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姓氏谜团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中学时去看川戏,丑角问台下:“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妈妈姓甚么吗?一个姓‘既’,一个姓‘何’!”看到观众大惑不解,他才抖出包袱:“《三国演义》中周瑜死前不是高叫‘既生瑜何生亮’吗?可见生周瑜的是既家妈妈,生诸葛亮的是何家妈妈呀!”
  这当然是笑谈。但是,要说诸葛亮他家原本并不姓诸葛,那倒是真事。他家的姓氏来源,《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注有两说。一是《吴书》:“其先葛氏,本琅琊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说他家原本姓葛,琅琊郡诸县(今山东诸城市)人氏,后来迁到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而阳都先已有姓葛的,为了区别就被称为诸葛了。二是《风俗通》:“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孙诸县侯,因并氏焉。”说是秦朝末年的葛婴,是陈涉(即陈胜)的大将,立下功勋却被冤杀。葛婴的子孙,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的侯爵,家族为了显示荣耀,就把“诸”字加在姓氏前面,变成诸葛了。
  两种说法,一说诸县是其原居地,一说是其封爵地,但是关键点完全相同:即原本姓葛,后来与诸县发生关系,才变成诸葛。而且诸葛亮的老祖宗葛婴,当初还跟着草莽大英雄陈胜、吴广,闹过一阵子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在《史记·陈涉世家》留名青史,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颇堪玩味。
  你可能有疑问了: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性符号,能够变来变去吗?
  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喊出振聋发聩口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一位,在其名著《日知录》中说,上古的姓与氏,并非一回事。以周代贵族为例,两者区别主要有二:一在功能上,姓用来“别婚姻”,即区别婚姻对象;氏用来“明贵贱”,即区别身份贵贱。古代先民知道近亲通婚会造成生育不繁衍,即《左传》所谓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为了避免近亲通婚,就有“姓”的产生。而同一家族中,各个分支的成员各自在社会上自行打拼,身分会有升降。高贵者为了显摆身份,就有“氏”的出现。二在性质上,姓是血缘基因符号,血缘基因不会变,所以姓也不能随意改变。而氏是身份贵贱符号,身份贵贱会发生改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身份改变了,氏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战国的大战乱,开始颠覆这一切。接下来刘邦从底层崛起,手提三尺剑开创汉朝,传统社会翻了个底朝天,以往与贵族制相配合的姓氏文化无法继续保持。于是汉代以后,姓与氏混为一体,上至天子,下至草根,都有各自的姓氏。而且这时的姓氏,既用来区别婚姻,也可以发生改变。诸葛亮的先世将葛氏改为诸葛氏,就是这种社会流变大背景下的产物。
  《三国志·后主传》裴注引《魏略》云:“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同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死后,蜀地老百姓还把他继承侯爵的儿子诸葛瞻,尊称为“葛侯”。刘禅所称的“葛氏”,百姓口中的“葛侯”,都与诸葛亮家族最初的姓氏完全吻合。
  东汉末年再次爆发社会大动乱,造成改变姓氏成风。有的是为了躲避仇家,有的是因为过继给别人。最匪夷所思者要数孙吴的是仪。他家原本的姓氏,正好就是姓氏的“氏”,所以叫做氏仪。后来他在北海郡当幕僚,长官孔融这位大名士开玩笑说:“你这个‘氏’字,是‘民’字没有上边的笔画部分嘛,暗指目无上级,很不好呀。应当改为同音的‘是’字才对。” 氏仪听了立马就改,从此变成是仪,在《三国志》立传了。对此风气,有人站出来严厉批评。曹魏的管宁,专门写了《氏姓论》,反对“妄变氏族”,认为这是“违圣人之制”。但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大动乱年代,连生命往往都保全不住,遑论身外的姓氏?所以管宁的批评,并未产生多大的矫正作用,只给后世的我辈,留下回眸鉴史的宝贵信息而已。
其他文献
推送时间:2016-03-19  阅读人数:1790879  史叔:正史中很少出现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重要的女性只有她们的姓氏,父亲的姓和夫家的姓,显赫一些的还有封号、谥号等等。只有少数殊异的女性,才能以独立的“人”的姿态流传其姓名于世。读这篇文章,准备好手帕,因为可能会笑出眼泪花。  四月天:宋朝公主的名字都跟暴发户家的闺女似的。  秋瑟,锦: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这是古代人起名的标准
期刊
如果古代东方的老子和西方的德谟克利特穿越到当下,可能都会喜欢上一种玩具——乐高积木。  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具,能通过同样看似简单的拼接,从一块一块开始,变化出无穷的形态,从动物、人到汽车、飞机,再到高楼大厦,乃至一座城市等等,已知世界的一切,几乎都能用它加以展现。  这不就是德谟克利特所言的“原子”,老子所言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么?  所以,这是一种神奇的玩具。  它来自于安徒生的故乡——
期刊
好莱坞影星海蒂·拉玛后来曾回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与她见面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海蒂,投入自己,这是生活的秘密。尝试所有的事情,参加所有的事情,面见所有的人。”而这位美丽女子的一生,似乎也就是在回应肯尼迪给出的这个生活秘诀。人们在历史上似乎很难再见到这样一个仿佛天外来客的女子,身上充满着这么多谜一样的不解、看似互相对立的矛盾。海蒂·拉玛的身上绝不仅仅有“好莱坞著名影星”这一个标签,她的人生角色之
期刊
编修家乘宗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历来的宗谱,皆是用文字来叙述宗族繁衍兴旺、发展迁徙的历史,用以追踪思远,维系家族的血脉兴盛。旧时的宗谱也偶有图像,但那多是用木版雕琢的先祖的线条画,离真实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所谓画在神在,只是膜拜祖宗的一种表示。  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本民国六年(1917)沈氏后人编修并由商务印书馆精心印制的《吴兴沈氏奉教宗谱》。这份宗谱除17页为文字外,其余41页选用了大大小小
期刊
每个朝代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外流,都会在都城实施 “计划经济”,为官员分房、建房,甚至可能惠及普通人,一旦社会政局稳定下来,人口激增,必然会导致房子的流动和涨价。  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尽了古人实现居住理想的艰辛。“寒士”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有钱读书,在古代就还不算太穷。“寒士”可能是一个住房的分界线,相当于今天城市中的
期刊
如今大多数男性至少每隔几天就会使用一次剃须刀。其实,人类的剃须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将燧石或其他物品的边缘磨利,从而剃掉脸上多余的毛发。在史前洞穴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男性的脸上没有任何毛发。考古证据表明,蚌壳、鲨鱼齿、磨快的燧石都曾在在旧石器时代被用作剃须工具。  公共的户外理发店在古代印度十分普遍,这些理发店提供理发、修指甲、修脚、清洁耳鼻等服务。在古埃及,剃须则成为了人们日常
期刊
袍哥会发源于清朝初期,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并列为当时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  新中国成立之初,据初步调查,成都的袍哥“公口”(又称山头、堂口)数量就达到了1000多个,重庆也拥有300多个。四川各乡镇袍哥组织发展很快,甚至形成了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城市就有一个公口的局面。如雅安县(后雅安撤县设市)的袍哥总人数达到了10084人;巴中平昌县境内袍哥组织盛行,仅响滩、福申、白衣等地入会的就有近200
期刊
人类在古代就向往着能像鸟类一样在天上自由飞翔,有着飞翔的种种遐想。尽管,古时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尚未实现大的突破,飞行的梦想看似遥远,但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器具来实现飞行愿望的努力一直不曾中断。  在我国,据传春秋时代的墨子和公输般曾制造过能飞的木鸟,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风筝,晋朝流行于民间的竹蜻蜓被认为是螺旋桨最初设计灵感的来源,五代时有原始的热气球——“松脂灯”,明代创造了名叫“飞螺旋”的一种在原理上类似
期刊
最近,一部由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美剧《权力的游戏》引起了新一轮追捧热潮。该剧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将人类政治游戏的诸多基本命题熔于一炉,展现了一场残酷却迷人的战争史诗。在虚构的情节中,却影射着不少历史中真正发生过的故事:“绝境长城”不禁令人联想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和不列颠的哈德良长城;长城之外的“异鬼”反映了古典农耕文明对游牧“蛮族”的长期恐惧心理,而长城之内的列国混战、尔虞我诈更是几千年政治史的戏
期刊
一批由110幅玻璃底片制作出的照片于1989年开始了在欧洲的巡回展出,引起轰动。同时,根据其中部分照片、书信整理的画册《领事的眼光》出版了。1997年,昆明青年殷晓俊、罗庆昌几度赴法,翻拍了600多幅照片,将其带回祖国,如此这些照片终于又回到它们被拍摄的地方。照片的拍摄者是方苏雅。  漫漫上任之旅  方苏雅原本的名字叫做奥古斯特·弗朗索瓦,1857年8月20日出生于法国洛林地区一个呢绒商家庭,家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