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表”到“深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是从“学”到“用”的过程,它是通过阶梯式的教学,到达一种深度境界。浅表学习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参与,学习过程缺少反思,学习结果只限于模块化的解读、初始的体验。深度学习倡导自主、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深度参与的,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学习策略的反思。所以,学习结果是多角度、有创意的,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度的认识。笔者三次执教《珍珠鸟》一课,经过不断反思,终于理解了语文教学从“浅表”到“深度”的过程。
  一、初教:“浅表教学”的老问题
  1.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
  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以一问一答为主,先预设好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会回答了,好像就代表全班学生都会了。事实上,教师事先预设的这些问题并没有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些问题基本上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学生会回答,而沉默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顺从地接受。这样的教学现状是部分优生成绩稳定,而沉默的大多数却没有进步。
  在第一次教《珍珠鸟》的时候,我也预设了好多问题,一一请学生回答:(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珍珠鸟信赖“我”,课文中有一个句子特别关键,这个句子是哪一句?(3)课文写的是谁信赖谁?(4)为什么说珍珠鸟信赖作者呢?(5)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了珍珠鸟对作者一步一步的信赖?(6)为什么说这些描写写出了鸟儿对作者的信赖?(7)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问题一个个地抛出来,事实上,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是典型的浅表教学的模式,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学效果不佳。
  2.理解課文内容是主要的教学目标
  在浅表教学的形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这种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还是在教师一步一步引导下进行的,教师事先预设的问题其实就是指向课文内容理解的。这样的教学,很多时间浪费在了理解内容上,学生缺少交流、碰撞与思考,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训练,智慧没有生成,方法没有掌握,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在第一次教《珍珠鸟》的时候,我紧紧围绕“什么是信赖?珍珠鸟是怎样对作者一步一步产生信赖的?”这样的内容展开教学,整节课都无法摆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无味,学生能力没有提升,核心素养没有形成。
  3.“先教后学”是教学的主导方式
  很久以来,教师都在语文课堂中占有很强势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让学生识字,学生就学识字;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就朗读课文;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就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其实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这种先教后学的形式,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方式,教学主要还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没有形成课堂的学习共同体。
  比如,在第一次教《珍珠鸟》的时候,我就是按部就班。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着,让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理解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以及从哪些描写中体现了这种信赖。
  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能力也没有发展,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在转。
  二、二教:开始思考“课堂的深度”问题
  针对第一次执教《珍珠鸟》效果不佳、学生没有收获的问题,我开始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怎样让学生学有所得,怎样让他们主动地建构知识。我确立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于是,在第二次执教《珍珠鸟》的时候,课堂就有了这样的改变。
  1. 用主问题导学
  之前的教学之所以散、碎片化,是因为没有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如果设置一两个这样的问题,通过问题导学,先“学”后“导”,实现有效对话,课堂教学效果就出来了。比如,在第二次教《珍珠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现珍珠鸟对我一步一步产生信赖的?”接下来,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主动地探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的教学就是运用主问题导学的。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自主地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边批注。这个过程体现了学习者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体现了学习者深度学习的过程。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被广泛运用的学习方式,它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让优生带动学困生一起学习,避免课堂上只有优生回答问题的尴尬。第二次执教,我让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根据主问题共同讨论、探究。学生边学习边画线,把描写珍珠鸟对作者一步步产生信赖的语句画了下来;接着,小组内讨论“为什么珍珠鸟会对我产生信赖?”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得也比较热烈。有的说:“是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信任,所以,珍珠鸟也很信赖他。”有的说:“是因为作者不去打扰珍珠鸟,任由它在屋内飞。”……这个环节,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了思维的碰撞,有了自身的学习感悟,体现了思考的过程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3. 指导学生发现
  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导”。在《珍珠鸟》第二次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从而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我让学生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句子1: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飞到柜顶上,一会儿飞到书架上,啄着书背,一会儿撞到了灯绳,跟着飞到画框上去了。
  句子2: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去发现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后说:“第二句更好,因为第二句写出了小鸟的神态、动作、细节,而第一句只用了一个动词,写得不够细致。”有的说:“鸟儿对‘我’的这份信赖正体现在了这些神态、动作细节描写中。”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发现了文本语言的特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正是“以学为中心”深度学习的体现,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可以说,“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   三、三教:走向“深度”的课堂新样态
  1.以学情定起点
  以学为中心的深度教学,当然要先了解学生的学情,以学情来定教学起点。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把握教学起点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教学的起点过高,对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所以,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的起点。
  第三次教《珍珠鸟》,我专门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基础,知道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识字的能力,所以,生字不需要怎么教。另外,学生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能力,他们在自读了课文之后,基本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特点上,特别是抓住细节描写来体会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学习细节描写在文中的妙用,从珍珠鸟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中感悟“信赖”,直指文本的核心。
  2.以目标定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制订三维目标。比如,《珍珠鸟》这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有:(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了。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应该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体现“一课一得”,使学生学有所得。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出具体描写鸟儿神态、动作的语言,让学生学习这样表达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才是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深度学习。
  3.以需要定策略
  学生经历过“先学”,教师再“后教”。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或学生需要的、感兴趣的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是“学后导”。
  在第三次教《珍珠鸟》的时候,因为学生学了细节描写对体现鸟儿信赖的作用,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设计以下环节:
  师:课文正是运用了細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鸟儿对作者的信赖,也写出了作者对鸟儿的呵护。其实,细节描写在我们的习作中经常用到。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写一写。
  (师出示:“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小珍珠鸟飞回笼子以后,见到它的父母会有哪些表现呢?抓住它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简单地写一写。
  (师出示学生练笔)
  生:小家伙飞回笼子中,“啾啾”地叫着,像是在撒娇,好像在说“我还没玩够,我还想玩”。说完,它又飞到父母身边,蹭着它们的羽毛,用翅膀想去抱住它们。
  生:小家伙飞回笼子中,啄啄父母的嘴巴,把脸靠在父母的怀里,想要得到父母的拥抱。它拍打着翅膀,嘴里“啾啾”地叫着,快乐地跟父母分享自己经历的一切。
  学生写的内容不仅有想象,还把鸟儿的动作写得这么仔细。教师通过让学生“先学”然后再“导”,使学生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并且活学活用,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中心”,也体现了深度学习的过程。
  构建从“浅表”到“深度”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转变过去那种“先教后学”的教学主导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致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新样态。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育評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
实施新课程,必须打造有效课堂,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體,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要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着手。因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有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卓越课堂的核心。  何谓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
哲学家说: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在不断的调节之下,主体的认知图式不断得到新的建构与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用联系产生意义,让所获取的信息转化成有意义的知识,进而在问题情境的运用中转化为智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
从儿童个性的产生与发展来说,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社会生活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生理、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学龄期,个性化教育能满足每个儿童发展的需要,使其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目标之下,个性作文自然而然诞生。个性作文依循儿童个性,充分挖掘儿童潜能,在作文中展现儿童独具特色的一面,使每个儿童在自身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对低年级儿童实施个
走下讲台,我心情舒畅。走出教室,发现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扑进来,斜照在走廊上,窗外阳光灿烂,微风拂动,走廊上,绿萝株株亭亭,早晨洒过水的痕迹还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亮亮,似星星落在了上面眨巴着眼睛。我喜欢这样阳光斜照的感觉,让人嗅到美好事物微笑着缓缓打开的意味。  坐在办公桌前,仍在回味着刚才上课时的美好瞬间。  《麻雀》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经典老课,因看过太多本课的教学课例,我几乎知
盘点中华大地上的名城、名建筑,真是如数家珍。然而随着朝代的变更、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冲刷,那些历史名城古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以冥想的空间、回味的乐趣。  折扇上的一幅西湖游览图,让我看到了景致的优雅,想到了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感到了传说中的人妖情感的魅力。独特的西湖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站在西湖旁,平静的西湖水让人的思绪在一刹那间停留下来,静静地享受着那份独有的静谧。就是在这小小的西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要学会倾听,听人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听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听力训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前,不少小学都在进行听力训练的研究,但据调查数据显示,听力训练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的引领、时间的保证;很多教师认为一周固定的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诗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儿童诗,这些儿童诗的题材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儿童熟悉的学习生活,再加上简短明朗、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达和蕴含丰富的情感,深受学生喜欢。针对这一独特的文体,我们该怎样关注儿童诗的特点,让我们的教学也具有诗的韵味呢?上个学期,笔者着重研究了二年级上册的《“红领巾”真好》的教学,现以这首清新的儿童诗教学为例,谈谈怎样把握低段儿童诗的特点,在儿童诗中开启学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事实证明,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空洞无物、杂乱无序等常见问题,均与学生的思维未被激活密切相关。习作教学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荣维东教授指出:“要使任务语境具有强刺激,设置语境的时候,可以制造强烈的认知或情感冲突,产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或情感上的巨大反差,能使学生思维被深度激活,这是写作的初始动机和言语生长的内核。”
“词之为体,自有其特质所形成之一种境界。”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其中,宋词最具内涵,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词常给人“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之感,词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然而,小学语文教材中只编入了少量的词,学生对词的接触甚少。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经典,浸润在民族文化精华中,我们研发了“美丽宋词微课程”,引领学生且吟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