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为学”思维品质 提升“为人”综合素养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TM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铜陵一中)创建于1938年,2002年8月迁至铜陵市学院路601号。2014年,铜陵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2.6亿,新建铜陵一中西湖校区。自此,铜陵一中拥有学苑校区和西湖校区两个校区,迎来“一校两区、比翼齐飞”的发展新时期。
  80余年风雨弦歌,薪火相传。铜陵一中秉承“人有德怀,校有温良”的人文理念,进一步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凸显特色,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魅力”的学校,为培养“温良怀德、慎思明辨”之德才兼备学子,为育“立德正行,至善尚美”之国家栋梁而不懈努力。学校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生动的课外娱乐生活,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执着的精神文化追求,熏沐陶染、磨炼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与社会精英。
  高中教育的价值何在?它在哪些方面作用于学生,更为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学生发展?铜陵一中在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答案。据校长王屹宇介绍,学校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魅力的学校”为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德育体系,在确保教学质量高位攀升的同时,锻造和提升了学生“为学”时的思维品质、“为人”时的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一份报纸体现学生的品德修为
   “怎样让学生有感情、有温度、有理性、有角度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同时又能发现自我、培养能力?《一中一月》提供了这样的平台。”王屹宇口中的《一中一月》是该校学生于2013年3月自主创办的一份报纸,一直以来,该报遵循“尊重事实,传播理想,开启民智”的原则,聚焦校园大型活动以及国内外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并对其进行调查、报道和评论。这份报纸分正刊和副刊两部分,正刊主要刊登校内新闻、社会热点、专题报道、人物采访等,副刊分为万象、生活、探索、文学四个版面。
   1.保护学生的新阵地。
   “《一中一月》组稿团队是学校最前卫、最自主、最勇敢的学生团体,每一个《一中一月》成员都有那么一点勇于探险的精神和理想主义。”创刊人张弘毅如是说。
   张弘毅在2013年创办《一中一月》时才上高一,一天,他将一份独立制作的A3纸大小的小报贴在学校公告栏上,引起了师生关注。小报虽然略显稚嫩和粗糙,但文笔大胆、尖锐,对学校管理提出质疑和批评。原本以为他会被政教处严处,没想到结果恰恰相反。“这个学生身上有一些珍贵的东西,是学校过去的教育很稀缺的。我们不应该压制他,而是要保护他、帮助他。”王屹宇说。
   从此,《一中一月》成了学生个性成长的新阵地。学校提供印刷费支持张弘毅办报,并帮他把关,他也成了首任主编,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到不断招兵买马,该报现有业余编校人员150人左右。报纸虽被校方“收编”,但风格依旧锋芒毕露。从班级、学校到铜陵市的大事小情,都在他们的“针砭”之列。
   2.爱护一颗折腾的心。
   作为评论文达50%以上的学生刊物,《一中一月》打破了以往校刊的常规运行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多角度反映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与道德思想。目前,该报下设编辑部、宣传部、财务部、广告部等多个部门,并成立6大新媒体,报纸每期印刷量达4000份,社会取阅点37个,每期约300份流向省外,网站每月浏览量在2000人次左右。
   “学生们怀有一颗‘折腾’的心,常对学校批评多、表扬少。他们曾对食堂进行专题报道,很多事实都用数据说话,虽然内容‘扎心’,但报道对食堂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王屹宇说,“《一中一月》有很浓的《南方周末》味道,这个味道保留至今。我认为,批评可以,但如何用正确的眼光打量这个社会,学校在爱护他们的同时更需要引导和培养。”
   3.呵护独立的第三方。
   铜陵一中教育者面对学生成长中的需求与困惑时,持有的那份开明与宽容令人佩服。“我们觉得学生们很有思想,他们心里有话要说,就应该让他们表达。”王屹宇说,“《一中一月》虽然曾荣获全国校报评比一等奖,也于2016年挂牌成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站,但学生从不承认这是一份校报,他们自称是‘独立’的第三方。我们很骄傲,它是学生的宝贝,就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呵护它。”
   《一中一月》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第三任主编刘文洁在办报時就遇到了困难,当时家长反对的声音特别多。据家长反映,刘文洁为了《一中一月》的采编工作经常忙到凌晨3点,林泽宇作为《一中一月》企划部部长,花费较多时间拉广告,家长担心他们这样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便找学校商量能否让孩子们退出办报工作。家长、孩子、班主任三方对此有了一定的分歧。为了解决问题,学校专门举办了一期《一中一月》办报沙龙,把矛盾摆到桌面上谈。
   两名学生的班主任方平当时参加了沙龙,“本来我担心家长、孩子双方尖锐对立,已做好了调停准备。可听了孩子们的交流后,家长的立场转变了,还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好好干。因为我们都看到了孩子在办报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由衷地钦佩他们。”
   后来,学校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规定《一中一月》主编高二时必须卸任。“《一中一月》对学生的品德修为和思维品质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孩子的学习不仅没受影响,而且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方平说,“张弘毅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并保送读研;刘文洁考上了南开大学;林泽宇考上了中山大学。”
   二、一份回信展现学生的使命担当
   “同学们,你们是铜陵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希望大家学思践悟、雕刻自己、激扬青春。”2018年,铜陵一中文科实验班“浮山地理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社会实践课题组的学生收到了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启生的一封回信,信中肯定了他们“知行合一”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怀。这缘于学校着力打造的学生发展性课程和成长性课程,101个研究性学习课题、42个学生社团及诸多选修课、主题活动课程等,将“立德树人”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中。    1.教育在路上,成长在脚下。
   据“浮山地理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社会实践课题组指导教师方平介绍,该课题组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荣获安徽省青少年科技论坛二等奖。作为地理教师,方平更看重学生把地理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了解社会、观察世界、认识人生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
   为突出“立德树人”主线,铜陵一中教师在自编校本教材中将游与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人文及道德素养。
   2.“看得见”的绽放,“带得走”的能力。
   铜陵一中于2013年成立社团联盟,有艺术、体育、思想、人文、科技等五大类,共有学生社团50个,其中市级优秀社团5个。该社团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努力探索全面育人环境、多彩自主的教育活动,并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体系。
   “社团培养了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也促进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据王屹宇介绍,考古学社是该校含金量最高的社团之一。该社团是学生陆敏慎因热爱考古而自发成立的一个社团,后来成为安徽省首个依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立的社团。近3年该校先后5人获北大考古夏令营优秀营员称号及北大自主招生初审资格,陆敏慎在考取全省高考文科第6名的成绩后,也坚定并欣然地选择了北大考古学专业。
   3.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力量。
   “学生们不仅要有大爱、大德的情怀,还要有爱的能力。”王屹宇表示,“我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他们的服务意识极强。”近年来,铜陵一中围绕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把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该校成立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丰富的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立德树人,不只是一种概念,它还体现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利用所学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据红十字社团社长、高一学生古乐言介绍,该社团为普及医疗卫生救护知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一曲校歌蕴含学生的家国情怀
   “北山何苍苍,花木何芬芳;黉舍嵯峨接大荒,弦歌永不辍;蔚为邦国光,生聚教训忆越王……”走进铜陵一中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书雕塑,上面镌刻着校歌《北山之歌》歌词。铜陵一中始建于1938年抗日烽火之中,是一所历经80余年风雨的老校。经历过战火纷飞,学校承载着有识之士的强国之梦,坚守着办学者的教育初心,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始终贯穿学校的发展演变之中。
   1.“北山之歌”代代传唱。
  “我们将校歌印在录取通知书上,新生入校时,要求学生唱会;举办毕业成人礼时,学生也要唱。”王屹宇说,在80余年校史的价值传承与重塑中,该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文理并重、平正通达的人才。院士校友陈星弼现已年近90岁,令人感动的是,他依然能将校歌从头唱到尾,每次唱时他都热泪盈眶。他说,在那个抗战的年代,青年学生走出校门去参军,一路走一路唱,眼泪把路都打湿了。王屹宇说:“院士老人家的话触动了我们。学校既要让学生埋头读书,精进学业,也要让他们抬头看世界,造福苍生。”
   2.“北山之子”薪火相传。
   多年来,铜陵一中连续举办主题为“责任与担当”“梦想闪耀星空”“奋斗点亮青春”“砥砺、奋斗、担当”的成人礼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校每年畢业季向每一个毕业生赠送《宪法》,使学生意识到肩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有的这些形式,初衷都是唤醒学生的灵魂,让‘成人’成为其人生旅途上的应有之义。”王屹宇表示。
   新媒体平台“北山之子”微信公众号由铜陵一中优秀毕业学子自发创建,平时进行校友的生活分享、思想交流。在高考冲刺阶段,“北山之子”为高考学子提供高校专题介绍、备考建议、志愿辅导等,成为一中毕业生与在校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3.“北山之情”催人奋进。
   近年来,铜陵一中陆续邀请知名学者、杰出校友等来校开坛讲学。该校桂山书院大讲堂现已开讲33期,讲学者中有院士、国务院参事、知名教授、金牌教练等。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返校,与学弟学妹交流互动,见证母校发展,重温师生情谊。“我想,这就是不忘初心、感恩母校的北山之情。”王屹宇说。
   学成以报国的使命深深烙在每个一中学子心中。“从高考角度来讲,一中有很多成绩可以说。但对教育者来说,有趣的还是对人的培养,这是教育的本源。不仅仅是高考状元令我们骄傲,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值得自豪。”王屹宇说,“随着德育的深入开发与拓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反思与批判、责任与担当、自我与家国,更看到了他们闪烁光芒的自由独立的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其他文献
全球首个机器人宇航员将赴国际空间站  由美国宇航局和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机器人宇航员研制成功,它可能将于今年11月登陆国际空间站,与那里的人类宇航员一起工作。  这个名叫“Robonaut 2”的机器人宇航员装备了各种感应器,并有一双灵活无比的手,能使用相关工具。它附带的接口可以快速适应空间站上的各项设施而不作任何调整,科学家不需另行为其设计专门的宇航工作装备。届时,“Robonaut
【摘 要】艺术融合和运动健体课程群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两大课程群都包括基础课程、延展必修课程和延展选修课程三个层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础课程采用主题统领、学科融合的方式;延展课程采用学段定制、按需选择的方式。  【关键词】学科素养;统整融合;开发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15-02  【作者简介】王芬,江苏省徐
【摘 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践行“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须事先调查摸清学生的资助需求,通过科学选择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现状和资助需求,明晰相关资助机构和工作者的目标职责,在“资助育人”的协同性、精准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总是听大人们说:“老了老了,跑不动了!”也许“老”只是一个借口吧,不过听到这样的说法,还是不由地为自己的年轻而感到骄傲。  运动,似乎天然地和年轻联系在一起。可是,在这个还“动得起来”的年纪里,我们都“动起来”了吗?    运动绝缘体    [属性]能躺绝不坐,能坐绝不站,能站绝不走,能走绝不跑。一上体育课就无精打采,经常有些溜号的小绝招。以女生居多。    场景1  杭州某高中。老师刚在说着今天
1. 聪明的维修工  新来的维修工负责维修某地段内电话亭的电话机。如图所示,在他的职责范围内,共有15个电话亭。主管告诉他,前八个电话亭中有五个都需要修理,并让他先试修其中的一个。维修工听后,直接走向了8号电话亭。为什么?      2. 如何上岛  半径80米的湖中心有一个岛,岛上有一棵树。湖畔陆地上生长着另外一棵树。有个不会游泳的人很希望能到岛上去看看,但他手头只有一条300米长的绳子。那么,
【摘 要】文本评价,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点赞式阅读”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侧重于文本评价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深入体会文本作者精妙的表达,让学生在“点赞”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评价;《花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
时间:2009年5月23日  地点: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活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实践策略高级研讨会    一、启:钟声出寒山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都喜欢听是吧?  生:(自由应答)是的。  师:王老师也喜欢。其实这首歌十多年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喜欢。这首歌
今天是寒假第一天,大家决定好好地聚一聚。只剩下162元班费了,我们决定去火车站旁边的那家KTV唱歌——那里的大包厢一下午只收80元钱,而且容得下我们这个大集体。  屏幕已经亮了,但大家却扭扭捏捏地推来让去。我接过麦克风,没让它继续流浪下去。我点了水木年华的《垮掉的一代》,然后走到大家面前开始演唱。渐渐觉得眼前的一切开始模糊,开始缥缈,开始离我越来越远。    我想要长大,又不想长大……    长大
【摘 要】“适合的教育”旨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优质教育,重点关注个性化教育质量。2017年,作为由江苏省教育厅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有了四梁八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基本框架。2018年至今,经过学界和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适合的教育”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适合的教育”引领下,新时代江苏教育已经进入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关
一    我看见蓝站在一棵树的影子里,头发被风吹起,因此她微微偏过头,一边舔着手里的雪糕,一边满怀兴致地望着周围的景色。就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高中,就算这些树、这些人、这些楼我们每天都看到无数次,她还是满怀兴致地望着,眼睛明亮得像映射了阳光。   这就是蓝,我在学校网站的聊天室里认识的高我一级的蓝。   蓝是她的网名,只有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   我是个有点孤僻的高二男生,看起来要比同龄人苍白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