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法律问题的思考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qwanif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于规避法律或贪图便宜的心理,“借名买房”的情形在当今已变得相当普遍,此种情形下购买的房屋所有权究竟是属于实际出资方还是产权登记方,若是双方对产权归属发生纠纷,又应该怎样被解决?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事实物权;法律物权;风险
  中图分类号:D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7-0202-02
  双方当事人在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权利的情形下,基于平等自愿的基本原则签订的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契约我们应当认定其为合法有效。但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借名买房”协议其效力应该如何认定,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其是否违反了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其次要考虑该协议是否会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再次双方当事人签订该协议是否完全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对以上情况我们逐一进行分析:一、协议有效性
  经过实践中的经验我们可知“借名买房”现象之所以出现且纠纷日益增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对购房者资格限制相关政策的出台,使有能力购买房屋的人萌生了钻这种漏洞的想法。对于该种情形我们不能一概认定为其协议是有效还是无效。(一)出于规避法律或政策原因的借名买房
  比如一些出于工作或其他原因欲长期在北京定居的非京籍人员,由于不符合纳税满五年等条件而无法购买北京的住房;再者一些城镇居民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的购买农村房屋。对于前一种情形的借名买房,我个人认为因没有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且政策的效力远远低于法律,故应当认定为该行为有效。而对于城镇居民借名购买农村房屋的情形,由于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关于农村宅基地转让的规定,应当被认定为无效。(二)以转移财产为目的的借名买房
  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合同无效情形其中包括有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虽说借名人购买房屋登记于他人名下会损害其债权人的利益,可是该债权人如何举证证明出名人与借名人之间存在恶意串通呢,如果确实存在恶意串通的情形我们应当认定为合同无效,由债权人主张撤销权来维护自身利益。(三)借名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合同是否有效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作为我国目前调整经济适用住房的主要依据,在其内容中也未对借名买房的行为进行规制;同时因该《办法》不属于强制性规定,故也不应当认定借名购买经济适用房属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认定其无效。是否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呢?国家设立经济适用房就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符合条件的出名人已经取得了该房屋,他又自愿将其给实际出资人占有、使用。根据法律“约定大于法定”的精神,我们也不应当认为该行为侵犯了谁的利益,故也应当认定其为有效的。二、物权有效性
  借名买房合同,是指房屋的实际出资人借用他人的名义购买房屋,房屋所有权登记于他人名下,而房屋的实际管理、使用、收益的权利仍为实际出资人所有的合同,且在一定条件下实际出资人可以要求恢复房屋真实权利状态。也有学者认为实际出资人不仅拥有房屋的管理、使用、收益的权利,其拥有的应该是完整的物权即还应当包括对该房屋进行处分的权利。对房屋的处分权包括有买卖、抵押等权利,可是我们知道在借名买房的情形下,虽然出资人实际占有了该房屋,可是房屋的法律物权人为出名人即登记人,要将房屋进行转让、抵押必须经过房产管理部门,而此时如果出名人不出面实际出资人也无法将其事实上所有的房屋进行处分。所以我认为借用他人名义购买的房屋实际出资人拥有的只是受限制的物权,而非完整的物权。
  以上所述都是在双方签订的借名买房协议有效的情况下的物权性质,若双方签订的协议本身就由于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不具备合同效力此时物权应该如何认定呢?比如我们上文探讨过的,为逃避债务转移财产而购买房屋且登记在他人名下的情况。通过办案实践中,为了逃避法院的执行,有些被执行人将财产转移至他人名下,虽说大家明知这是被执行人逃避债务的一种手段,可是我们仍必须认可出名人拥有合法的物权,故该房屋便不能作为被执行人的财产予以查封或者拍卖。三、权利冲突
  借名买房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即包括有协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包括双方当事人对外的民事行为。(一)借名行为与代理行为的区别
  民事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进行的民事活動,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均由被代理人承担。因为根据借名买房行为的性质可知是借名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代理出名人与相对人进行房屋交易,最终以出名人的名义办理了登记手续,但此时产生的法律后果应认为是由借名人也即代理人来承担,因为是他享有使用该房屋的权利及支付房款、偿还银行贷款等义务。故借名买房的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一种代理行为。(二)与赠与行为之冲突
  借名买房的出名人与实际出资人多为亲属、朋友甚至情侣关系,有时候双方碍于情面的原因也不会签订协议,如若此时出名人反悔认为该房屋为实际出资人对自己的赠与而非借名购买,此种情况下即便借名人举证证明了自己为实际出资人也无法说明该行为究竟是赠与还是借名。(三)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之抗衡
  1.在不涉及第三人的情况下,借名人的事实物权可以对抗出名人的法律物权
  毕竟登记的目的在于将物权事实对外公开,登记并非一种行政许可或行政确认行为,登记也只是对法律行为的确认而非创设新的权利。我们更应该尊重协议双方当事人行为的本意,还原事实。
  2.在涉及第三人时,应维持物权登记的效力,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依据王利明教授在其《物权法研究》中的论述,所谓善意保护的效力,也就是传统民法所谓的“公信力”,它是指登记记载的权利人在法律上被推定为真正的权利人,即便以后事实证明登记记载的物权不存在或存有瑕疵,对于信赖该物权的存在并已从事了物权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认其行为具有与真实的物权相同的法律效果。在登记申请人办理了登记之后,任何人因为信赖登记,而与登记权利人就登记的财产从事了交易行为,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应当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取得该不动产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如果该房屋被出名人依法转让给第三人,借名人是无权要求购买该房屋的第三人返还的。四、借名买房行为风险防范建议(一)购房出资人的法律风险
  1.出名人反悔要求主张房屋所有权的风险;
  2.出名人擅自处分房屋的风险;
  3.出名人意外去世房屋被依法继承的风险;
  4.出名人涉及诉讼该房屋被查封或者拍卖的风险。(二)产权登记人的法律风险
  出名人要承担的义务也不单单是代替出资人办理产权登记手续这么简单,因为对外看来出名人就是该房屋的所有权人,在出资人不偿还银行贷款的情况下,此时影响到的便是出名人的征信记录。(三)风险防范建议
  我们所说的房屋登记仅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效力,而并不能创设权利,这只是一种权利推定效力,任何事情都会发生变故,没有人能保证事情万无一失的按照自己预想的结果发展。为了将损失结果尽量降低笔者会提出如下的建议:协议双方当事人都对对方的人品、信用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考察,选择最值得信任的人;最好能选择专业人员起草协议内容,在有关人员的见证下签署协议;实际出资人应将所有的付款凭证保留齐全,以防日后发生纠纷难以举证。五、结论
  “借名买房”现象之所以出现并愈演愈烈,其起因多是有些购房者为了规避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不利因素,既然你当初选择规避了法律,又想要借用法律来保障自己目的的实现,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否则法律的威严何在,政策的作用何在。与其冒着房财两空的风险铤而走险,不如堂堂正正选择其他的投资渠道。[参考文献]
  [1]李昊,常鹏翱.不动产登记程序的制度构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4]冉克平.论借名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J].法学,2014(2).
  [5]付辛.我国借名买房合同的有效性分析[J].法商论坛,2011.
  [6]张明星.借名买房纠纷多发的法律思考[J].法制博览,2014.6.
其他文献
摘要:自古以来,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处罚的方式就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刑法制度中,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死刑制度的废除备受关注。《刑法修正案(九)》取消走私武器、弹药罪等死刑罪名,并使死缓犯罪执行死刑的条件更严格,这是中国刑法改革的一大重要进步,是“良法”之治的体现,但我国仍有很多罪名适用死刑,且目前完全取消并不可行,逐步与世界接轨,探索完善并逐步废除死刑才能符合中国特色的法治精神,才是刑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摘要:检察部门在询问证人或嫌疑人时会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这对于刑事诉讼而言是最为有利的证据,属于我国法律规定证据当中的一种。目前我国的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证据属性以及规范性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在法学界以及许多法律工作者认识分歧也比较大。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侦查讯问全过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以及相应的规范。  关键词: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证据属性;规范  中图分类号:D925
摘要: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容易泄露,人们生活受到困扰,通过对苏南地区两个代表城市的调研分析明确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但我国目前对于个人保护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民众无法采取有效途径解决正常生活遭受侵扰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公民认知度、完善立法体系、加强司法救济,才能有效的解决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个人信息;苏南地区;立法;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6;D922.1文献标识
摘要:新时代对法律职业道德研究颇多,但对民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系统研究。民族院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太过理论、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完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来解决。改善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院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民族院校;法律职业道德;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D9
摘 要:业主大会是业主实行自我管理的实现方式,作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权力机构,具有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选举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使用专项维修资金等有关小区共有和共同管理事务的决定权。而业主委员会通常是在全体业主中选举产生,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运作的一种社区自治形式。据报道,宜昌市已实现业委会全覆盖,为调查其实行力度,笔者针对宜
摘 要:本文以一起犯罪嫌疑人收受他人股票案件为例,阐述犯罪形态的认定及以犯罪数额的认定问题。  关键词:犯罪形态;金额认定  中图分类号:D924.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147-02  作者简介:龚哓梅,女,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案情简介: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时任某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郑某多次应某设计公司实际经营人
摘 要: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上世纪末提出并实践以来,在我国国企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焕发国企生机和促进社会生产方面效果显著。鉴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混合所有制改革仍要继续推进,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对此本文以中国联通公司为例,对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与背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并且从传统方式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勞动者权益保障的对策
摘 要:理论界对于“赔礼道歉”是否能够应用于环境侵权中有不同意见。本文整理了学者对于“赔礼道歉”能否适用于环境侵权的部分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赔礼道歉”是必须的,并针对目前的主要争论点,讨论了其适用要件。  关键词:赔礼道歉;环境侵权;公益诉讼;适用要件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148-02  作者
摘 要:羁縻之法是中央政府羁縻政策下一系列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的不同于中原汉族聚居地区规定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各边疆地区发展有重要影响,西汉是该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本文拟结合南越特殊的地理位置、军事环境、政治背景、经济发展等法制措施实施背景,运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模型分析西汉中央政权与南越地方政权在南越第一代王赵佗统治时期的博弈,其中着重在对二者博弈有重要影响
摘要:目前,道德冷漠已不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德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近年才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危害与表现;矫治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209-03  Think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