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纵横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思考与探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道德冷漠已不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德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近年才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危害与表现;矫治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209-03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about Social Moral Indifference
  Su Chang
  Marxism Institut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028000
  Abstract: Currently,moral indifference has no more moral problem of individual,while it has the common challenges of all the members of society,which direc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c morality and harmony.This paper is designed to take the angle from social progress appeared to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indifference in recent years,giving rational analysis and study and proposing by pertinenc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 words: social moral indifference;hazard and expression;correction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在《再说道德冷漠》一书中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道德冷漠的人缺乏对善的领悟、发现和把握,是道德情感中善的缺失。道德冷漠并非是非道德的恶行,但也不属于道德的中立现象,而是一种“平庸的恶”,是一种用消极的态度否定自己和他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力和责任,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否定。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道德冷漠现象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发展到现在的随处可见,说明道德冷漠现象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冷漠使人与人之间只能做到互不伤害,而无法要求互相帮助。沉默的大多数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冷眼旁观着一个又一个悲剧,而在心底却没有产生一丝的内疚感,犹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一系列道德冷漠事件的发生,使公众对道德的期望值越来越低。所以,当我们面对道德冷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应是社会究竟怎么了,而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接受良心上的道德审判。(一)社会道德冷漠的表现形式
  1.人们的道义感逐渐消失
  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道德意识是支配我们社会活动的主要精神依托,我们对于周边身处困境的人,基于内心深处的道德文化素养所产生的同情感,本能地对救助对象施以道德关怀,并体现在现实的道德救助行动上。但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面对身处困境者,内心激起的道德同情感已经大大降低,更难以产生良心上的震颤。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蔑视心态和怀疑感也在不断提升,表现在道德情感上也越来越冷漠和麻木,救助者常常被看成异类,甚至有人担心道德关助行为背后是否藏有深不见底的陷阱,导致道德受助者对施助者的行为往往不是感激和赞扬,而是对施助者动机的怀疑和行为的困惑与警惕。不仅如此,受助者有时也在大众怀疑的目光下,不断地被审视和质疑。
  2.人们道德受助感的消退
  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困难时,客观心理和客观意识都渴望得到道德关怀和援助,但在主观意识中,人们却用所谓的理智情感,来拒绝和摆脱外来的道德力量。随着消极道德情感的不断积累和负面的社会生活阅历的增加,美好的事物变得虚幻和不切实际,人们潜意识中所渴望享受的道德力量已经被深度弱化,即使客观上需要,也会理智地予以克制,施以漠视,还会感叹“现在社会竟然还会有这样的好人!”这不仅给道德受助者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渐渐地把人们推向了道德受助期望冷漠的边缘。
  3.人们的冷漠感和麻木感的加重
  道德义务的履行原本是极为崇高和神圣的行为,不仅唤起了人们的道德热情,也发扬了人们的奉献精神。但目前,现实生活中行善反被诬陷,从而陷入困境的现象屡屡发生,逐渐给履行道德义务的人们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甚至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面对道德心理阴暗者的嘲讽和以德谋利者的误解,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的热情和神圣感,逐渐地被冷漠感和麻木感所取代,从而导致个体和大众道德实践逐步丧失。在面对道德义务的时候,人们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只是在人群中扮演一位冷漠的看客,甚至过客,致使非道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滋生和助长。当他人和社会需要自己表现出道德行为和履行道德义务时,道德义务的冷漠导致了道德行为责任感的丧失。(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危害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公民道德素质包含道德观念和道德义务两个部分,是认知与实践两者关系的有机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并不缺乏道德观念,当道德事件发生时,社会道德行为的禁止和应该不断地被放到公众视野,对当事人造成了道德绑架,助长了道德冷漠现象的滋生和发展。然而也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没有做过违反道德禁令的事,就是道德素质高尚的体现,具有这种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人,虽未做过社会禁止的事,却也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单元,其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若一个社会多数人道德素质不高,则这个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偏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人在世界公民心中的形象。因此,道德不仅影响公民个体道德素养的建立和提升,甚至还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不利于公民幸福感的增强
  幸福是一种通过人的能动和受动,在与人相关联着的对象、环境或过程中,对人的内在尺度结构的符合状态。[2]幸福感即人们在这个能动和受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感受,是个体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道德作为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民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依条件而一致或相冲突的关系,并且这种一致或冲突的关系又依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道德冷漠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渐下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这样的社会不仅不可能为公众提供实质的幸福感,甚至将严重阻碍公民幸福感的获得。道德冷漠隔离了人获得积极感受的渠道,让我们变得陌生,变得不信任,极大地降低了公民的幸福感。
  3.不利于社会道德秩序的构建
  道德秩序是一个社会公认的,相对统一的道德行为标准和规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首要问题便是建立一个合法的、达成共识的道德秩序。道德秩序的确立对整个道德体系、道德机制的完善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公众对危害社会的事情采取麻木和冷眼旁观的态度,那么道德规范会失去控制和约束,严重危害社会道德秩序,使其陷入失序的泥潭。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统一的道德秩序,那么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就会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导致更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因此,道德冷漠不利于道德秩序的构建。二、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
  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大环境下,道德冷漠事件却接二连三的上演,为什么会形成道德冷漠,如何应对道德冷漠,成为了当前急需探析的问题。道德冷漠不仅是一个涉及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道德认知的起点和产生的前提。道德冷漠者的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行为与道德人格的分离,是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性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道德冷漠现象折射出了经济文化强盛背后的瑕疵,在这个背景下,只有积极引导理想与现实脱节的人格走上正轨,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大环境,才能摆脱道德匮乏的窘境,去唤醒休眠的人性。(一)社会转型期带来道德价值标准泛化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这种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对于普通大众的思维模式、生活和消费习惯以及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充斥着大众,使得人们在新旧道德观念中无法选择,无法适应。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地球呈现区域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想毫无保留的冲进我国,大众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没有充分的抵制能力。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复杂化,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使以往被定位的社会标准和秩序规范发生了改变,引发社会心理和交往的矛盾冲突。道德冷漠现象正是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矛盾对立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从而引起道德情感的失常和行为方式的偏颇。
  (二)公民道德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弱化了道德信仰
  道德教育应该具备两个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一是个性工程。社会性的功能让公民主动积极的维护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不会随便滋生事端。个性化功能让公民从良好的教育中努力发展自身。[3]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和战争的需要,强调绝对服从和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仰,成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单一的道德说教难以激起人们的心理认同,无法形成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的道德信仰。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强行灌输的方式缺乏落地的实际教育意义,忽略了道德知识内涵的发展变化。道德信仰的弱化不仅纵容了社会的丑恶现象,也是道德冷漠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三)道德回报机制的不健全
  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尽到道德责任后,应该得到的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回馈。[4]道德回报分为物质上的回报和精神上的回报。物质上的回报是以金钱和实物等方式的回报,而精神上的回报是以表扬和赞誉等方式的回报。道德回报以利益机制为杠杆,通过利益回馈给予道德行为以奖赏,给予不道德行为以惩罚。 近年来,由于道德回报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有些人在履行道德义务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道德回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社会风气和社会正气必然被邪气所压倒,见义勇为的人也将越来越少,势必助长道德冷漠现象。三、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
  目前,一部分人认同依靠道德和法律等相关措施来解决道德冷漠问题,强化道德和制度在人们心中的效力,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些方式都只能治标不能去本,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我认为,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应社会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道德力量的发挥不但要依靠公民的自觉意识,而且要通过建立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才能为消除道德冷漠现象提供制度保障。综上所述,我认为从这三个方面来矫治道德冷漠现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为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般来讲,道德冷漠是人们思想水平与社会要求矛盾的产物,其存在的依据正是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性信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激发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过程的确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长时间的矫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而道德冷漠现象的改善,正是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的不断巩固,防止外在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带来的动摇和改变。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缺失和实效性的不足,对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现生活中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为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有效预防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基础保障。(二)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形成和完善道德品质的过程,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而内化为心中的道德观念,能够对事物进行理性和科学的道德判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自己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的努力。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但是,由于道德冷漠也像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一样,是人与人之间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因此,对于见义勇为这样的公德意识的培养与对道德冷漠的消除,不仅需要个体内在的体验与觉悟,同时还需要社会公众舆论的热情支持和有关奖惩制度的保障。因此,深入的系统的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为道德冷漠现象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三)完善道德奖惩制度
  鉴于道德回报机制的缺失是道德冷漠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首先丰富道德回报手段,建立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使其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助推器。其次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制度和法律,加强道德立法,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法律和制度的支持。第三要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对道德冷漠行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把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更好地发挥道德舆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客观地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只有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我们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途径,实现道德冷漠者的转变,从而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3]汤海艳.成人之道:中国传统礼仪及其道德教育功能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4]孙忠利.道德回报探析[J].东岳论丛,2011.3
其他文献
摘要:生命是人类最神圣的权利,保障生命权是人类发展的基石。由于生命权的重要性,所以在宪法中应当规定对生命权的保障。文章介绍了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含义,并且阐述了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完善我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  关键词:生命权;宪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282-01  一、生命权宪法保障的含义  宪法
摘要:自古以来,死刑作为一种刑罚处罚的方式就广泛存在于中国的刑法制度中,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死刑制度的废除备受关注。《刑法修正案(九)》取消走私武器、弹药罪等死刑罪名,并使死缓犯罪执行死刑的条件更严格,这是中国刑法改革的一大重要进步,是“良法”之治的体现,但我国仍有很多罪名适用死刑,且目前完全取消并不可行,逐步与世界接轨,探索完善并逐步废除死刑才能符合中国特色的法治精神,才是刑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摘要:检察部门在询问证人或嫌疑人时会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这对于刑事诉讼而言是最为有利的证据,属于我国法律规定证据当中的一种。目前我国的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证据属性以及规范性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在法学界以及许多法律工作者认识分歧也比较大。对此,本文详细分析侦查讯问全过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证据属性以及相应的规范。  关键词: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证据属性;规范  中图分类号:D925
摘要: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容易泄露,人们生活受到困扰,通过对苏南地区两个代表城市的调研分析明确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但我国目前对于个人保护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不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民众无法采取有效途径解决正常生活遭受侵扰的问题,只有不断提高公民认知度、完善立法体系、加强司法救济,才能有效的解决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个人信息;苏南地区;立法;司法  中图分类号:D926;D922.1文献标识
摘要:新时代对法律职业道德研究颇多,但对民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系统研究。民族院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太过理论、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完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来解决。改善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院校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民族院校;法律职业道德;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D9
摘 要:业主大会是业主实行自我管理的实现方式,作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权力机构,具有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选举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使用专项维修资金等有关小区共有和共同管理事务的决定权。而业主委员会通常是在全体业主中选举产生,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监督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运作的一种社区自治形式。据报道,宜昌市已实现业委会全覆盖,为调查其实行力度,笔者针对宜
摘 要:本文以一起犯罪嫌疑人收受他人股票案件为例,阐述犯罪形态的认定及以犯罪数额的认定问题。  关键词:犯罪形态;金额认定  中图分类号:D924.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147-02  作者简介:龚哓梅,女,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案情简介: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时任某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郑某多次应某设计公司实际经营人
摘 要:混合所有制改革从上世纪末提出并实践以来,在我国国企改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焕发国企生机和促进社会生产方面效果显著。鉴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混合所有制改革仍要继续推进,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对此本文以中国联通公司为例,对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与背景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并且从传统方式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勞动者权益保障的对策
摘 要:理论界对于“赔礼道歉”是否能够应用于环境侵权中有不同意见。本文整理了学者对于“赔礼道歉”能否适用于环境侵权的部分观点,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笔者认为,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赔礼道歉”是必须的,并针对目前的主要争论点,讨论了其适用要件。  关键词:赔礼道歉;环境侵权;公益诉讼;适用要件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148-02  作者
摘 要:羁縻之法是中央政府羁縻政策下一系列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的不同于中原汉族聚居地区规定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各边疆地区发展有重要影响,西汉是该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本文拟结合南越特殊的地理位置、军事环境、政治背景、经济发展等法制措施实施背景,运用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模型分析西汉中央政权与南越地方政权在南越第一代王赵佗统治时期的博弈,其中着重在对二者博弈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