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驱动的“左右”空间隐喻多维研究

来源 :外语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和思维中.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可以对“左右”空间隐喻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的深入研究.对语料的共时研究发现:在认知体系中人们经常用“左□右”空间概念映射数量、频次、时间、对立关系等非空间概念.空间概念和非空间概念之间的映射形成“左□右”空间隐喻的深层思维结构,与其对应的还有表层语言结构.“左□右”空间隐喻的生成机制可以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和神经元理论得到较为全面的解释.对语料的历时研究发现:“左□右”空间隐喻映射特征的历时变化可以显示出,从20世纪到21世纪人们思维模式由单一僵化转变为多元开放的过程.
其他文献
人类语言系统的持续发展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创新是非范畴化理论产生的内在动力.Hopper和Thompson提出的非范畴化理论阐释人类交际与文化沟通的两个基本原则:认知的经济性和感知的世界结构.作为自然语言的汉语方言重叠词,具有较强的认知显性效应,是验证非范畴化理论的有力佐证和深化非范畴化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分析黑龙江方言重叠词,发现在方言重叠词的非范畴化过程中,形态结构是语言表达形式,新功能和新语义是认知结果,隐喻和转喻是运作机制.
早在1972年的文献中就出现了“知识图谱”这个术语,2012年5月,谷歌公司明确地提出了知识图谱的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的知识图谱,开知识图谱研究之先河.知识图谱用结点表示语义符号,用边表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语义关系,构成了一种通用的语义知识形式化的描述,成为了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资源.本文介绍知识图谱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对于知识图谱的三元组(头实体,关系,尾实体)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分析了知识图谱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分别介绍了Wikipedia、DBpedia、TAGO、Freebase、W
从形式上看,重言是形变辞格,而实质上乃义变辞格.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重言的特点是“二词一意”,而“合二为一”则是人类心智概念整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对莎剧重言修辞进行概念整合分析,不仅能揭示重言修辞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而且能更好地阐释该修辞在莎剧中使用的动因和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物复杂的认知活动.
本文在梳理国际组织人才特质的基础上,构建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外语教学目标体系,提出以“融合”和“超学科”为核心理念的特色英语课程建设原则;以本校外语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讨论在财经类高校基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特色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并采用量化数据统计、个案追踪等方法论证该方案的效果.
本文首先简介神经机器翻译,解析其基本原理、主流框架、注意力机制;其次探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神经机器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集外词翻译、长难句翻译、小语种翻译,并就此问题及最新洞见予以阐述、探究、评析;最后展望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神经机器翻译的未来发展态势:走向文档级翻译、多语言翻译、多模态翻译及无监督翻译.
中国对外话语的翻译与传播是当前国家文化战略的重点.中国对外话语译介与传播涉及话语分析、翻译学与传播学三个领域,但目前研究缺乏不同领域的充分沟通与深入协作,研究主题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对中国对外话语的本体范畴、翻译转换的实际效果、海外传播效果等均无法形成一致意见.因此,学科配合、内容综合、思路调合、方法融合应该成为中国对外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案.
翻译批评史研究是对既往翻译批评活动的描写与阐释.批评主体和话语实践的历史特质决定了翻译批评史研究本质上是对翻译批评实践的历史认知和意义审美.研究者需在整体观的方法论指导下,将批评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纠缠共生的历史框架中,在合历史、合目的 的机制中进行知识考古和价值观照,探究批评生成的历史脉络和合理性.历史合理性将翻译批评发生的历史根源纳入考量范围,不仅可避免批评研究的“情绪化”“简单化”和“平面化”,增强批评的信度和效度,更有利于我们深入考察批评生成的文化肌理,从而拓展和深化翻译批评研究的
心智哲学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心理状态与身体和环境的物理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假定的还原关系.既反对二元论又反对还原一元论的戴维森提出异态一元论,随附性理论是异态一元论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属性和过程,包括思维的过程,随附于物理属性和过程.对于“随附性”,争论激烈,有肯定也有否定.认知语言学即第二代认知语言学一直关注语言与心智的关系,认为概念结构和加工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没有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概念化在心智中就不可能实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揭示出心智概念随附于物理经验这一事实,支持随附性理论.心智
本研究首次采用回溯性范式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性研究方法,以动态视角追踪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动机发展情况,确定代表性口语动机原型,总结口语典型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第一,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三种学习者口语动机原型,动机依次递减,而口语焦虑和口语自我调节波动较小.第二,基于回溯性范式研究方法,同属原型一的两名研究对象由于受内在、外在动机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二者口语动机典型动态特征各不相同,前者呈陌生吸态,后者呈周期吸态.研究结果对于深化口语发展研究、优化英语口语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汉语中的非宾格/作格动词句和“把”字句的性质争论已久.本文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比英汉语的格标志配置以及分裂及物/不及物,以揭示这两种句式的本质.研究发现:(1)英语和意大利语相似,只有分裂不及物而无分裂及物,汉语和格鲁吉亚语相似,兼具分裂不及物和分裂及物;(2)英汉分裂不及物均发生在主格不及物句和通格不及物句之间,汉语分裂及物则发生在主-宾格及物句和施-通格及物句之间,“把”字句是施-通格及物句,非宾格/作格动词句是通格不及物句;(3)英汉通格不及物句的动词类型相似,通格论元位于通格动词之后是基础句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