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壳到刀片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大多数男性至少每隔几天就会使用一次剃须刀。其实,人类的剃须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将燧石或其他物品的边缘磨利,从而剃掉脸上多余的毛发。在史前洞穴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男性的脸上没有任何毛发。考古证据表明,蚌壳、鲨鱼齿、磨快的燧石都曾在在旧石器时代被用作剃须工具。
  公共的户外理发店在古代印度十分普遍,这些理发店提供理发、修指甲、修脚、清洁耳鼻等服务。在古埃及,剃须则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考古学家在古埃及的墓葬中发现了纯金及铜制的剃刀。古时的许多埃及人喜欢把头发剪得很短,或者用钩状剃刀刮光头发,然后带上假发,这是由于头发上总长虱子,护理长发会更加复杂。埃及人的剃须习惯也表现出最早的审美倾向,为了美观,他们不仅剃光胡子,而且也剃掉眉毛。富裕的古埃及人和皇室成员甚至有私人的理发师为他们服务。
  然而,与埃及人习惯剃须相反,在公元前400年,时尚的希腊男人一定是留着胡须的。他们不仅修剪胡须,还要定期上油。因此,一个刮得干干净净的脸在古希腊并不常见。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改变了古希腊人喜欢留胡须的状况。他要求自己的士兵必须将胡须剃掉,以免在战争中被敌人抓住胡子而吃败仗。
  公元前296年,剃须在古罗马也开始流行起来。当时生活在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使用青铜制成的剃刀,罗马的理发师则使用一种用铁磨成的刀片。罗马青年会在21岁用剃须来庆祝自己的成人礼,然后他们将自己的头发供奉给自己喜欢的神。干净的下巴也成为罗马军队的时尚,据说凯撒大帝将他在不列颠的敌人称做“毛茸茸的高卢人”,并且在击败高卢人和英国人之后,强迫他们剃掉胡须和头发。英国人则公然违抗凯撒的命令,还将胡子染成蓝色和绿色。
  在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剃须变得更加普遍,但很少有人每周剃须超过一次。因为剃须时要先在脸上涂抹肥皂泡沫,而肥皂在当时是一种稀缺并且昂贵的日用品。在伊丽莎白时代,则出现了另外一种时尚潮流,那时的女人经常拔掉或者剃掉眉毛和额头上的毛发,这样可以让前额显得更高。
  1762年,法国理发师让·雅克·佩雷(Jean-Jacques Perret)发明了第一个安全剃刀,并且很快在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流行起来。他在剃刀的一侧安装了一种防护装置,可以有效防止人们在使用剃刀时被割伤。18到19世纪,英国刀具工业中心谢菲尔德也出现了类似的配有手柄的锐利钢剃刀。
  1875年,美国的凯姆福三兄弟(Kampfe brothers)在纽约开了一家安全剃刀公司,出售一种改良的轻型剃刀,并将该产品称为“星级安全剃刀”。 凯姆福兄弟标榜自己的剃刀使用的是最好的钢材,既适用于老年人,也是年轻人的首选,同时也为旅客、矿工和那些野外的露营者带来剃须的便利。
  在凯姆福兄弟孜孜不倦地售卖自己的安全剃刀时,另一位即将改变人类剃须史的美国人还在从事着自己的销售工作,这个人就是金·坎普·吉列(King Camp Gillette),他是著名剃须刀品牌“吉列”的创始人。吉列成长于美国芝加哥,在家产毁于1871年的火灾之后被迫外出作流动商贩谋生。他先是在芝加哥打工,然后又到纽约从事推销工作。吉列爱好机械修理,并有发明的天赋。一个吉列的雇主注意到这一点,便建议吉列发明一种能够让顾客不断购买的消耗性物品。
  1895年的某天早上,吉列在磨一种老式的直刃剃刀时,想到在两块薄板中间夹上一片两边有刃的钢制薄刀片,用一个T形的手柄固定起来,以代替直刃剃刀。虽然吉列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设计构想,但是他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当时几乎很难生产出一次性刀片。这种一次性刀片的研发花费了吉列6年的时间,最终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威廉·尼克森的帮助下,高碳钢成为吉列一次性刀片的材料。
  吉列在1901年成立了美国安全剃刀公司,后改名为吉列公司。1903年,吉列的公司仅仅销售了51把剃刀和168张刀片。一战爆发后,为了让士兵能在战场上刮脸剃须,美国政府订购了350万把剃须刀和 3600万张刀片。从此,吉列的剃须刀开始在市场上爆发,并且销售到其他国家地区。吉列曾说:“对于个人用品来说,世界上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吉列刀片这样,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在挪威最北部的城市能看到吉列刀片,在撒哈拉沙漠深处的城镇也可以找到它的踪影。” 1910年,吉列想用100万元聘请前美国总统T.罗斯福担任亚利桑那州一个实验性世界公司的经理,但遭到了罗斯福的拒绝。
  20世纪20年代,不仅美国男人已经习惯了每天使用剃须刀,女性剃须的市场也被开发出来。在那个时尚大胆变迁的时代,吉列公司向那些需要剔除腿部以及腋下毛发的女性推销自己的产品。在一战之前的美国,几乎没有女性会剔除腿毛。但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剔除腿毛和腋毛开始在女性中流行,有些美国女演员还会剃掉眉毛,然后用眉笔描绘出更加别致的眉线。
  1960年,吉列公司推出了超级蓝系列刀片,这款刀片的刀身覆盖有机硅涂层,可以有效减少摩擦。尽管吉列公司不断进行创新,竞争者还是出现了,英国的威尔金森刀具公司在1961年生产了首个不锈钢刀片,并在1962年销往美国。虽然价格比吉列的超级蓝系列刀片贵一倍,但仍然凭借使用寿命长、刮得更干净等特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电动剃须刀最早也出现在美国。1929年,退役陆军上校雅各布·希克(Jacob Schick)研发了第一台电动剃须刀,这种剃须刀不需要水、肥皂以及剃须膏便可以使用,立刻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雅各布·希克开始从事剃须刀研发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那就是他十分虔诚地相信刮胡子对身体是有益的。据说雅各布·希克认为如果一个男人经常刮胡子,并且次数足够多,可以将寿命延长到120岁。
其他文献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以下简称弘治)是明代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当政期间,在任用正臣、广开言路、整饬吏治、加强边防、节用爱民等方面作了不少成绩,并组织编纂了著名的典籍——《问刑条例》和《大明会典》,简便了刑律,整饬了制度,故史学界有“弘治中兴”一说。《明史》对他的评价很高。不过对于这位皇帝,一般读者更感兴趣的是关于他的传奇的出生故事。  弘治,是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的
期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新中国空军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空军,展开了喷气式飞机时代的第一场空中对决。在一次空战中,一位中国“放牛娃”出身,且仅飞行了60多小时的飞行员韩德彩,击落了在二战中具有显赫战绩的“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一时引起轰动。战争结束后,韩德彩继续在空军服役,历任团长、师长、军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中将军衔。费席尔跳伞后被俘,战后返美继续留在军中服役,后被授予上校作战官,
期刊
提起阿富汗,许多人会想起一个内乱不断、满目疮痍的国家。然而,阿富汗在二战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当时统治阿富汗全境的还是巴拉克宰王朝,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在位。  查希尔是阿富汗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也是阿富汗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他少年时曾赴法国留学,受过西方教育,思想较为开明。查希尔在位期间,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并制定了宪法,试图在许多领域吸收西方文
期刊
旅顺口,这个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军事重镇,是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觊觎的“肥肉”,也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欺凌的缩影。自1894年起,这里曾被日军屠城,先后驻扎过俄国、日本的军队,500多平方公里的陆域上留下了众多的战争遗迹和历史遗址。  南子弹库——晚清奋起图强的决心  从旅顺口黄金山浴场出发,很快就来到了南子弹库遗址,很多来此游玩的旅客,饶有兴致地在“旅顺口清代南子弹库”石碑、威武的古炮、哨所里
期刊
历史上的德国,曾是一架强大的战争机器,这种强大又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工业为基础,其中之代表,便是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公司。其所产武器,性能优异,除了自用,还大量出口,畅销全球。  武器卖得多了,便极有可能卖到未来的敌人那里去。当纳粹上台,与世界为敌之时,装备着克虏伯所造军火的侵略军就惊讶地发现,抵抗他们的武装力量竟然也装备着来自于克虏伯的枪炮。  谁会赢?  一战冤魂  克虏伯VS克虏伯的典型故事发生在1
期刊
推送时间:2016-03-19  阅读人数:1790879  史叔:正史中很少出现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重要的女性只有她们的姓氏,父亲的姓和夫家的姓,显赫一些的还有封号、谥号等等。只有少数殊异的女性,才能以独立的“人”的姿态流传其姓名于世。读这篇文章,准备好手帕,因为可能会笑出眼泪花。  四月天:宋朝公主的名字都跟暴发户家的闺女似的。  秋瑟,锦: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这是古代人起名的标准
期刊
如果古代东方的老子和西方的德谟克利特穿越到当下,可能都会喜欢上一种玩具——乐高积木。  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具,能通过同样看似简单的拼接,从一块一块开始,变化出无穷的形态,从动物、人到汽车、飞机,再到高楼大厦,乃至一座城市等等,已知世界的一切,几乎都能用它加以展现。  这不就是德谟克利特所言的“原子”,老子所言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么?  所以,这是一种神奇的玩具。  它来自于安徒生的故乡——
期刊
好莱坞影星海蒂·拉玛后来曾回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与她见面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海蒂,投入自己,这是生活的秘密。尝试所有的事情,参加所有的事情,面见所有的人。”而这位美丽女子的一生,似乎也就是在回应肯尼迪给出的这个生活秘诀。人们在历史上似乎很难再见到这样一个仿佛天外来客的女子,身上充满着这么多谜一样的不解、看似互相对立的矛盾。海蒂·拉玛的身上绝不仅仅有“好莱坞著名影星”这一个标签,她的人生角色之
期刊
编修家乘宗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历来的宗谱,皆是用文字来叙述宗族繁衍兴旺、发展迁徙的历史,用以追踪思远,维系家族的血脉兴盛。旧时的宗谱也偶有图像,但那多是用木版雕琢的先祖的线条画,离真实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所谓画在神在,只是膜拜祖宗的一种表示。  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本民国六年(1917)沈氏后人编修并由商务印书馆精心印制的《吴兴沈氏奉教宗谱》。这份宗谱除17页为文字外,其余41页选用了大大小小
期刊
每个朝代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外流,都会在都城实施 “计划经济”,为官员分房、建房,甚至可能惠及普通人,一旦社会政局稳定下来,人口激增,必然会导致房子的流动和涨价。  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尽了古人实现居住理想的艰辛。“寒士”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有钱读书,在古代就还不算太穷。“寒士”可能是一个住房的分界线,相当于今天城市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