祝福语上。好了,听了老师的介绍,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称呼和“敬礼”顶格写了吗?
  生:我懂了,这是为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和敬意。
  师:是的。我再问一个你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请问:一页信纸上,你们觉得写几行最合适呢?
  (生喃喃自语,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说十行的,有说十五行的……)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也不太了解。没关系,听老师介绍——过去的书信传统中,一页信纸最好写八行。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写既显得内容充实饱满,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紧凑密集,能充分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和关心。
  (生恍然大悟)
  师:看你们好像都已经懂了的样子,那我再问:如果信的内容较多,一页纸不够,我写在信纸反面行不行?
  生:不行,肯定不行,这样太不礼貌了。古人都是用毛笔蘸墨来书写的,写在反面肯定会把信纸弄糊的,让人看得多不舒服。一点儿敬意都没有!
  师:说得好,看来大家都渐渐领会到写信的要义了。那如果我的信写到第二页时,只写了几个字就结束了,是否合适呢?”
  生:我觉得不合适。第二页看着空空荡荡的,好像已经无话可说一般。我想,再怎么样也得多写上几行才显得有诚意。
  师:孺子可教也。传统的写法是信的第二页应该至少写上三行,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感,而不是匆匆结束,好像已无话好说。你瞧,这信的行数中也透着对他人的尊敬呢!
  (评析:书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需要今日儿童了解的绝不只是那一点点格式规范,其内核——尊敬之心才是儿童最应该领会的。为此,本环节引领学生关注与书信格式相关的三个问题,思考“见字如面”的意蕴、“敬礼”顶格写的含义,以及传统书信中每页该写几行。这些都是学生在预习中“想都没有想过的”问题,但其指向的格式细节却是“敬意”最好的体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质疑、思索、解惑、顿悟,学生自然能够领悟“尊敬”方为书信的要义。)
  二、从儿童视角把握书信的文化内核
  师:还记我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时送给你们的那封信吗?来,咱们一起回顾一下。(出示信件)再看老师写给你们的信,想想咱们这段时间的朝夕相处,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的呢?请按照格式写下你们想对我说的心里话。
  (生打开信纸,当堂写信)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写给我的信呢?
  生:亲爱的赵老师,见字如面!读了您开学写给我们的信,我看了都有点儿想哭。平时我的泪点可不会这么低。不瞒您说,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收到纸质的书信呢!拿在手里很是感动,有着收到电子邮件后感受不到的一种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很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教育。祝您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也要谢谢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快乐和感动!同学们的信都写好了,你们知道信纸该怎么折叠才最好吗?   (生思考,这又是一个从没想过的问题)
  生:我会叠成千纸鹤,表示送你好运。
  生:我会叠成一个爱心,表示对你的喜爱。
  (师生笑)
  师:你们的折信方法都很有创意,富有新鲜感。这很好!不过,你们想过没有?若折成千纸鹤或者爱心,收信人展开信后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折痕太多太乱,一不小心还有可能把信纸撕破。
  (生紧皱眉头)
  师:该怎么办呢?我来教大家最传统的折信方法。準备好信纸,跟着我一起折叠:先把信纸纵向对折,两道边线要对齐。再把信的下方稍微往上折一点,便可以放到信封里了。这是最郑重的折法。想想看,这样折信有什么好处?
  生:不需要七折八叠,打开以后干干净净,让收信人看得清清楚楚。
  生:我有一个感觉,把信的下端稍微往上折一点,就好像寄信人在给收信人行礼一般,充满了敬意。
  师:是的,传统折信的方法,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为他人着想的敬意。
  (评析:学习书信文化,不能让儿童仅在“象牙塔”内“走马观花”。教师应该给予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为此,本环节以教师写的一封信做“引子”,于有限的教学时空中,创设学生“回信”的表达情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心理需求。写好信后,如何折信?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富有“思维含量”的游戏。他们跟着教师一起投入折信的活动中,留下的是欢乐的回忆,记住的是为他人着想的文化内核。)
  三、从生活视角审视书信的现实功用
  师:信纸折好了,放进信封里正合适。把信封粘好后,写上邮政编码,贴上邮票,最重要的是写上什么?
  生:写上谁收。
  师:是的。大家看哦——有一个学生给老师写了封信,信封上写着“某某老师敬启”。你们帮我看看,这样写有没有问题?
  (果不其然,大家又一次陷入沉思)
  生:应该没有吧,他的意思就是“请尊敬的某某老师开启”。
  生:本来感觉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听老师这么一问,又感觉有点别别扭扭的。
  师: 哈哈,语言就应该被不断琢磨。你看,该同学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当然很好,但他却犯了语法错误。如果还原成完整的语句,“敬启”的意思是什么?
  生:尊敬地开启。哦,明白了,这样写就和他的心意弄反了。本意是“请尊敬的老师开启”,实际上却成了“老师尊敬地开启”。
  师:这就闹了文法不通的笑话。类似的情形在生活中还不少见呢!你看,很多小伙子给心上的姑娘写信,信封上写的是“某某跪启”。(生爆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你们为什么要笑?
  生:这是想让人家姑娘跪着开启他的信啊。
  师:你们在写信封时,可不要闹这样的笑话啊!
  师:同学们,咱们用了整整一节课来交流书信中的传统文化,真是越聊越有味道。之前,我看到一则报道:据预测,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未来几年内,私人书信将彻底退出现代人的生活……到那时,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活中会少一些什么呢?
  生:会少了寄信时的期盼和收信时的喜悦。
  生:会少一份脉脉的温情。
  生:会少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敬意。
  生:会少了长久的思念。
  生:会少一些优雅。
  生:会少了长久珍藏书信的那一缕墨香。
  ……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你们已经能够领会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精髓——尊敬之心。我想,无论以后的交流方式是微信、QQ还是电子邮件,只要咱们怀有这份尊敬之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便会情意绵绵,温暖人心。
  (评析:语文学科育人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更富诗意。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将优秀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促其精神发育得更加健全。因此,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认知层面,更不能灌输式地简单训示。学科育人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将学习成果通过言语实践活动,不露痕迹地移植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真正实现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进而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即便若干年后纸质书信真的退出历史舞台,学生在发信息、写电子邮件时,依然会在心中饱蘸浓浓的敬意,让指尖流淌出脉脉的温情。)
  (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其他文献
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不尽人意,虽然在国家层面上也曾提出过一些要求,如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1],但均未能改变武术在中小学的教学状况。而全国性的调查显示“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很不乐观”[2]。调查结果还认为,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
我七岁的一个早晨,姐姐出嫁了。伏在姐夫堂哥的背上,我送姐姐到前胡村的姐夫家。前胡村离我家三四里路。爬到屋后的东岭头,往西一望,便可见在天雷山东麓,白墙黑瓦,一村五六十户人家如带状排列:那就是前胡村。姐夫家就在前胡村头于氏厅堂的西南角。熏黑的墙壁,逼仄的楼梯,加上众多的家口,与我家相比,显然更为拥挤而清贫。  姐夫眼睛微凸,鼻子高挺,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前额一撮黑而亮的头发,其余却是油光发亮,寸草难
摘 要:纵箱分腿腾越是上海市中学体育基本内容一的教材,它动作幅度大,动作速度快,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学生在学练过程中往往会“望箱生畏”,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思考,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策略的选择、保护与帮助方法的运用、学习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量化”练习要求,完成阶段性目标,提升学生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和成功率,培养勇敢顽强、善于合作的品质。  关键字:纵箱分腿腾越;目标;思考;探索
同学们,当我们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的时候,就要用剑说明方法。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形象性和准确性,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门,增强说服力。  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就有儿种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说明方法。  一、列数字  列数宁也叫列数据,是说明文中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有时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可以采用列数宁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你知道《欲望都市》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吗?不是凯瑞的小女生心境,也不是萨曼莎身边形形色色的男人,而是咖啡馆的聚会。每次听见这四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人谈论她们的浪漫性爱,就让人迷醉不已。  也许是受她们的影响吧,下面这群女性最近也在一起开始有些肆无忌惮地讨论彼此的经验,用以分享、丰富自己的完美档案。她们最后一致认为,“爱”需要欲望来引路。    带爱人进入氤氲着欲望的气息里    程雯知道自己和丈夫很久
“多吃点,多吃点!你现在在长身体,只有多吃点,才能长好身体。”妈妈唠叨着。  每次吃鱼,妈妈总要用筷子把我喜欢的鱼肚子夹到我的碗里,而自己只吃鱼头和鱼尾巴。我看见了,好奇地问妈妈:“您为什么只吃这些呢?鱼肚子上的肉好吃而且刺又少,鱼头和鱼尾巴刺多肉又少,您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可是妈妈却对我说,她最喜欢吃鱼头和鱼尾巴,不喜欢吃鱼肚子上的肉,所以就把鱼肚子夹给我吃,怕浪费了,既然我喜欢吃就多吃点。听了
“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只害得众百姓困苦颠连……”凄婉悠长的唱腔回荡在空旷的舞台上,一曲《霸王别姬》的排练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台下——  “老李头,明天应该就是你们团最后一场演出了吧?”  “是呀,演了一辈子了……”  “加油!明儿一定会有很多人来,我会来给你录像的,算是你给自己留个念想。”  男子说完话,拍了拍那已经有些佝偻的肩背,转身离去,留下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48年,钱三强辞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职位,回国任教;195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毕业的朱光亚拒绝美国邀请,坚持回国;1955年,钱学森携家眷踏上归国之路……1999年,国务院授予钱三强等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78年至198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继“五四”之后的第二次“留学潮”……  2009年,哈佛大学强磁场研究所的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网友反映,对着一张白纸,脑子里想的字呼之欲出,却怎么也写不出来。曾有机构调查发现,94.1%的人都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更加明显。你怎么看待今天提笔忘字加剧的现象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选的是
我的祖母16岁从柴桥胡家嫁到北仑白峰百丈塘村,共生育了五个子女,三子二女。   当时,祖父在轮船上工作,家里有几分薄田。祖父念过书,是村里稀有的文化人,在家时经常有人找他写些分书、地契等文书,完事后会送点老酒鱼肉之类食品,日子虽不富裕倒也过得去。不幸的是,我最小的叔叔三岁时,祖父得急病去世了,留下了两代寡妇和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大的是我父亲,也才14岁,一家七口仅靠几分薄田艰难地维持生计。在这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