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乐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
一、在感受数学美中培养兴趣
数学美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那么我们在“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上就已迈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深入发掘,精心提炼数学中美的因素。通过数学的历史故事、多种数学解题方式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使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得以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直到最后热爱它。
1. 感受数学的“神奇”美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先学,而是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学生随意地说出一个数,教师可以马上回答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举例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教师都能很快回答出是否能被3整除。在老师回答的过程中,同时让几位学生用计算器去验算。当教师能又快又准确地回答出结果的时候,学生都露出了惊异的目光,好像在说:“老师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怎么能那么快判断出结果?”这就诱发了学生急待探知的强烈欲望。接着,教师让个别学生在老师回答的过程中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从而解开老师之所以具有所谓“特异功能”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了。教学活动结束了,方法随之而得,学生从数的特征中领略了数学的“神奇美”。
2. 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后,我通过公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发掘他们的内在联系,从中发现:(1)当梯形上底的长度缩短为0时,这时梯形上底就由一条线段变为一点,转化为三角形, 得到了其实三角形也可以看成上底长度为0的梯形;(2)当梯形的上底与下底长度变成相等时,梯形就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可看为上下底相等的梯形。同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可视为特殊的梯形。当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视为特殊的梯形时,就可以把以上图形的面积公式统一到同一个公式里面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刻理解图形间的相互联系,便于掌握知识的本质,容易记忆,从中感受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提高兴趣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地学习。
1. 备课分层次
要上好一堂课,让课堂40分钟落到实处,上得轻松并有所创新,备好课是关键。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了解符合自己所教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化难为易。备课时,要根据每个知识点的难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练习题目,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先是小组自学探究,后教师引导学习;简单的内容可以自主学习,总结方法与规律……不管采取怎样的形式,都围绕着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这个目的进行。这样,在上课前,教师都要预先准备好语言的设计、教具、板书等,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 导学分层次
程度不同,要求各异。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后进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3. 评价分层次
数学课可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学生:(1)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能力);(2)认真程度(听讲、作业);(3)积极性(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质疑、合作与交流等);(4)自信心(是否敢于动手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5)思维的逻辑性(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过程中要有相关知识的支撑、解决问题的计划性和回答问题的完整性);(6)思维的创造性(敢于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独立思考与勇于挑战自我)。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在感受数学美中培养兴趣
数学美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那么我们在“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题研究上就已迈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深入发掘,精心提炼数学中美的因素。通过数学的历史故事、多种数学解题方式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使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得以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直到最后热爱它。
1. 感受数学的“神奇”美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先学,而是设计了以下的环节:学生随意地说出一个数,教师可以马上回答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举例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教师都能很快回答出是否能被3整除。在老师回答的过程中,同时让几位学生用计算器去验算。当教师能又快又准确地回答出结果的时候,学生都露出了惊异的目光,好像在说:“老师是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怎么能那么快判断出结果?”这就诱发了学生急待探知的强烈欲望。接着,教师让个别学生在老师回答的过程中总结出能被3整除的数特征,从而解开老师之所以具有所谓“特异功能”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了。教学活动结束了,方法随之而得,学生从数的特征中领略了数学的“神奇美”。
2. 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后,我通过公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发掘他们的内在联系,从中发现:(1)当梯形上底的长度缩短为0时,这时梯形上底就由一条线段变为一点,转化为三角形, 得到了其实三角形也可以看成上底长度为0的梯形;(2)当梯形的上底与下底长度变成相等时,梯形就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可看为上下底相等的梯形。同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可视为特殊的梯形。当把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视为特殊的梯形时,就可以把以上图形的面积公式统一到同一个公式里面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刻理解图形间的相互联系,便于掌握知识的本质,容易记忆,从中感受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提高兴趣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地学习。
1. 备课分层次
要上好一堂课,让课堂40分钟落到实处,上得轻松并有所创新,备好课是关键。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了解符合自己所教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化难为易。备课时,要根据每个知识点的难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练习题目,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可以先是小组自学探究,后教师引导学习;简单的内容可以自主学习,总结方法与规律……不管采取怎样的形式,都围绕着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这个目的进行。这样,在上课前,教师都要预先准备好语言的设计、教具、板书等,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 导学分层次
程度不同,要求各异。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后进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这样,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3. 评价分层次
数学课可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学生:(1)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能力);(2)认真程度(听讲、作业);(3)积极性(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质疑、合作与交流等);(4)自信心(是否敢于动手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5)思维的逻辑性(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过程中要有相关知识的支撑、解决问题的计划性和回答问题的完整性);(6)思维的创造性(敢于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独立思考与勇于挑战自我)。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