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单篇文本教学

2.单元内文本比照与联系
这一板块的教学一般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比较归类,包括字词、文本内容与形式、写作方法、写作背景、精彩句段等多个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加以归类、重组,更新认识,增强能力。第二层次:迁移运用,一般是写法的迁移,通过这样的练习促使学生将积累的东西通过实践逐步与自身相融,达到和谐,最终化为个体的一部分。第三层次:拓展阅读,同类型同主题的文本再阅读。
3.单元与单元间比照与联系
教学方法同样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比较归类、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被称为“组块”,而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被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大脑中的相似块不是静止的,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和其他相似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新的相似块。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主题序列教学就是依靠人的认知心理而建立的,它借助比较归类促使学生意识中的“相似块”不断地互相組合、深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深入、丰富联想,将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形式理解透彻,领悟到位,使思维的内容不断丰富,思维的品质不断提升。
依据和主题的亲密度,教学先从第三单元开始,依次为第七单元,第四单元,第2、第6两课。
先解释第三单元的教学思路:分课教学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内的比照与联系,而且大部分是引领学生以回忆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异同。心理学研究表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效率就越高。尝试回忆可以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加以纠正,遗漏的及时补上。
第一,字词的巩固运用。教师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的多音字、同偏旁的生字、意思相近的词语等,在此基础上检测默写,在情境中合理运用。
第二,比较异同。回忆三篇课文,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有哪些?教师以问促思,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结果(见下表)。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可以同中求异,即在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不同点。也可以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共同点或相似点。经过这一轮比较,学生的思维经历了重组、储存、编码、检索、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将新旧知识加以调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然后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其思维的灵活性、顿悟性、方向性与流畅性都得以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提高语文素养,是一种原生态的自我表达与提升。由此,对于“写人类”这一体裁的认识无形中就深化了一个层次,头脑中的认知图式必然会有质的改变与调整,推动思维力向纵深掘进。
第三,迁移运用。学生通过比较异同习得了言语结构,但从人的认知心理分析,学生只是暂时把这种言语结构储存在记忆中,必须通过运用,通过自己思维的重新排列、组合,以自己的言语图式表达出来才算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奥秘。所以,紧随其后要进行迁移运用。
第四,拓展阅读。再出示一组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文章来源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引导学生略读,粗知大意,了解主题,感悟写法。略读是补充,是举一反三,是为了把学生的思维继续延伸,再延伸。

主题序列教学进行第七单元的教学时,先是单篇教学,然后是单元文本比较。在第七单元的教学全部完成之后,再一次引导学生与第三单元的板块内容进行比照,揣摩其中的内涵。以此类推,再加入第四单元,乃至于第2、第6两课的文本比照与联系。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言语智慧。
“基于教材资源的文本序列教学”,把学生要记忆的知识、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认知、理解、践行,在不断的“回顾、比照、联想”中打开了学生智力活动的闸门,增强了学生语言的敏感力、文章的构思力、行动的执行力、思维的敏锐力。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