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冲突”为原点,让思维“飞”起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事实证明,学生作文语言干瘪无味、空洞无物、杂乱无序等常见问题,均与学生的思维未被激活密切相关。习作教学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首先就要激活学生的思维。
  荣维东教授指出:“要使任务语境具有强刺激,设置语境的时候,可以制造强烈的认知或情感冲突,产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或情感上的巨大反差,能使学生思维被深度激活,这是写作的初始动机和言语生长的内核。”因此,如何更好地创设认知和情感冲突来激活学生思维,是习作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 创设认知冲突的策略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之间的失衡、矛盾、困顿状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达到新的平衡。”(如图1)认知结构在“平衡(建构)—不平衡(解构)—新的平衡(重构)”的依次循环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从而使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

  1.多元思考,创设“认知冲突点”,让思维“明”起来
  (1)钻研教材,挖掘“认知冲突点”。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用单元整合的思维来挖掘本单元习作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这个核心知识点就是“认知冲突点”。即在单元教学中,尽量围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筛选和确定核心知识点。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从初识到熟识,再到习作中综合运用,不断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又不断打破这种不平衡。
  (2)以生为本,制订“认知冲突点”。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制订“认知冲突点”。一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想一想:这次习作,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会在什么地方产生问题。二是要通过学情前测,在习作指导前,让学生根据习作任务自由习作,从而对本班的学生习作水平、表达能力有一个准确的预判。三是要做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起点、不同经历学生的习作实际,制订认知冲突点。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要求“写一个奇异的童话故事”,有的学生逆向思维受限,无法把故事的经过写奇异,教师就要分别制订“认知冲突点”,充分激活每个学生的习作思维,并逐步实现个性化的新的认知平衡。
  (3)着眼课程,统整“认知冲突点”。
  在教材中,同一类型的知识会在不同的阶段反复出现,但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对教材中出现的同一知识进行梳理和统整,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链,适时“生长”认知冲突点,让学生拾级而上,不“缺位”,更不能“越位”。统编本教材编写童话这一写作要求,整个小学阶段共安排了三次,依次为三年级上册“试着编写童话”,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运用相似思维或逆向思维创编童话”,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继续运用逆向思维写出奇异的故事”。显而易见,这三次习作均要求教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写作基础等因素,层层递进设置和引入认知冲突,形成童话写作的知识序列,激发学生更新、变化、发展童话写作思维。
  2.活用资源,制造认知冲突情境,让思维“活”起来
  学生在面对认知冲突、建构新认知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运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此时,资源的适时介入就如助推器,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触动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选择和加工。
  (1)介入微电影,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情境中丰富生活体验。
  微电影短小,能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将陌生的情境熟悉化,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与其原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张祖庆老师执教的《亚马逊河探险记》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习作要求是在了解亚马逊河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探险,写一篇想象作文。课上,张老师引入了亚马逊风光图片和《冲出亚马逊》的电影片段。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对危机四伏的亚马逊河有了具象化的认识,电影片段中人与鳄鱼搏杀的惊险场面,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完全不一样,打破了原有经验的不平衡,提升了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创编的故事分外精彩。
  (2)引入绘本,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情境中逐步建构新的认知。
  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入与知识点相切合的绘本,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勾连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化解冲突,以此建构新的认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创编童话故事,想象一个动物变得与之前相反会发生什么奇异的事。课始,教师引入绘本《疯狂星期二》,通过青蛙会飞这一情境,刺激学生的原有认知。接着出示动画,蚂蚁变得和大树一样高,凶猛的老虎变得像老鼠一样胆小……学生在观察、思辨、讨论中建构新知:动物在体型、本领、性格等方面变得和原来相反。再顺势引导学生想象,因为变化,这些动物在生活中会发生什么奇异的事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关注热点事件,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情境中提升思辨能力。
  习作的素材无处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让他们发表意见和看法。事件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价值观有差异,学生的想法也会多元,个体之间生成了“矛盾冲突点”。为化解这样的冲突,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举例和辩论,说服对方,以此建构新的“平衡点”,促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前不久,一则《砸手机当众展示,武汉“最严校规”惹争议》的新闻迅速爆红网络,人们对此事的看法不一。我将此引入课堂,学生也众说纷纭,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言说的欲望被激活,也“生长”出了新的认知冲突点。接着,我继续创设语境:“请你给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写一封信,直接表明观点,并说服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为了说服学校负责人,说服与自己意见不一样的同学,思维迅速活跃起来。他们分别从手机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危害、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服。在论辩、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创新度都有了提升,文字也如泉水倾泻而出。

二、创设情感冲突的策略


  情感是人积极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情感冲突是指由于人们之间存在情绪和情感上的差异,并成为行为的动因时所造成的冲突。荣维东教授认为,制造情感冲突就是作文题目的设计能一下子打动学生,平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引发情绪激烈的变化。这一情绪的变化,使学生的思维被深度激活,语言开始生长。
  1.勾连生活体验,引发“共情点”,让思维活起来
  生活中鲜活的事例能勾连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触景生情,引发他们的“共情点”,使其情绪发生变化,思维得以激活。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劝说“手机控”》时,播放了一段视频。两个行人,在过路口时一直低头看手机,一辆大卡车疾驰而来,他俩瞬间被卷入车轮下……震撼的事故现场使学生的情绪开始不平静,震惊、惋惜、悲痛等情感油然而生。他们从家庭、亲人、社会等维度进行劝说,语言真挚感人。
  2.唤醒生活经历,触动爆发点,让思维飞起来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再现有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触动学生的情绪“爆发点”,让学生不吐不快。如在执教《难忘的一件事》中,我将学生小学六年的照片精选制作成微短片,在《燃情岁月》的音乐渲染中,和老師、同学相处的瞬间像播放电影一样一一闪现。短片播放完后,学生回味了好久,有的还在擦眼泪。
  以“冲突”为原点,创设认知冲突或情感冲突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差异和情绪变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打破这种差异和变化,建构新的认知和情感平衡点,思维就会被瞬间激活,甚至“飞”起来,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获得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小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自然与质朴,本文把这样的一种风格称之为“诉求”,意思是它是语文教学风格的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在的要求,它是从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出发的一种探索。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虽然呈现出各种面貌,但是如何贴近语文、如何以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还具有很大的探索与实践空间。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刻意包装出来的,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后自然形成的产物。因此,自然与质朴,是语文教学风格的应然。  一、自然:
【学习目标】  1.总结单元文章中的习  作方法。  2.围绕中心,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3.语句通顺,感情真挚。  【教学设计】  一、回顾单元,谈话导入  1.同学们,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中的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我们感动。其实,我们的爸爸妈妈何尝不是如此爱着我们呢?今天这节读写结合课,我们一起再借鉴课  文的
教育評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深化新时代教育
实施新课程,必须打造有效课堂,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體,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要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着手。因为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有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卓越课堂的核心。  何谓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
哲学家说:学习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外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在不断的调节之下,主体的认知图式不断得到新的建构与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就是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用联系产生意义,让所获取的信息转化成有意义的知识,进而在问题情境的运用中转化为智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
从儿童个性的产生与发展来说,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社会生活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各种生理、心理特征的总和。在学龄期,个性化教育能满足每个儿童发展的需要,使其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目标之下,个性作文自然而然诞生。个性作文依循儿童个性,充分挖掘儿童潜能,在作文中展现儿童独具特色的一面,使每个儿童在自身基础上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对低年级儿童实施个
走下讲台,我心情舒畅。走出教室,发现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扑进来,斜照在走廊上,窗外阳光灿烂,微风拂动,走廊上,绿萝株株亭亭,早晨洒过水的痕迹还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亮亮,似星星落在了上面眨巴着眼睛。我喜欢这样阳光斜照的感觉,让人嗅到美好事物微笑着缓缓打开的意味。  坐在办公桌前,仍在回味着刚才上课时的美好瞬间。  《麻雀》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经典老课,因看过太多本课的教学课例,我几乎知
盘点中华大地上的名城、名建筑,真是如数家珍。然而随着朝代的变更、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冲刷,那些历史名城古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以冥想的空间、回味的乐趣。  折扇上的一幅西湖游览图,让我看到了景致的优雅,想到了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感到了传说中的人妖情感的魅力。独特的西湖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站在西湖旁,平静的西湖水让人的思绪在一刹那间停留下来,静静地享受着那份独有的静谧。就是在这小小的西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要学会倾听,听人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听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听力训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前,不少小学都在进行听力训练的研究,但据调查数据显示,听力训练的开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的引领、时间的保证;很多教师认为一周固定的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诗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儿童诗,这些儿童诗的题材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儿童熟悉的学习生活,再加上简短明朗、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达和蕴含丰富的情感,深受学生喜欢。针对这一独特的文体,我们该怎样关注儿童诗的特点,让我们的教学也具有诗的韵味呢?上个学期,笔者着重研究了二年级上册的《“红领巾”真好》的教学,现以这首清新的儿童诗教学为例,谈谈怎样把握低段儿童诗的特点,在儿童诗中开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