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出寒山,经典传千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09年5月23日
  地点: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
  活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实践策略高级研讨会
  
  一、启:钟声出寒山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听过这首歌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都喜欢听是吧?
  生:(自由应答)是的。
  师:王老师也喜欢。其实这首歌十多年前非常流行,我估计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喜欢。这首歌不但曲谱得好,而且词也写得相当不错。我选了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歌词)
  师: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说得通俗一点“无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以入睡。或者说是因为思想上的一种愁而睡不着觉。
  师:说得好!既有通俗一点的说法——“睡不着”,又有文雅一点的说法——“因为思想上愁而无法入眠”,这叫雅俗共赏啊f既然他说到雅了,我倒有个建议,看你们能不能给“无眠”找个近义词。比方说——
  生2:愁眠。
  师:好的。活学活用。
  生3:难眠。
  师:好极了。
  生4:失眠。
  生5:不眠。
  师:看来咱们的词汇量很丰富。无眠,就是“失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睡不着觉啊!想一想,一个人睡不着觉的滋味。也许你们有过,也许现在还不曾体会,但是,慢慢地长大了,这种感觉一定能体会到的。我们揣摩着这种滋味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留连的钟声。
  师: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在敲打我的无眠。于是。我们就会想: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
  (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在自己的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真好,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了。你听听,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1:寒山寺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这两句诗什么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生1:因为诗句中“半夜钟”前面两个字是“寒山”,所以我认为是寒山寺。
  师:好的,找到一处依据了,谁找到第二处了?
  生2:我是从诗的题目《夜雨题寒山寺》上看出来的。
  师:很显然,这里的钟声就是——
  生:(齐答)寒山寺的钟声。
  师:诗人在诗中说,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他梦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可不短,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之大!这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他自己的一首诗中也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知道这是哪里的钟声吗?
  生:我觉得这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依据何来?
  生:因为诗题是《泊枫桥》。我查过资料,知道寒山寺就在枫桥这个地方,又名枫桥寺。
  师:好极了。没错,寒山寺就在枫桥的边上。枫桥的边上就有寒山寺。所以寒山寺又叫枫桥寺,枫桥寺又叫寒山寺。高启所写的也是寒山寺的钟声。然而,问题又来了,诗人却说:他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何许人也?
  (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
  师:还有比这更早的。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也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儿?听到过什么?
  生1:陆游当时去过枫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师:那是在几年以前?
  生1:七年。
  师:没错,七年以前,陆游到过枫桥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生2:七年之后,他又到了枫桥寺,依然听到了夜半钟声。
  师:是的。时间一晃就是七年。人在变,心情在变,但是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的那份感觉却依然如故。假如不是“七年”,而是“十年”,诗人会怎样说呢?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l:(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啊!如果不是“十年”,我们把时间继续往前推。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我们把时间继续往前推,千年不到枫桥寺——
  生:(齐诵)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你看,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让我们回过头来看——
  在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的笔下也有这样的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什么问题?
  生:(有的静静思考,有的欲发言)
  师:个别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有人还在静静思考。听听,你们都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l:明朝的高启为什么每次经过寒山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都要想起张继这个人?
  师:其实。不光是高启这样想,所有写寒山寺钟声的诗人都会这样想。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生2:这几首诗里为什么都提到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师:怪啊!你看,搁着那么多的景物、景色不写,偏偏写寒山寺的钟声,而且偏偏要写夜半钟声!不是早上的钟声。也不是黄昏的钟声。这又是为什么?
  生3:“十年”、“几度”、“七年”这些字眼都告诉我们寒山寺的钟声是很古老的。我的问题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这样古老,这样令人怀念?
  师:这钟声十年也罢、百年也罢、千年也罢,偏偏就是能吸引那么多的诗人。一代又一代。这钟声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二、承:愁怀无处释
  
  师:其实。你们想过的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一直到把这首诗读清爽了、读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
  师:不用听,只是看,我就特别感动,你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两个字“投入”。真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朗读全诗)(掌声)
  师:王老师想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真好!还想读吗?
  生:(均跃跃欲试)
  师:都想读。我们一起读!抬头,坐正,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气沉丹田。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味道出来了。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刚才的那种节奏和感觉,揣摩你在读这首诗时心底泛起的那种情绪。
  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地读了许多遍。读古诗。特别是读经典的古诗,我们不但要注意它的节奏、韵律。更要注意你自己在读这首诗时切切实实体会到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假如现在,王老师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完这首诗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此处略去学生回答)
  师:好了,孩子们,《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读出的是愁,有人读出的是幽幽,有人读出的是幽静,更有人读出的是孤寂。我就纳闷了,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感到孤寂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吟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幽静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怪了,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偏偏感到的却是孤寂、是幽静、是忧愁的情绪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不着急回答。咱们静静地再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儿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你可以在上面做一些记号。
  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好!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圈、点,甚至是批注。其实你画下的,不仅是记号,更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会,这是最珍贵的。大家对这首诗都有了自己的体会,我只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师: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诗人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字眼儿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师:把“愁眠”二字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来。一起读。
  生:(齐读)愁眠。
  师: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不能入睡。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
  生1:难眠。
  生2:不眠。
  生3:无眠。
  生4:失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咱们按照诗的顺序一样一样地说,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请把“月落”用一条线画下来。睡不着觉啊,张继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来。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间。诗人还看到了什么?
  生:江边的枫树。
  师:(板书:江枫)请把“江枫”用一条线画下来。看到的是怎样的江枫呢?想看吗?
  生:想。
  师:把眼睛闭上,(师描述)月亮落下去了,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这时秋风瑟瑟地吹来,吹过枫树,吹过枫林,吹着火红的枫叶,吹呀,吹呀……——现在看到枫树了吗?请睁开眼睛。你脑海里出现了关于江枫的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一条小河,边上有一排枫树,秋风吹来,枫树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有的飘落在地上,有的飘落在水面上,甚至还有一两片飘到了渔船上。
  师:当你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看到这样一番情景时,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1:特别特别忧愁。
  师:这就是诗人啊。诗人就和你一样,触景生情。谁还看到了江枫的画面?
  生2:我看到月亮落下了,整个村子一片漆黑。只有渔船上的灯还隐隐约约地亮着。枫叶像红雨一样地飘落下来,那种美景无法形容,有几片飘到了那隐隐约约的渔船上。
  师:假如当时你就在那渔船上,看到这样的一番景致,你的心头又会涌起一份怎样的情绪?
  生2:我会想:我这份孤枕难眠的心情谁能理解?(笑声)
  师:一位女诗人诞生了!什么叫诗人?你这就叫诗人!你刚才说那是一番美景,那是一种怎样的美?
  生:凄凉的美。
  师:对!一个词——凄美。我们继续看,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间,诗人在江边看到了落叶飘零,江枫瑟瑟。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他看到了“渔火”。
  师:(板书:渔火)请把“渔火”用一条线画下来。谁能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那可能是怎样的渔火?
  生1:隐隐约约的。
  生2:星星点点的。
  生3:忽明忽暗的。
  师:那星星点点、隐隐约约、忽明忽暗的渔火就这样伴随着张继“愁眠”,睡不着啊睡不着,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一些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请把“乌啼”用两条线画下来。乌鸦啼叫的声音是凄凉的,甚至还有点儿让人恐惧。当几声凄厉的乌啼,在寂静的秋夜消失的时候,茫茫秋夜变得更加沉寂,就在这个时候,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
  到客船)请把“钟声”用两条线画下来。
  生:(画下“钟声”)
  师:从看到的,我们读出了张继的愁眠;从听到的,我们也同样感受到张继的愁眠。然而还有一处地方更让人奇怪。因为睡不着,因为忧愁,因为愁眠,诗人身体的感觉竟悄然地发生变化。他似乎觉得——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用波浪线画下来。你在生活中看到过霜满天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谁都知道,霜华凝结的时候是在地上的,在草上,在树枝上,在瓦片上,在窗台上,不可能在天上。所以,大诗人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啊!所以我就奇怪,我就纳闷了,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可能“霜满天”。只可能“霜满地”。只有一种可能。尽管我很不愿意说出这种可能,但我还是实话实说,这种可能就是——张继写错了!同意吗?
  生:(齐答)不同意!
  师:不同意?为什么?
  生1:我认为这个“霜满天”是表示张继心情的,此时不一定真的天气是“霜满天”,但是对于张继来讲,只是这种心情让他非常的寒冷。
  师:说得真好,把王老师说动了。在这点上他可以做 我的老师。他说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谁听出来了?
  生:(沉默思考)
  师:一个人在语文课堂上能滔滔不绝地说那叫能力、水平,但是能够专心致志地听那叫修养。学好语文不光要有能力。更要有修养。
  生:我认为他说的“霜满天”不是下的霜,而是心里的那种孤独。
  师:你不但记住了,而且理解了;你不但理解了,而且转化了。是啊,哪里是“霜满天”啊,是冷满天,是寒满天。那是因为作者的心是冷的,作者的心是寒的。在这个秋夜。在背井离乡的这个夜晚,在客船之上,他的心是冷的,于是他才会有这样的幻觉,不!这是他最真的感觉,这感觉就是三个字——
  生:(齐读)霜满天。
  师:再读。
  生:(齐读)霜满天。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地包围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画上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看——
  生:(齐读)愁眠。
  师:(在“愁眠”下再画波浪线)用张继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对”字吗?我查了一下字典,我发现这个“对”主要有四个义项。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
  (大屏幕出示“对”的4个义项)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哪一个?
  生:(看屏幕,思考)
  师:选①的举手。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选②的举手。
  生:(部分举手)
  师:说说,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是面对着江枫和渔火才产生的愁眠。
  师:“愁眠”是面向着江枫、渔火,还面向着——
  生:月落、乌啼、霜天、钟声。
  师:是的。选②完全说得通。有选③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选④的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张继忧愁的心情的。
  师:在你看来,言下之意,似乎愁眠的不仅仅是张继一个人,还有谁也陪着张继一块忧愁?
  生1:月亮。
  生2:乌鸦。
  生3:江枫。
  生4:渔火。
  师:是啊。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这个“愁”的背后,这个“对”字的背后,恰恰对出了张继这样的一种寂寞、孤独、忧愁,于是,情动而辞发,《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睡不着啊睡不着,无限愁绪涌上心头。《枫桥夜泊》就这样从张继的口中轻轻地流出。月落乌啼——
  生:霜满天。
  师: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师:姑苏城外——
  生:寒山寺
  师:夜半钟声——
  生: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三、转:禅境听清音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板书“月落”)乌鸦凄厉的啼叫声划破了秋夜的宁静,也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不是看到的。而是——
  生:(自由应答)心里感到的。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那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就在这个时候,听——(钟声悠悠响起)
  师:钟声来了,那是寒山寺的钟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在这个夜半时分,那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它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你听,这钟声那样真切,似乎在对张继说些什么……孩子们,展开你的想象,写写钟声的诉说。注意,此时此刻,你要化身为寒山寺的钟声。你来到客船,你想对孤独的张继说什么?对寂寞的张继、对忧愁的张继说些什么?
  
  四、合:经典传千年
  
  师:这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因为,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步人后尘,反复描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钟声写得像张继这样感人肺腑,扣人心弦。于是,从张继之后,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
  生:(自由应答)钟声。
  (大屏幕出示:陆游《宿枫桥》)、
  师: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悠悠传来。四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高启《泊枫桥》)
  师: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到了今天,到了现在,这钟声还在陈小奇的笔下继续回响——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形成板书)
  经典文化
  (此处略去部分师生对话)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其实你很不愿意睁开眼睛,你想就这么让自己永远沉浸在那一份诗情和诗意当中。时光把我们生生地拽了回来。现在,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但是,现在,你再去读《枫桥夜泊》,感觉又会不一样了。你发现尽管你跟张继相隔千年,但是,好像你们并不陌生。甚至此刻还是朋友。尽管你跟寒山寺、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是,你觉得,那枫桥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心中。它是那样让你熟悉,那样让你亲切。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在“经典”、“文化”后补上感叹号)(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最后形成板书)
  经典!
  文化!!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文化精神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教育是塑造城市文化精神的关键手段和内容:它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承与创造了文化。在南通现代城市建设及城市文化精神的建构中,教育及教育建设成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南通通过转变教育目标、扩大教育对象、注重培养师资等举措打破旧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建构真正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文化。城市文化精神不但要继承、积淀,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滋养与丰富。  【关键词】城
【摘 要】“花木文化”课程建构了涵盖“基础性学科课程”“选择性多元课程”“综合性特色课程”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从“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生命与健康”“语言与人文”“公民与社会”五大领域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有机融合,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主题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花木文化课程
编者按:切·格瓦拉被誉为“共产主义堂·吉诃德”。身为阿根廷人,为了正义,他投身于古巴的革命事业;身为古巴国家的开创者,为了真理,他放弃一切,深入刚果、玻利维亚的丛林,继续进行反帝游击战争。39岁时英勇就义,用生命书写了一个英雄的传奇。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柔弱少年如何成为一个坚强战士——    1928年6月14日,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市。作为家中的长子,大家都对他寄予了厚望,然而从出生的那一刻
主持人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太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综合课程,应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进一步强调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高度重视以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概念、主题、问题、方法来整合课程资源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对知识、问题及社会形
全球首个机器人宇航员将赴国际空间站  由美国宇航局和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机器人宇航员研制成功,它可能将于今年11月登陆国际空间站,与那里的人类宇航员一起工作。  这个名叫“Robonaut 2”的机器人宇航员装备了各种感应器,并有一双灵活无比的手,能使用相关工具。它附带的接口可以快速适应空间站上的各项设施而不作任何调整,科学家不需另行为其设计专门的宇航工作装备。届时,“Robonaut
【摘 要】艺术融合和运动健体课程群指向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两大课程群都包括基础课程、延展必修课程和延展选修课程三个层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础课程采用主题统领、学科融合的方式;延展课程采用学段定制、按需选择的方式。  【关键词】学科素养;统整融合;开发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15-02  【作者简介】王芬,江苏省徐
【摘 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践行“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须事先调查摸清学生的资助需求,通过科学选择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现状和资助需求,明晰相关资助机构和工作者的目标职责,在“资助育人”的协同性、精准性和创新性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总是听大人们说:“老了老了,跑不动了!”也许“老”只是一个借口吧,不过听到这样的说法,还是不由地为自己的年轻而感到骄傲。  运动,似乎天然地和年轻联系在一起。可是,在这个还“动得起来”的年纪里,我们都“动起来”了吗?    运动绝缘体    [属性]能躺绝不坐,能坐绝不站,能站绝不走,能走绝不跑。一上体育课就无精打采,经常有些溜号的小绝招。以女生居多。    场景1  杭州某高中。老师刚在说着今天
1. 聪明的维修工  新来的维修工负责维修某地段内电话亭的电话机。如图所示,在他的职责范围内,共有15个电话亭。主管告诉他,前八个电话亭中有五个都需要修理,并让他先试修其中的一个。维修工听后,直接走向了8号电话亭。为什么?      2. 如何上岛  半径80米的湖中心有一个岛,岛上有一棵树。湖畔陆地上生长着另外一棵树。有个不会游泳的人很希望能到岛上去看看,但他手头只有一条300米长的绳子。那么,
【摘 要】文本评价,既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点赞式阅读”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侧重于文本评价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深入体会文本作者精妙的表达,让学生在“点赞”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提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评价;《花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