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券的发行及崩溃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遏制法币极度膨胀失败,为了挽救恶化的财政经济局面,进行了币制改革。金圆券发行于1948年8月20日,仅十个多月,就迅速贬值,引发了空前的通货膨胀。
  战后的国民政府重燃战火,造成庞大的军费开支,财政赤字随之剧增,1948年8月,法币的发行额达到战前的30多万倍。法币发行量的膨胀引起了物价的飞涨,更加速了法币的贬值速度。
  国民政府行政院宋子文内阁,采取了抛售黄金、回笼法币的措施,企图抑制法币的膨胀,控制金融。至1947年2月,虽然抛售了库存60%的黄金,但法币还是增发了3万多亿元,所回笼的法币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不久,更是爆发了黄金风潮案,一些权贵大量抢购黄金,做投机的生意,以致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黄金价格暴涨,市场大乱。最终,宋内阁倒台。
  随之继任行政院长的是张群,副院长是王云五。张群以严禁抛售黄金、取缔黄金投机和管制外汇的措施来压制黄金风潮和法币膨胀,同时以抛售敌伪物资、发行短期公债库券来回笼法币。王云五则提出改革币制,但因通货膨胀继续加速,物价继续上涨,不久,张内阁也以倒台告终。
  1948年5月,国民政府召开“行宪国大”,蒋介石就职总统,翁文灏任行政院长,王云五任财政部长,俞鸿钧任中央银行总裁,币制改革拉开了帷幕。
  王云五原是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商,他的上台曾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惊异,立法院对其持不信任的态度。翁内阁组成后,蒋介石要求俞鸿钧和王云五组织专家研究,拿出币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俞鸿钧认为币制不宜作根本性改革,携同不改变法币本位的改革方案赴南京请示蒋介石,不料立即遭到否决。而王云五则整理历年币制改革的资料,草拟了发行金圆券的方案,蒋介石表示同意,指定各专家与王云五一起研究具体实施方法。
  8月19日,行政院通过了王云五的币改方案,次日,《中央日报》刊发了蒋介石关于财经的紧急处分令,公布了金圆券的发行办法,包括金圆券的面额、发行额、折合法币的数额,限于9月30日前收兑黄金、白银、外币,违者没收,将物价冻结在8月19日以前的水平。
  金圆券发行之初,百姓迫于压力,纷纷前去银行兑换金圆券。至28日,金圆券发行一周时,已有金银外币高达2720余万美元兑换成金圆券。但工商、金融资本家,因熟知政府经济危机的内幕,故想方设法保住手中的金银外汇。蒋经国威逼利诱,胁迫他们登记资产,交出金银外汇,逮捕处死私逃外汇的资本家。同时,又强迫冻结物价,禁止囤积居奇,逮捕违令的商人。尽管蒋氏的铁腕政策使得币制改革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一定的成效,但背后却危机四伏:发行额远超预期,有市无货,生产企业陷入困境……
  然而,王云五并没有意识到金圆券的潜在问题,于9月20日至10月9日,赴美国出席国际货币基金及国际复兴银行理事会。在此期间,金圆券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商品市场愈见枯竭,蒋经国也因扬子案(孔令侃的扬子建业公司匿藏金银外汇,蒋介石令蒋经国法外开恩)被迫辞职离沪。
  10月28日,行政院承认币制改革失败。11月1日,正式宣告放弃限价政策,3日,翁内阁辞职,11日,取消金圆券发行限额、允许兑换金银外币。自此,各银行人潮如涌,金圆券迅速贬值,出现挤兑、抢购风潮,全国各地相继停用金圆券。
其他文献
好莱坞影星海蒂·拉玛后来曾回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与她见面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海蒂,投入自己,这是生活的秘密。尝试所有的事情,参加所有的事情,面见所有的人。”而这位美丽女子的一生,似乎也就是在回应肯尼迪给出的这个生活秘诀。人们在历史上似乎很难再见到这样一个仿佛天外来客的女子,身上充满着这么多谜一样的不解、看似互相对立的矛盾。海蒂·拉玛的身上绝不仅仅有“好莱坞著名影星”这一个标签,她的人生角色之
期刊
编修家乘宗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历来的宗谱,皆是用文字来叙述宗族繁衍兴旺、发展迁徙的历史,用以追踪思远,维系家族的血脉兴盛。旧时的宗谱也偶有图像,但那多是用木版雕琢的先祖的线条画,离真实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所谓画在神在,只是膜拜祖宗的一种表示。  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本民国六年(1917)沈氏后人编修并由商务印书馆精心印制的《吴兴沈氏奉教宗谱》。这份宗谱除17页为文字外,其余41页选用了大大小小
期刊
每个朝代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外流,都会在都城实施 “计划经济”,为官员分房、建房,甚至可能惠及普通人,一旦社会政局稳定下来,人口激增,必然会导致房子的流动和涨价。  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尽了古人实现居住理想的艰辛。“寒士”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有钱读书,在古代就还不算太穷。“寒士”可能是一个住房的分界线,相当于今天城市中的
期刊
如今大多数男性至少每隔几天就会使用一次剃须刀。其实,人类的剃须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将燧石或其他物品的边缘磨利,从而剃掉脸上多余的毛发。在史前洞穴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男性的脸上没有任何毛发。考古证据表明,蚌壳、鲨鱼齿、磨快的燧石都曾在在旧石器时代被用作剃须工具。  公共的户外理发店在古代印度十分普遍,这些理发店提供理发、修指甲、修脚、清洁耳鼻等服务。在古埃及,剃须则成为了人们日常
期刊
袍哥会发源于清朝初期,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并列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新中国成立之初,据初步调查,成都的袍哥“公口”(又称山头、堂口)数量就达到了1000多个,重庆也拥有300多个。四川各乡镇袍哥组织发展很快,甚至形成了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城市就有一个公口的局面。如雅安县(后雅安撤县设市)的袍哥总人数达到了10084人;巴中平昌县境内袍哥组织盛行,仅响滩、福申、白衣等地入会的就有近200
期刊
人类在古代就向往着能像鸟类一样在天上自由飞翔,有着飞翔的种种遐想。尽管,古时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尚未实现大的突破,飞行的梦想看似遥远,但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器具来实现飞行愿望的努力一直不曾中断。  在我国,据传春秋时代的墨子和公输般曾制造过能飞的木鸟,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风筝,晋朝流行于民间的竹蜻蜓被认为是螺旋桨最初设计灵感的来源,五代时有原始的热气球——“松脂灯”,明代创造了名叫“飞螺旋”的一种在原理上类似
期刊
最近,一部由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引起了新一轮追捧热潮。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将人类政治游戏的诸多基本命题熔于一炉,展现了一场残酷却迷人的战争史诗。在虚构的情节中,却影射着不少历史中真正发生过的故事:“绝境长城”不禁令人联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和不列颠的哈德良长城;长城之外的“异鬼”反映了古典农耕文明对游牧“蛮族”的长期恐惧心理,而长城之内的列国混战、尔虞我诈更是几千年政治史的戏
期刊
一批由110幅玻璃底片制作出的照片于1989年开始了在欧洲的巡回展出,引起轰动。同时,根据其中部分照片、书信整理的画册《领事的眼光》出版了。1997年,昆明青年殷晓俊、罗庆昌几度赴法,翻拍了600多幅照片,将其带回祖国,如此这些照片终于又回到它们被拍摄的地方。照片的拍摄者是方苏雅。  漫漫上任之旅  方苏雅原本的名字叫做奥古斯特·弗朗索瓦,1857年8月20日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一个呢绒商家庭,家境
期刊
上中学时去看川戏,丑角问台下:“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妈妈姓甚么吗?一个姓‘既’,一个姓‘何’!”看到观众大惑不解,他才抖出包袱:“《三国演义》中周瑜死前不是高叫‘既生瑜何生亮’吗?可见生周瑜的是既家妈妈,生诸葛亮的是何家妈妈呀!”  这当然是笑谈。但是,要说诸葛亮他家原本并不姓诸葛,那倒是真事。他家的姓氏来源,《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注有两说。一是《吴书》:“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
期刊
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一部《诗经》滋养着中华文明数千年。  《诗经》所透露出的,是我们的祖先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方面鲜活的折射。一部《诗经》经过三千多年的咀嚼,我们至今仍津津有味,且常咀常新长嚼长香,可见其无穷的魅力。  《诗经》以前没有“诗”,可以说,“诗”这个字专门是为《诗经》造的。这些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来的诗歌——上,可追溯到周朝以前商朝的末年;下,可下溯到西周周平王东迁后的春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