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的废墟沉淀的教育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盘点中华大地上的名城、名建筑,真是如数家珍。然而随着朝代的变更、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冲刷,那些历史名城古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以冥想的空间、回味的乐趣。
  折扇上的一幅西湖游览图,让我看到了景致的优雅,想到了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感到了传说中的人妖情感的魅力。独特的西湖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站在西湖旁,平静的西湖水让人的思绪在一刹那间停留下来,静静地享受着那份独有的静谧。就是在这小小的西湖断桥上,留下了一段传说中令世人难忘而又向往的爱情故事。人们慷慨地把西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了美丽的白娘子。时空穿越,回看现在的西湖,魅力依旧,且增添了一抹时代的色彩。
  庐山,险峻、神秘,然而古人只凭着两条腿登上此山,是不知其中的苦味,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呢?今日的庐山已增添了数条索道,游人尽享游览的乐趣。然而那风采依旧的庐山仍高高矗立,那份威严依旧在,那份神秘依旧在,那份魅力依旧在。
  如果说,庐山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曾有太多的变动,不曾有太大的洗刷,那北京的圆明园呢?承德的避暑山庄呢?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康熙皇帝在山庄正宫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个胜利者的从容与安详。乾隆帝是经常到避暑山庄来的,他的踪迹在避暑山庄更是随处可见。而道光帝得知父皇死在避暑山庄,就很少去那里了。到后来的慈禧太后,他在北京城修建了颐和园与避暑山庄相对抗,避暑山庄似乎已不再属于这个时代。如今的避暑山庄,有清澈的湖水,有独特的风景,然而那历代皇帝的身影,那历经数百年风云的朝代却已远去。
  这处处的“废墟”,留下太多的记忆,留下太多的回味,留下太多的思考。此时,我不禁想到了我的职业——教师。应试教育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在吞噬和泯灭着少年儿童那纯真的天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过课改的洗礼,各种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应该沉淀一下,认真地考虑作为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只会学习的机器,还是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只会解决理论问题的匣子,还是能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活生生的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该有选择的去给予学生真正的营养。考试只是学业评价的一种手段,成绩也不能说明一切。我们要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具有自立健全人格的人,我们要培养能够沉下来思考的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班主任,看到孩子们面对困难能够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场面让我欣慰不已,看到孩子们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我喜出望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让我品味为师的幸福。也许,这才是教育的沉淀!那为人师的我又沉淀了些什么呢?是爱,是情。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拥有更加崇高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更加懂得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只有心中有情,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心中有情,才能让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感受到你的温暖;只有心中有情,才能重拾那感人的时刻,才能保持用一颗感恩之心去对人对事。
  庆幸而幸福的是,我们在“率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展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保护着学生的天性,尊重其个性,发展其社会性。我也浸润在这样幸福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沉淀着。用师者教学研究所沉淀下来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用与学生成长的沉淀去描繪属于自己的明天。
  沉淀下来的是废墟,是毁灭,是诀别,是岁月在大地上留下的印迹;沉淀下来的是废墟,是历史,是过去,是时间在人们心里留下的回忆;沉淀下来的是废墟,是伤感,是痛楚,是年代的车轮在发展的道路上留下的痕迹。沉淀下来的是历史的印证,沉淀下来的是岁月的辉煌,沉淀下来的是真正的经典。
  教育果如此,沉淀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单位: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我第一遍读时,觉得是一首别具特色的赞美春天的好诗,随着研读教材的深入,越发觉得它又是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力的好教材,奥妙就在诗中的“留白之处”。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留白”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无画处皆成妙境”。这首诗中,诗人叶绍翁抱
在湖州市名师班学员与杭州市上城区骨干教师联谊活动中,德清县逸夫小学的倪晓琴老师执教了二年级写话指导课《让动词走进来》。倪老师是亲切和蔼的,学生是活泼灵动的,在师生的多元互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学生观察想象的潜力,也领略到了教师巧妙引导的魅力。看来,定向的语言文字应用专项训练指导,确实能让学生的写话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专项训练呢?  这个学期,我向各个学校征集单元同步优秀作文,同时
听潘新和教授的讲座,对于资质平平的我来说,确实有些费劲。虽然,他的鸿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我曾经翻阅过,但终究因为深奥难懂,浅浅涉猎便弃之一旁。今天,再聽潘教授的讲座,我努力打通视听与心灵间的隔阂,集中心智走进他的“言语生命动力学之语文教育基本观”。在感知他的学术魅力的同时,深为他冲击权威、执意颠覆传统的学术精神而折服。一个真正有思想的智者,果真尖锐、理性而见地不凡!  潘教授倡导的“言
自然与质朴,本文把这样的一种风格称之为“诉求”,意思是它是语文教学风格的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在的要求,它是从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出发的一种探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虽然呈现出各种面貌,但是如何贴近语文、如何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还具有很大的探索与实践空间。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刻意包装出来的,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后自然形成的产物。因此,自然与质朴,是语文教学风格的应然。  一、自然:
【学习目标】  1.总结单元文章中的习  作方法。  2.围绕中心,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3.语句通顺,感情真挚。  【教学设计】  一、回顾单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中的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我们感动。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何尝不是如此爱着我们呢?今天这节读写结合课,我们一起再借鉴课  文的
教育評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
实施新课程,必须打造有效课堂,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體,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要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着手。因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有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卓越课堂的核心。  何谓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
哲学家说: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在不断的调节之下,主体的认知图式不断得到新的建构与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用联系产生意义,让所获取的信息转化成有意义的知识,进而在问题情境的运用中转化为智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
从儿童个性的产生与发展来说,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社会生活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生理、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学龄期,个性化教育能满足每个儿童发展的需要,使其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目标之下,个性作文自然而然诞生。个性作文依循儿童个性,充分挖掘儿童潜能,在作文中展现儿童独具特色的一面,使每个儿童在自身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对低年级儿童实施个
走下讲台,我心情舒畅。走出教室,发现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扑进来,斜照在走廊上,窗外阳光灿烂,微风拂动,走廊上,绿萝株株亭亭,早晨洒过水的痕迹还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亮亮,似星星落在了上面眨巴着眼睛。我喜欢这样阳光斜照的感觉,让人嗅到美好事物微笑着缓缓打开的意味。  坐在办公桌前,仍在回味着刚才上课时的美好瞬间。  《麻雀》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经典老课,因看过太多本课的教学课例,我几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