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创新,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取向的教育。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创新”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是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的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就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太高,新与旧是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特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其实在创新教育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中别人沒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做是新的,能从与众不同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到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然而,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因此语文课堂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和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必须从低年级开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学中创设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的学习。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干他乐意干的事,学一点自己想学的,教师应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春风吹》前,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剪报、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课时,教师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教师一边放优美欢快的音乐,一边动情的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想的?小朋友,你认为文中的每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在读中让学生思考,大胆的想象,无拘无束的表现。一篇课文上完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去找春天、唱春天、赞春天。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地赞扬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给他们亲切感,同时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
(二)善于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有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即使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特别是低年级,它是基础的基础。按修订版《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到关键处,拨在疑惑时,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道的说出来,在一堂课中,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学,几种教学方法要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在上《称象》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笔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岸边上站了许多看称象的人,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我提出了:“谁想出了比乌鸦更好的喝水办法?”请说一说,有一个孩子说:“乌鸦衔了那么多石子,多费劲,如果往瓶子里插上一根吸管,不是能更快地喝到水吗?”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我时常用“发现法”教学。例如:学习“目”字,可以让学生摸摸眼睛,“口”表示眼睛,二是两个眼框,所以有两道横。如学“呆”字时,有个学生说:“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在发呆呀。”学生们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的那种一问一答的模式,这样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提高,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及时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上及时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
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小组讨论中,要对优、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如以“一二一”的比例,并且要按差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生小组总结的发言顺序,以保证全体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时,要让每个小组同学轮流汇报,避免“优生唱主角,中等生是配角,差生当听众”的现象。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可巧妙点拨,让全体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并可采用评选最佳合作小组的方式,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不同见解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及时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充分肯定讨论的结果,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成功感。倘若全班同学碰到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做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还要允许学生提出错误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笑的。二怕问题提得失败或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如果是错误的,也要赞扬他的勇气。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在教《吃墨水》这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有两个墨水,为什么后一个墨水用了单引号引起来?”对这一提问,我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上一年级时从没有看过一半的引号,请老师给我们讲讲它的用意。这时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我就用“教师讲解评价”先夸这位同学问题提得好,再用赞扬的口吻说:“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用心学习,老师可喜欢你们了!课文中的第一个墨水指的是写字用的真墨水,那第二个‘墨水’指文化、知识,所以后一个‘墨水’要用引号,这段话又是陈毅爷爷对他妈妈说的话,所以要用我们学过的双引号引出来,刚好这墨水一词又是话中的话,只能用单引号。”这样一说明讲解,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围绕着核心进行。如果说教育是有依赖性的话,那么在创新教育中,学生要依赖的还是教师——要想学生有创新,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
创新,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取向的教育。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创新”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其一,“创新”并不是专指科学发明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的密切协调,需要教师全员参与,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就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
其二,对创新的含义不可定位太高,新与旧是比较而言的,以什么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决定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特有的态度。那种把“创新”的含义定位为前所未有“世界首创”的认识,显然是以人类历史作为参照系的,其实在创新教育中,“新”的比较参照系是被界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的。班级中别人沒有说过、没有做过的可以看做是新的,能从与众不同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到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的价值“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并不是无从下手。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改的重大问题。然而,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空间,因此语文课堂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和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都是一种创新。要让儿童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必须从低年级开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学中创设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的学习。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干他乐意干的事,学一点自己想学的,教师应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春风吹》前,布置学生收集最喜欢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剪报、画册、照片等,学生有宽裕的时间去收集,趣在其中。上课时,教师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教师一边放优美欢快的音乐,一边动情的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想的?小朋友,你认为文中的每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在读中让学生思考,大胆的想象,无拘无束的表现。一篇课文上完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激励学生去找春天、唱春天、赞春天。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地赞扬学生,使学生受到鼓舞,给他们亲切感,同时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
(二)善于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有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即使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特别是低年级,它是基础的基础。按修订版《大纲》的要求: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到关键处,拨在疑惑时,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道的说出来,在一堂课中,不能只用一种方法教学,几种教学方法要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在上《称象》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笔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岸边上站了许多看称象的人,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我提出了:“谁想出了比乌鸦更好的喝水办法?”请说一说,有一个孩子说:“乌鸦衔了那么多石子,多费劲,如果往瓶子里插上一根吸管,不是能更快地喝到水吗?”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我时常用“发现法”教学。例如:学习“目”字,可以让学生摸摸眼睛,“口”表示眼睛,二是两个眼框,所以有两道横。如学“呆”字时,有个学生说:“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在发呆呀。”学生们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的那种一问一答的模式,这样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提高,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及时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上及时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评价,及时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
评价有“学生讨论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等形式。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小组讨论中,要对优、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如以“一二一”的比例,并且要按差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生小组总结的发言顺序,以保证全体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时,要让每个小组同学轮流汇报,避免“优生唱主角,中等生是配角,差生当听众”的现象。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也可巧妙点拨,让全体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并可采用评选最佳合作小组的方式,培养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不同见解的同学进行争论。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及时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充分肯定讨论的结果,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成功感。倘若全班同学碰到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做讲解。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评价,还要允许学生提出错误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笑的。二怕问题提得失败或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如果是错误的,也要赞扬他的勇气。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了心理负担,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在教《吃墨水》这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有两个墨水,为什么后一个墨水用了单引号引起来?”对这一提问,我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他们的评价是: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我们上一年级时从没有看过一半的引号,请老师给我们讲讲它的用意。这时又一个问题提出来了。我就用“教师讲解评价”先夸这位同学问题提得好,再用赞扬的口吻说:“这节课小朋友们都很用心学习,老师可喜欢你们了!课文中的第一个墨水指的是写字用的真墨水,那第二个‘墨水’指文化、知识,所以后一个‘墨水’要用引号,这段话又是陈毅爷爷对他妈妈说的话,所以要用我们学过的双引号引出来,刚好这墨水一词又是话中的话,只能用单引号。”这样一说明讲解,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迪,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想学”“乐学”的创新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围绕着核心进行。如果说教育是有依赖性的话,那么在创新教育中,学生要依赖的还是教师——要想学生有创新,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