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新闻界“赶走一战”真相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m82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欧洲和美国,公众只知道“一战”是一场“漫长、残酷而不失伟大的战争”,对其细节所知不多。在美国20世纪参与的重大战争中, “一战”是唯一一场在首都华盛顿没有纪念碑的。在民间, “一战”也很难唤起深刻的敬畏乃至反思,描绘那场发生于一个世纪前的战争的影视作品屈指可数,相关书籍多年也没出几本。
  这种现象与技术限制有关——“一战”留下的“物证”远没有后来的战争多。不过,一个重要因素常被忽视,那就是,参战各国想方设法将战争真相“赶”出了报纸头版。
  “一战”战地报道在各国遇阻
  英国1914年8月投身“一战”时,主流报刊并不知道自己将面对何等严峻的挑战。弥漫于各个编辑部的观点是:战地记者很酷,能与骑兵军官称兄道弟。《每日邮报》和《泰晤士报》的老板命令手下赶紧去买马,并向政府报告。
  英国政府对新闻媒体的防范,比其他参战国慢了半拍。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立刻发布“媒体指南”,对战时新闻报道加以限制。法国重拾第二帝国时代的传统, 《鸭鸣报》描绘了一个穿军装的老妇人拿着剪刀,在许多报纸上剪出大洞。1917年,美国参战后不到一周,总统威尔逊就建立了公共信息委员会,负责人是拥护政府的记者乔治·克里尔。
  1915年9月初,也就是德军进逼巴黎、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之时,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领导的自由党内阁终于决定对战地记者加以限制。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得以口口相传或书面形式,散布可能导致军队或平民不满、惊慌的消息”。
  作风古板的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甚至一度认为,只有士兵才属于战区,记者根本不该出现在前线。《每日纪事报》的菲利普·吉布斯和《每日邮报》的罗勒·克拉克蔑视禁令,顶着“新闻歹徒”的称号潜入法国发回报道,随后双双被捕,并被警告:若再犯便会被枪毙。
  战争没有像乐观者预期的那样在1914年的圣诞节前结束,英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借媒体之口安抚民众。1915年6月,6名英国战地记者抵达前线,英国陆军司令部称他们为“会写作的狗”。接下来的几年里,又有几名记者获得战时采访许可,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当局的密切注视下,以确保只有军队和政府觉得不错的内容才能被披露给读者。
  政府,军队和媒体达成默契
  环境使然,战地记者很容易被军队“同化”,他们统一换上军官制服。所有人都获得了上尉的荣誉军衔,除了绿色的袖标,其他和真正的军官别无二致。
  不仅是外表,记者们的思维方式也很快就和周围的人一致了。为《每日邮报》和《每日镜报》撰稿的威廉·比奇·托马斯堪称典型。1915年8月4日,当德军首次使用化学武器、两军在夏季的暴雨和泥塘般的战壕中对峙时,他向读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烤鸡肉和煎炸的土豆‘咝咝作响时,偶尔会有一枚子弹砸在战壕边……这些勇敢的小伙子是英国军队中最优秀、最骄傲的老兵,跟任何部队相比,他们都是最精锐的百战之师。”
  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战时对新闻实行管制确实有必要。1915年5月,英国人管不了的《纽约时报》曝光了“勇敢的小伙子”遇到的大麻烦:英军炮弹短缺。报道在伦敦造成了爆炸性的政治冲击,阿斯奎斯被迫组建联合政府,劳合·乔治进入内阁,阿斯奎斯随即被取而代之。
  但总体来说,各国政府、军队和新闻媒体有较强的默契,甚至不惜掩盖和歪曲事实。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与索姆河战役有关。这场会战自1916年7月1日开始,持续了四个半月,总共300万人投入战斗,死伤人数达到7位数。仅在战役第一天,就有1.9万名英国士兵丧生、3.8万人受伤。有评论说,人类文明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高效的杀戮。
  在此期间,为了不给前线部队“添麻烦”,记者们遵照指示留在宿合里,只能通过军方公告了解战斗进展。于是,远在大后方的读者们被告知: “这对英格兰和法国来说是美好的一天。在战争中,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日子。”
  接下来的几个礼拜里,记者们被允许外出观察战斗,然而,他们无一例外继续保持着原先的腔调,即便目睹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伤亡,也没有任何改变。
  时隔多年,一些曾经的战地记者对自己当年所写的内容深感惭愧。1925年,威廉·比奇·托马斯写道: “英国陆军情报部门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错误和具有误导性的……实际上,报道发出的第二天和之后几天,我都寝食难安,因为那不是真實情况。”“头条新闻巨大的粗体字,外加我自己大大的名字,都无法减轻这种耻辱。”
  1923年,菲利普·吉布斯以带有悔意的口吻说: “我们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军人……我们是自己的审查员。”但他也辩称,自己试图“照顾那些儿子和丈夫在法国作战的人的感情”。
  “一战”结束后,托马斯和吉布斯接受了政府颁发的骑士勋章。也有少数人如《每日镜报》的编辑汉密尔顿·菲夫,将这一荣誉视为贿赂,这样的贿赂使他对目睹的一切保持沉默。
  客观只是和平时期的奢侈品
  直到持续了上千个日夜的杀戮落幕,欧美各国的公众才渐渐了解到,毒气、炮弹、机枪、铁丝网、疾病和泥泞怎样杀死了整整一代年轻人。1917年12月,劳合·乔治在菲利普·吉布斯的庆功宴上坦言,永远不应该允许公众了解这种“血腥生意”的本质。 “如果人们知道真相,战争明天就会停止。他们当然不知道,也无法知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许多细节可能永远不会为后世所知。除了约束新闻报道,各国政府还检查军人寄出的家书,以免泄露机密信息,或是打击家乡父老的士气。审查人员把敏感的内容撕掉或用笔涂抹,让无数记忆碎片就此消失。当然,由于这场战争太过可怕,战壕中的许多人也不愿向亲友提起自己到底经历过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落幕。此前4天,美国人见证了这次战争期间最后一次重大的报道失误:前线军官误读了一条宣布局部停火、以便德国代表团前来谈判的消息,结果,11月8日的各家报纸就刊出了“战争结束”的大标题,引发举国狂欢。辟谣姗姗来迟,许多人早已陷入宿醉。纽约时报广场上,一些愤怒的民众撕碎了报纸。
  1918年11月11日,战争结束的消息再次传来。战争真的结束了,但庆祝活动明显冷清了很多。民众耗光了激情,而后他们渐渐意识到战争的意义和代价。
其他文献
1944年7月31日,44歲的法国飞行员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驾驶着“闪电P38”战斗机冲上云霄,当时的法国已被纳粹占领,他要去战斗,去接受战争的洗礼,这是超龄8岁的他最后一次被允许执行任务。几个小时后,飞机从雷达屏幕上消失,那天,他所在飞行中队的纪录中添了一行字:“圣埃克苏佩里执行法国南部高空飞行拍摄任务,未归。”  “他没有叫喊,他慢慢地倒下,甚至连声音都没有”,他笔下《小王子》的结局成为命
公元541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大帝踌躇满志,打算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但灾难降临到他和臣民的头上,那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鼠疫。  鼠疫一开始袭击了拜占庭帝国治下的埃及,城市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腐烂的尸体,随时有人走着走着就栽到地上,再也爬不起来。瘟疫同样摧毁了农村,谷物无人收割,大群家畜简直成了野生动物。  在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口死亡。瘟疫使这座原本富丽堂皇的国际大都市彻底衰落
金球奖颁奖礼上,有一位女性引起大家的讨论,特别是在中国。她就是金球奖史上首个获得喜剧、音乐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奥卡菲娜。然而大家讨论的不是她不配或演得不好,而是觉得她丑。有人说,难道我们亚裔都是厚嘴唇、小眼睛、小个子吗?这不就是代表了好莱坞对亚裔的刻板印象吗?其实在此之前,打开关于奥卡菲娜的视频,全都是“又老又丑”等充满侮辱的弹幕。很可惜,这些原本是在幼儿园就需要学会的常识,竟有那么多成年
1908年的一天,芜湖城的早晨白露泠泠。一名男子带着一个13岁的小女孩穿街过巷,来到芜湖最著名的青楼——兰心院,要把这个小女孩卖掉。老鸨打量着这个女孩,甩了一句:“人你还是带回去吧,这丫头吃不了这碗饭,小眼睛、厚嘴唇,怎么也长不成美人。”男子说:“那就留下她做烧火丫头吧!”老鸨不屑地说:“两担大米价!”  就这两担火米,小女孩被卖了,卖她的人是她的亲舅舅。她一岁时,爸爸去世,两岁时,姐姐去世,八岁
在张爱玲的笔下,黄逸梵算不上一位好母亲。  她自私。在张爱玲姐弟俩三四岁、正需要母亲倾力陪伴和照料时,她却当起甩手掌柜,任性地出国游学。  她冷漠。亲生儿子抱着一双破球鞋投奔她时,她以没能力再养一个孩子为由,理智得近乎无情地将他拒之门外。  她刻薄。对张爱玲出口便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只能自生自灭。”  她爱慕虚荣,贪图享受。
因为穿错衣服而打打杀杀的奇事由来已久,其中理由也是五花八门。  穿衣与“尊卑”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因看不惯民众穿得舒服漂亮,就颁布禁令:凡身着锦绣者,与诽谤国君同罪,也就是得死。  自汉代开始,不许穿与自己的身份、等级不符的服装,成了明确的法律条文。到了唐代,普通人如果穿了颜色越级的服装,要么坐牢要么去死。不只是颜色,朝廷在尺寸上也有禁令。李德裕做淮南观察使时勒令当地妇女剪短裙子,因为朝廷有规矩,
《格林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惊悚的故事:1284年,德国哈默尔恩镇老鼠为患,镇长束手无策。某日,镇上来了个身穿五彩长袍的神秘笛手,声称如果给他一笔酬金就能帮忙驱逐老鼠,镇长与居民欣然答应。笛手吹起笛子,鼠群神魂颠倒,纷纷随他来到河畔,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全部溺死。笛手返回镇上领取酬金,谁料镇长与居民不肯如约付款,笛手默然离去。第二年,笛手再次现身吹笛,这回引来的竟是镇上的130个孩子,他们载歌载舞地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作为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为了保全性命,携光绪等人逃往西安,美其名日“西巡”。在这生死关头,慈禧没忘记一件关乎个人恩怨的“大事”——处置光绪最宠爱的妃子珍妃。  此时的珍妃已被慈禧打入冷宫两年有佘,过着连宫女都不如的日子,而为解心头之恨,慈禧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为借口,要珍妃自尽。性格倔强的珍妃并没有选择屈服,她目光坚定地看着慈禧,一字一顿地说
我们对牛仔的印象大多来自美国的西部电影——大礼帽,牛仔裤,腰挎手枪,行侠仗义,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可现实果真如此吗?  在美国西部的广袤土地上,看似只有沙漠、野草和没有商业价值的野生动物。但西部养牛人发现了地下的黄金,无数移民汹涌而来,造就了传说中的牛仔。  西部的牛大多凶猛难驯,驱赶庞大的牛群是一种既冒险又刺激的工作,从而锻造出真正的牛仔精神。  一般的牛群都在千頭以上,两个最有经验的牛仔走在前面
英法联军打到北京之后,被迫跟洋人签约的大清,事实上已经接受了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国与国关系:西方国家使节驻京,使节觐见大清的皇帝,递交国书。然而,签约之后,咸丰借口有病,赖在热河不肯回京,不久去世。小皇帝同治尚未成年,两宫太后以此为借口,拖着不让见。所以,西方公使虽然在北京扎下了,但始终见不到皇帝。西方那一套国家间的外交模式,在形式上始终无法完成,这让公使们很着急。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