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资源的文本序列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f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单篇文本教学   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言语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体现出来的,所以说单篇文本教学要抓住核心,关注言语内容和形式,注重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与教学,完成基础性的必要的作业。
  2.单元内文本比照与联系
  这一板块的教学一般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比较归类,包括字词、文本内容与形式、写作方法、写作背景、精彩句段等多个方面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加以归类、重组,更新认识,增强能力。第二层次:迁移运用,一般是写法的迁移,通过这样的练习促使学生将积累的东西通过实践逐步与自身相融,达到和谐,最终化为个体的一部分。第三层次:拓展阅读,同类型同主题的文本再阅读。
  3.单元与单元间比照与联系
  教学方法同样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比较归类、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被称为“组块”,而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被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大脑中的相似块不是静止的,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和其他相似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新的相似块。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主题序列教学就是依靠人的认知心理而建立的,它借助比较归类促使学生意识中的“相似块”不断地互相組合、深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深入、丰富联想,将语言文字的内涵与形式理解透彻,领悟到位,使思维的内容不断丰富,思维的品质不断提升。
  依据和主题的亲密度,教学先从第三单元开始,依次为第七单元,第四单元,第2、第6两课。
  先解释第三单元的教学思路:分课教学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内的比照与联系,而且大部分是引领学生以回忆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类、整理、比较异同。心理学研究表明: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效率就越高。尝试回忆可以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加以纠正,遗漏的及时补上。
  第一,字词的巩固运用。教师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的多音字、同偏旁的生字、意思相近的词语等,在此基础上检测默写,在情境中合理运用。
  第二,比较异同。回忆三篇课文,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有哪些?教师以问促思,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结果(见下表)。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可以同中求异,即在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不同点。也可以异中求同,即在不同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共同点或相似点。经过这一轮比较,学生的思维经历了重组、储存、编码、检索、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将新旧知识加以调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然后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其思维的灵活性、顿悟性、方向性与流畅性都得以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是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提高语文素养,是一种原生态的自我表达与提升。由此,对于“写人类”这一体裁的认识无形中就深化了一个层次,头脑中的认知图式必然会有质的改变与调整,推动思维力向纵深掘进。
  第三,迁移运用。学生通过比较异同习得了言语结构,但从人的认知心理分析,学生只是暂时把这种言语结构储存在记忆中,必须通过运用,通过自己思维的重新排列、组合,以自己的言语图式表达出来才算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奥秘。所以,紧随其后要进行迁移运用。
  第四,拓展阅读。再出示一组描写历史人物的文章(文章来源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引导学生略读,粗知大意,了解主题,感悟写法。略读是补充,是举一反三,是为了把学生的思维继续延伸,再延伸。
  主题序列教学进行第七单元的教学时,先是单篇教学,然后是单元文本比较。在第七单元的教学全部完成之后,再一次引导学生与第三单元的板块内容进行比照,揣摩其中的内涵。以此类推,再加入第四单元,乃至于第2、第6两课的文本比照与联系。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言语智慧。
  “基于教材资源的文本序列教学”,把学生要记忆的知识、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去认知、理解、践行,在不断的“回顾、比照、联想”中打开了学生智力活动的闸门,增强了学生语言的敏感力、文章的构思力、行动的执行力、思维的敏锐力。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夜莺的歌声》以“歌声”为线索,写了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的故事。他,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法西斯强盗。课文内容较长,但是“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可作为阅读指导的切入口。于是,为了体现长文短教,教学中,我以“歌声”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深入细读,感悟“小夜莺”的形象,体会文章
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阅读,特别是对整本书阅读的呼声越来越响亮。随着家长和老师们对整本书阅读意识的逐渐加强,学生手头上的书也越来越多。在这浩如烟海的图书面前,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收获呢?整本书的阅读按照阅读的时间顺序逐渐定型为:阅读前的阅读指导课,阅读中的阅读分享课,阅读后的阅读实践课。“一书三课型”的课程探索,很多语文教师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构想,但是怎样开展?以什么形式开展?不同类型的文体形式又将怎样
黑 蛋  “不得了呐,黑蛋爹滚坡了——”一个豁牙老汉变脸失色站在当街道给一个脸色黝黑的老汉嚷嚷。我们一伙子小娃正在街道边玩甩烟盒游戏,听到了这条爆炸性新闻,撒腿就往黑蛋家跑,跑在我前面的石虎性子急,脚下一滑,啪啦,跌了一跤,他一骨碌爬起来又接着跑。  黑蛋家院子里外拥满了人,嘤嘤哭泣的、交头接耳的、蹲在脚地上一声不吭的,我从人窝缝隙挤进去,只见黑蛋爹脸色惨白躺在一张草席上,身上缠着白布,一动不动。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我第一遍读时,觉得是一首别具特色的赞美春天的好诗,随着研读教材的深入,越发觉得它又是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力的好教材,奥妙就在诗中的“留白之处”。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无画处皆成妙境”。这首诗中,诗人叶绍翁抱
在湖州市名师班学员与杭州市上城区骨干教师联谊活动中,德清县逸夫小学的倪晓琴老师执教了二年级写话指导课《让动词走进来》。倪老师是亲切和蔼的,学生是活泼灵动的,在师生的多元互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学生观察想象的潜力,也领略到了教师巧妙引导的魅力。看来,定向的语言文字应用专项训练指导,确实能让学生的写话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专项训练呢?  这个学期,我向各个学校征集单元同步优秀作文,同时
听潘新和教授的讲座,对于资质平平的我来说,确实有些费劲。虽然,他的鸿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我曾经翻阅过,但终究因为深奥难懂,浅浅涉猎便弃之一旁。今天,再聽潘教授的讲座,我努力打通视听与心灵间的隔阂,集中心智走进他的“言语生命动力学之语文教育基本观”。在感知他的学术魅力的同时,深为他冲击权威、执意颠覆传统的学术精神而折服。一个真正有思想的智者,果真尖锐、理性而见地不凡!  潘教授倡导的“言
自然与质朴,本文把这样的一种风格称之为“诉求”,意思是它是语文教学风格的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在的要求,它是从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出发的一种探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虽然呈现出各种面貌,但是如何贴近语文、如何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还具有很大的探索与实践空间。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刻意包装出来的,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后自然形成的产物。因此,自然与质朴,是语文教学风格的应然。  一、自然:
【学习目标】  1.总结单元文章中的习  作方法。  2.围绕中心,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3.语句通顺,感情真挚。  【教学设计】  一、回顾单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中的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我们感动。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何尝不是如此爱着我们呢?今天这节读写结合课,我们一起再借鉴课  文的
教育評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
实施新课程,必须打造有效课堂,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體,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要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着手。因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有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卓越课堂的核心。  何谓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